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批判地借鉴和吸收我国古代、近代和外国刑法典中的立法经验和思想观点,参考已有的理论成果,对于司法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基本理论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力求能够为司法实务提供参考或者指导。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本文将主要采用以下不同的研究方法:一是历史的方法。通过对中国古代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的立法与司法的研究,总结出我国古代对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的立法状况与立法特点,并从中可以借鉴一些对现实立法和司法具有价值的法律经验。二是比较的方法。利用比较的方法对司法工作人员渎职犯罪进行研究,有利于开拓研究的视野,增进对他国(地区)关于司法工作人员渎职犯罪方面立法规定的了解和掌握,并从中剖析是非优劣,评述利弊得失,吸取域外法律文化的精华,从而更好地获得对司法
《从新判例看刑法(第3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是以山口厚教授在日本著名的《法学教室》杂志上连载的文章为基础的结集,全书共二十四章,对刑法总论以及各论的一些重点疑难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分析。作者特别通过对日本的判例进行详细的梳理,得出相应的结论并进行充分的论证。每篇文章都结合各级裁判所特别是裁判所在一个问题上所作出的新刑事判例,从刑法理论上进行梳理、反思和评价。对于中国刑法学界而言,这一著作既有利于我们对于日本刑事司法实践的进一步了解,也有助于我们对于刑法理论中相关问题的深入把握。《从新判例看刑法(第3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的出版对于我国目前正在推行的案例指导制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立足于我国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采用前沿性的刑法理论,意在提供一种别有新意的刑法总论的知识框架。《刑法总论精释》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引入。《刑法总论精释》在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上对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展开叙述,为定罪活动提供了更加精密、更加精细、更加精致的理论资源,因而也是将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向司法实践推广的一种有益尝试。二是判例刑法学方法的采用。《刑法总论精释》采用判例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在刑法理论的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指导性案例,使刑法理论更加贴近司法实践,也使《刑法总论精释》更具有可读性,对于传播有关指导性案例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三是司法刑法学视角的贯彻。《刑法总论精释》以刑法规定和司法解释为主导,对刑法总论的基本原理进行法理阐述,由此展示司法刑法学之
《刑事证据能力导论》通过历史考察和比较分析,指出刑事证据能力规范本质上只是英美法系陪审团审判模式下的一种排除证据的古老机制,它原本是一种技术性规范,为英美法系所独有。全书以理论开篇,以制度终结,无不是在围绕纯粹的法学问题进行探讨。全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刑事证据能力规范的历史演变、刑事证据能力规范的体系、刑事证据能力规范与刑事审判程序、刑事证据能力的法定与裁量等。
本书的体系完整,重点突出。作者运用其调查所获取的手资料,对犯罪被害人学的基本问题做了全面而详尽的论述。书中对犯罪被害人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做了分析,对被害率与犯罪率这两种衡量犯罪水平的基本手段进行了比较,对各类犯罪被害人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对被害人与犯罪人在犯罪发生中的相互影响及其角色转换进行了论证,对被害人权益和被害人赔偿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和司法及决策建议,对预防被害的重点进行了强调,对国际范围内犯罪被害人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向进行了总结和预测。作者得出的许多结论都是非常有趣而重要的,提出的许多建议都是我国急需而符合实际的。
