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同一场可怕的火山喷发,造成了毁灭性的巨大影响。欧洲四大帝国灰飞烟灭,中东欧各民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民族国家;传统的欧洲协力崩溃,要求建立新国际机制的呼声越发高涨。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缔结的《凡尔赛和约》等条约几乎无法解决这场大战所引发的种种问题,这也被视作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因。 剑桥大学荣誉退休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扎拉 斯坦纳对以上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她认为20世纪20年代虽然见证了大大小小的地方性冲突、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的崛起、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衰,但这十年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期,各国政治家和外交官致力于欧洲的重建和复兴,直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希特勒的上台彻底打破了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的平衡。
《援助的命运:比较视角的国际发展合作》 本书从整体性、历史演化、比较的视角来阐述中西方国际发展合作范式的差异,总结国际经验对于中国建设国际发展共同体的启示,进而探索中国依托对外援助体系,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本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新的全球发展格局下,对外援助如何服务于促进中国国内发展和履行国际责任的需求?本书将国际发展合作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放置于历史演变的脉络中,分别围绕国际发展理论、知识生产、战略政策、组织管理,以及援助有效性、援助专家和民间组织参与援助等典型议题展开分析,进而形成建议。 《发展援助体系》 什么是国际发展体系?为什么我们要建立国际发展合作共同体?它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面对上述有关发展合作本体性的问题,本书结合当前国际和国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