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研究应该实现语言论转向,刑法解释本来采取着并且应该采取客观解释的立场。对刑法的客观解释是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的结合,是语义解释和语用解释的结合。语义解释划定了刑法文本意义的大致范围,是客观解释的基础;语用解释补充、完善了刑法文本对当下案件的具体意义并使其明确化,保证了客观解释的实现。语义解释应遵循语篇原则,解释者须往返穿梭于刑法文本的部分和整体之间,在字、词、句、段、篇之间循环,以求得法律概念、法律规范和法律精神的基本意义;语用解释是在特定语境中确定刑法文本的具体意义,解释者须在认知图式和刑法文本、法律规范和案件事实、判决结论和大众期待之间进行语篇外循环,使刑法文本的具体意义得以产生。
本书采用的关系分析的理论、方法打破了犯罪学讲究的沉闷。在研究范式篇,作者对犯罪学的概念、对象,方法、历史发展进行了独特的梳理。在犯罪关系篇,犯罪特性学,犯罪形态学,犯罪定义学以及犯罪规律学构成了——个全新的犯罪学体系。在社会反应篇,犯罪学回归到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被害预防等领域,使刑事规范学和犯罪事实学各自获得了新的意义。
本书著有大量关于国际范围内公众对犯罪及刑事司法的态度方面的专著和文章。鉴于平民主义在政策制定方面的倾向和一种围绕“授权”给社区或与社区“重新建立联系”理念而不断产生的政治言论,本书设计的课题已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刑法案例研习教程(第2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由韩玉胜主编,每章都有详细分析的案例若干,然后提供了若干个没有提供分析论证的探讨案例,最后还附有司法考试中出现过的案例。因此,本书是一本全面的帮助学生学习刑法学的案例教程。本次修订针对2007年以来刑法修订中的一些新问题收集了一些案例并进行详细评述,体现了教材的前沿性。
刑法的效力范围作为刑法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性课题,不仅在刑法理论上存在着诸多难以释怀的困惑问题,而且在司法实务中也存在着众多的疑难问题,理应得到刑法界相当的重视从而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然而其被关注的现状实难令人欣慰。据统计,1980年“两法”施行以来的20余年间,以刑法效力范围为研究对象的专门著作尚未面世,相关的学术论文也10余篇,这从一个方面足以看出,学界对刑法效力范围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令人汗颜。有鉴于此,本人不揣冒昧,立足于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并比较考察德、日等大陆法系以及英、美等英美法系诸国与地区的立法及其实务,以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刑法效力的基础理论入手,通过刑法之于时,地、人事等四个方面,对之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探讨,以期丰富、发展与完善我国刑法效力范围的理论
2005年8月,我们在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独立运行的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2006年的博士招生就是研究院成立后的届。这一届我一共招了4位博士研究生,在近些年里算是多的。当然,我心里也很清楚,这样的好年成以后不会再有了,就像邓丽君的歌里所唱的,“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首先是因为研究院的成立具有相当的轰动效应,所以当年前来报考硕士、博士者云集;再者,北师大的领导也给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新成员、刚刚成立的新机构以政策性支持,我自己研究政策的,自然明白政策的特殊性和时效性。果然,当我们在北师大站稳脚跟、研究院的发展趋于正常以后,我们的招生规模也就回归到了正常的水平,每个导师一年也就招一到两位博士生,再多就是奢望了。 在我个人的价值观里,并没有“多就是好”这样的观念,加减乘除里,我对除法情有独钟,
本教材的体系结构分为总论和分论。总论以司法鉴定概念、司法鉴定制度、司法鉴定原理、司法鉴定主体、司法鉴定程序等问题为主要内容。分论则按照法医类司法鉴定、物证类司法鉴定、声像资料司法鉴定等分别进行编写。 本教材体现了司法鉴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司法鉴定改革的新成果,将司法鉴定新元素注入于司法鉴定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中,在此基础上,注意创新性和基础理论的衔接,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前瞻性;尊重司法鉴定历史和司法鉴定发展规律,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司法鉴定的实践性特点,使本教材在体系和结构上趋于完整和严谨,体现内容上的延展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彰显了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本教材可作为政法类院校法律专业的本科生和警察、检察官、法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以及司法鉴定人的教育培训教
法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法学教育应当紧密联系立法与司法实践,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具有以下特点:,体系新颖。本教材以法学的基本理论为线索,就每个具体理论问题设案情简介、思考方向、法律规定、理论分析、自测案例五个部分,这一体例可以充分地体现实践法律、理论的结合。第二,内容简洁。本教材力争以简洁的语言明确问题,解析实例,说明法理,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第三,紧密结合法律规定。第四,具有启发性。本教材在每个具体理论问题上的设计上都包括有自测案例。其目的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运用理论与法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各位参编者的努力,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基础教材中的《刑法》(总论)终于付印。按照本系列教材的编写要求,主编应该有一篇致使用者的“序言”,谈谈本教材的使用问题。本人没有当过什么主编,也没有正经八百地写过什么“序言”。苦思良久,委实不知从何着手。只好借这个机会,就本教材谈谈一些自己的感触。 “世界观即方法论”,关于刑法理论的基本立场可以说也就是学习刑法的基本方法。作为本教材的主编,首先得申明的恐怕是:以“通说”为标准,是本教材编写的原则,不论是理论体系的安排,还是基本观点的论述,都概莫能外。因此,本教材的内容不一定都是编撰者们,特别是我个人学术观点的反映。要说明本人刑法理论的基本立场,这里当然不是地方。