本书是2015年度“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精品文库”之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对其应用过程中的各种全新形态疑似犯罪现象也在不断滋生。在当前刑事立法相对落后于网络技术发展的局面下,这类与传统手段具有实质性区别的新型网络危害行为却往往难以被定性,对其刑事归责更是困难重重。 本书以人肉搜索、网络水军、滥用深层链接、网络翻墙等行为为切入点,聚焦这类“涉网络犯罪相关行为”,研究其性质和特征,寻求切实的刑法应对措施,无疑对当今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转型期诉讼法学创新文库5:刑事证据规则研究》围绕证据规则的运用问题,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理念,开展了证据规则适用问题的实证研究,重要特点是解决了刑事证据规则的中国特色问题。与过去的研究相比,《转型期诉讼法学创新文库5:刑事证据规则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单一性走向了多元性。过去的实证研究,更多的是专题研究,往往是对某项诉讼制度、程序或者是具体措施的研究,研究方法通常具有单一性。《转型期诉讼法学创新文库5:刑事证据规则研究》的研究既有具体证据规则的研究,也有证据规则体系的构建;既有证据的客观数量、质量的把握和分析,也有对证据运用的主观概括、抽象。《转型期诉讼法学创新文库5:刑事证据规则研究》的研究不调卷、调查、观察、案例解剖、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还兼顾理论思辨方法、逻辑
《反商业贿赂: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首先从商业贿赂的定义、内涵和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人手,对商业贿赂内生的利益关系和内在本质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揭示和剖析。其次针对目前商业贿赂多发易发的几个重点领域,就商业贿赂的表现形态、活动特点和滋生环境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从社会、经济、文化和国际视角出发,提出了“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我国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的思路、架构和对策措施。《反商业贿赂: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科研领域的法律专业、行政学专业、社会学专业、政治学专业的教学和学习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司法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工作者的阅读书目;亦可作为经济管理部门的行政官员、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参考书目。
穿越法律理性主义的法哲学长廊所建立的实质刑法观,基于新康德主义哲学基础而建立的实质犯罪论体系,均是为了实现以形式正义为前提、以处罚值得处罚的法益侵害行为为内容的实质正义之基本目标。实质出罪论是对实质刑法理念的贯彻,对实质犯罪论的实证运用,从而将刑法虽有明文规定但尚未达到可罚程度的行为排除在处罚范围之外,通过建立“有罪不罚”的出罪机制,以弥补我国刑法罪刑法定原则人权保障机能及出罪机能的先天缺失。在积极预防性刑法观不断扩大刑事犯罪圈的大背景下,应以实质出罪事由体系的建构为基本着力点,在我国刑法法定出罪事由“但书”之外,从理念到要素、从实体到程序等不同维度增补法定出罪事由的类型,坚守罪刑法定原则之法治底线,真正做到形式入罪实质出罪,入罪合法出罪合理。
《刑法规律与量刑实践:刑法现象的大样本考察》为刑法现象的实证研究,样本包括50个国家的刑法中一万多罪名和近年来十八万个刑事司法判决。书中汇集了作者近期的九篇专论,五篇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和《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另外四篇是首次发表。全书分为三章: 法律与规律 一章主要讨论中外刑法典中隐含在法条背后的逻辑以及外部因素对刑事立法的影响; 司法的实践理性 一章主要关注经验世界中的司法人员是怎样能动地选用法律规则的; 量刑规律 一章的焦点是几个很具体的问题,如量刑的平均水平、盗窃罪的量刑参数以及量刑情节的适用幅度。
《刑事证据能力导论》通过历史考察和比较分析,指出刑事证据能力规范本质上只是英美法系陪审团审判模式下的一种排除证据的古老机制,它原本是一种技术性规范,为英美法系所独有。全书以理论开篇,以制度终结,无不是在围绕纯粹的法学问题进行探讨。全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刑事证据能力规范的历史演变、刑事证据能力规范的体系、刑事证据能力规范与刑事审判程序、刑事证据能力的法定与裁量等。
《反贪侦查谋略与技巧》包括反贪侦查谋略与技巧之“道”、反贪侦查谋略与技巧之“器”。
《中国上市公司刑事法律风险蓝皮书(1996-2018):基于裁判文书的数据分析与案例精选》作者耗费一年多的时间,从靠前上市公司这个特殊群体入手,分成A、B、C三类案例及综合分析部分,编制出涉案上市公司特征分析、罪名结构分析、高频罪名分析等细分数据图表77个,从11个不同的观察角度,揭示上市公司的刑事法律风险现状。
本书为作者二十年前的研究心得,曾以《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为题出版。在撰写此书时,作者研究了当时可以收集到的有关罪过心理问题的资料,是我国法学界部研究罪过心理的专著,记录了刑法理论研究的历史痕迹。此次再版,作者针对刑法的修改做出相应的注释说明,期望本书能够成为繁荣刑法科学研究的铺路之石、引玉之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