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社会科学年鉴(2021)》系重庆市社会科学发展中心组织编写的一本连续的综合性资料丛书。本辑书稿主要分为学科综述、学术活动、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奖成果、社科人才、新型智库、社会组织、社科普及、科研单位、学术期刊、社科联、大事记等13个标目构成。本书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学科综述部分,分别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法学等16个学科门类共68篇综述,让本辑年鉴具有极强的学术研究意义,其余板块相较其他年份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书稿是一本具有指导重庆市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存史、咨政的工具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 总钥匙 。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两个概念或者说词语,人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在生活工作中也经常会遇到和世界观、方法论相关的事情,许多事情也能触发人们对世界观、方法论的思考。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强调以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来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本书通过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立、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续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本书力求提供系统的有说服力的答案,序言直入正题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究竟 行 在哪里,然后分十章全方位展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理论特质,结语部分则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意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引领时代、改变世界,就在于它坚持改变世界的哲学观,提供唯物辩证的思维法则,贯穿立足实践的认识智慧;它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揭示人类社会的结构,洞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诊断现代社会的根本问题,预见未来社会的走向,指明通往理想的进路,塑造能动的主体力量。
本书稿分十五章,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的十五部著作,分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经典著作与中国、当代价值等四个方面,对经典著作的核心要义、基本观点、方法论原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重点结合实际,联系党员干部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用经典著作揭示的基本原理进行解答,彰显了经典著作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本书稿邀请中央党校哲学部数位长期从事马列经典原著导读课程教学和相关研究的资深学者写作完成,作者权威、内容准确,对于在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以指导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收录了马克思在1863—1866年期间写的经济学手稿。时间跨度从《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完成之后,到1866年完成《资本论》第三稿。本卷收入的是:(1)*册手稿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和前面几章保留下来的若干散页,马克思在整理《资本论》*卷德文版*版付排稿的过程中补写的一些注释草稿,即所谓散注;(2)第二册第1稿。本卷和第39卷同属一个单元。
本书是“2016中国好书”之《马克思主义十五讲》的姊妹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为了方便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党员干部及青年学生更好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陈先达教授编写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十讲》一书。全书立足中国现实,以问题为导向,对理论领域和实际工作中最为关注的十个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大理论问题做了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为何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为什么说未来属于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信仰危机问题与精神家园的重建,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中国道路,哲学如何回归生活?
.
人的需要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从《莱茵报》时期论述贫苦阶级的需要到巴黎手稿揭示无产阶级需要异化产生的秘密,再到《哥达纲领批判》中 按需分配 的最高理想,都体现了其宝贵的需要理论。本书论述了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一般内容,包括需要范畴、人的需要的六重特征、人的需要的体系、需要的层级结构划分,还论述了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地位作用、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内在逻辑、马克思需要理论的方法论遗产、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主要特征等。马克思需要理论在马克思整个学说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和学术价值。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重要地位和学术价值使其在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中产生了强大的思想效应,尤其体现为其对资本逻辑下无产阶级异化需要状态的揭示,为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持续探索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需要问题提供了理论契机。马
本卷收入恩格斯1883年5月至1889年10月写的文章、手稿和笔记,共计55篇。附录部分收入恩格斯校订或参与写作的文章、谈话记录以及对一些文件提出的修改意见等,共计19篇。 19世纪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显著增长,对外贸易急剧扩大,资本加速积聚和集中,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开始出现,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前提开始形成。各国政府对内加强对本国人民的统治和压迫,对外加紧对市场、资源的争夺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与经济发展落后国家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壮大,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人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在德国和法国,已经出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有影响力的无产阶级政党。欧美其他国家的
该书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先生与青年学者臧峰宇教授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问题所作6篇学术对话的结集。两代学人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与历史深处的哲学心语、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探索与新时代哲学的现实关注、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哲学沉思、文化的实践转化与制度文明的时代建构、历史科学的前提与历史思维的时代性、学术自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探索等话题展开深入的对话。这些学术对话紧扣时代问题,在新时代的语境中关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从中可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魅力与创新探索。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载体,常读常新,有着无穷的生命力。本书精选了包括《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在内的8部著作和5封书信进行解读,剖析了这些著作和书信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当代启示,意在通过重温经典,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本书在厘清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广义、狭义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相关基础上,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实践的背景,并以民国时期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为例,分析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第二章分析了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第二章节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分别是五四运动与大革命时期之前的初步传播、大革命时期的集中传播、海南地方党组织建立之后的有组织传播。第二章第二节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内容,特别分析了在传播过程中的革命与改良的论战,后评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第三章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之后引发的近代革命运动,一种社会思潮的深入人心必然会引起社会实践,第三章分析五四运动到土地革命之间由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引发的各种革命运动,
《马克思的政治思想(120年纪念版)》的性质,犹如我十年前出版的那本《马克思的哲学》一样:既不取感情上的赞成态度,也不取感情上的反对态度。我只是对马克思的学说,做纯粹学术的研究。 《马克思的政治思想(120年纪念版)》的范围,不限于中文书名中的 政治 思想,也不限于英文原题目的 社会及政治 思想;取材的时代,亦非囿于1840-1848八年内的作品。 在《马克思的政治思想(120年纪念版)》中,我分析马克思所有关于方法、哲学、历史、经济、政治、伦理各方面的理论;取材方面,也涉及马克思生平所有的著作。英文题目原来是:The Philosophical,Eth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of Marx。现在的题目是我的导师拉斯基教授(Prof.Harold J.Laski)*后改定的。他所以这样改者,是为了注册的方便。因为当时伦敦大学的高级学位委员会,怀疑我能写这样范围广
本书分十五章,对马克思恩格斯最经典的十五部著作,分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经典著作与中国、当代价值等四个方面,对经典著作的核心要义、基本观点、方法论原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重点结合实际,联系党员干部最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用经典著作揭示的基本原理进行解答,彰显了经典著作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本书稿邀请中央党校哲学部数位长期从事马列经典原著导读课程教学和相关研究的资深学者写作完成,作者权威、内容准确,对于在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以指导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辅导用书》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教材为基本遵循,在保持14章框架结构的前提下,根据课一线教学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力求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充分反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全书各章分教学指南、教学讲义和拓展资源三个板块,以教学讲义为主体,重点解析模块对各章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思潮进行理论剖析和针对性回应,以二维码形式链接相关拓展教学资源(下设概念阐释、观点辨析、前沿聚焦、延伸阅读等子栏目),为教师备课和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建议,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