刑法学是*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确立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教材在借鉴和吸收国内众多的刑法学教材编写的有益经验基础上,在结构体系、思想内容、编写风格方面都有所创新,力求精解原理、联系实际、关注前沿,使读者对刑法的基本理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有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和掌握。本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强调基础性。本教材以本科生为主要适用对象,因此注重基础知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此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刑法学各种理论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真正理解和掌握刑法学理论体系的目的。 二是突出时代性。本书一方面力图吸纳刑法理论的*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也力图反映刑事法制的*进展,力求使读者能够立足前沿,把握*立法、司法和学术动态,从而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三是重视实
根据西南政法大学与法律出版社签订的合同,本教材由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科教学科研人员负责编写。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科1953年由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等西南著名高等院校法律系的刑法学科合并组建而成,1981年成为全国早获得刑法学硕士授予权的刑法学科之一,2001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已成为具有雄厚学科基础和优良学术传统,在全国发挥重要影响,并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省级重点学科。考虑到本教材的参编人员都是具有扎实的刑法专业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的老师,本教材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是我校刑法学教学主要采用的教材,除明显与通说抵触或明显不符本教材编写要求的部分内容外,主编和副主编基本上未对各章节撰写人的内容进行非文字方面的修改。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是公安机关适用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办理刑事案件的重要规章,历经1998年、2012年两次修改,此次修改的规定全面吸收了近年来司法体制改革和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成果,对规范公安机关刑事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实现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修改内容如下: 完善了强制措施制度、受立案制度、侦查制度、涉案财物管理处置机制。 落实了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关于认罪认罚从宽等方面的规定,进一步细化取证规则。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信息化应用,完善办案协作等制度。 根据新 的监察法,明确了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
本书是高等学校犯罪学课程的规划教材,本书分为导论和主文三编共计十四章,分别对犯罪现象、犯罪行为、犯罪原因、犯罪人、被害人以及犯罪预防等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论述。 各章内容有些部分在1997年版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有些是根据本学科理论的发展并结合司法实践重新撰写。全书结构完整,说理清晰,注重对于犯罪学基本知识的叙述、基本理论的介绍与基本学说的阐释,以利学生循序渐进,学有所成;同时,注重经典文献和*资料的征引,并增补大量案例予以说明,使本书更加适合各类法律院校使用。
《刑法总论(第二版)》共17章,涉及刑法概述、犯罪论、刑事责任论和刑罚论四个部分,系统介绍了刑法的概念、原理和制度。其中,犯罪论范畴详细阐述了犯罪构成及排除犯罪事由、犯罪形态、共同犯罪和罪数等原理;刑事责任论范畴阐述了刑事责任的概念、根据和实现方式等内容;刑罚论范畴重点阐明了刑罚体系和刑罚的量刑、执行、消灭制度。《刑法总论(第二版)》具有以下特点:①内容新。融入了**的立法动向和司法解释。②理论与实践兼顾。将理论的阐述与司法解释、司法实务紧密结合。③结构严谨。章节严谨合理、内容详略得当、篇幅适中。④格式新颖。章前有“重点提示”,章后有“复习题”及“相关法规和司法解释”,便于读者自学时把握各章重点和难点。
本书分毒品、易制毒化学品基础知识,毒品问题与我国禁毒工作,禁毒法适用,毒品犯罪案件侦查和禁吸戒毒五部分,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禁毒学的基础知识。这五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构成了禁毒学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基础。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这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犯罪学》(第二版),对此前我们主编的“十五”*规划教材《犯罪学》,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作为*规划教材,本书写作的总体目标是:精品教材,权威著作。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致力于做到:概念准确,表达清晰,阐述系统;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论述客观,说理透彻;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实践经验;反映时代精华,力求创新开拓。 本书保持“十五”规划教材《犯罪学》的总体框架,以总论与专论的体例展开犯罪学的知识体系,但不拘泥于以往犯罪学的篇导论、第二篇犯罪现象论、第三篇犯罪类型论、第四篇犯罪原因论、第五篇犯罪防治论等一般性框架。在具体内容上,注重犯罪学基本知识的阐释,总论包括犯罪学概述、研究方法、犯罪现象测量、致罪因素、犯罪预测与预防以及刑事政策等;分论包括暴力犯罪、财产犯罪
《苏州大学研究生教学用书:犯罪学》主要内容包括:犯罪学概述、犯罪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理论体系、犯罪学的功能及其价值、犯罪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犯罪学研究方法概述、犯罪学研究的理念与特点、犯罪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外国早期的犯罪学思想等。
《法学课堂***法规精编之刑法》就是法条,有本不错的法条汇编,就如同你的良师益友,可以让你对法律的理解更为透彻,对法学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如果离开了法条的支撑,法学理论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空洞而虚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