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梳理了甲午战争至 九一八 事变期间日本政界、军界、知识界、民众的对华认识,重点考察了日本各界对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列强瓜分中国、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与对策,探究该种认识对于日本发动 九一八 事变的影响,阐释日本对华观与侵华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近代日本对华观的流派、特点、规律等。本书稿认为近代日本套用西方原生型及日本型 民族国家 范式作为评价中国的标尺,而不能正确把握中国人民为完成近代社会转型而进行的一系列变革的本质及其进步意义,是导致其在看似正确的对华观基础上而错误地采取一系列侵华行动并*终发动 九一八 事变的认识根源与思想鸦片。 本书分为五章,*章在追溯甲午战争前即洋务运动时期日本对华观的基础上,探析日本对于中国民族危机的认识
这是一本极为特殊的日记形式的纪实作品。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当中,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构建全球朋友圈、合作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以《 一带一路 延伸至拉美调研报告》开篇,高度概括 一带一路 是如何延伸到拉美, 一带一路 如何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等重要议题。作者行程15.6万公里,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北端墨西哥的蒂华纳,一直到南端的阿根廷佩里托莫雷诺冰川。在拉美考察324天里,作者深入中国在拉美十国的130个投资、并购、建设和运营项目一线,面对面访谈492人次,包括所在国总统、政府高级官员、项目投资方,乃至普通百姓,生动具象,以日记形式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中国与拉美划时代的伟大合作与共赢。
本书作者勒博以脱胎于古希腊人的动机与认同理论为基础,提出政治秩序与国际关系的建构主义理论。勒博的理论强调人类对自尊的需求,并论证了其对各个层次行为体的政治行为的不同影响。勒博发展了与四种不同动机 欲望、精神、理智与畏惧 相关联的理想世界,并分别阐析不同的动机如何产生相应的合作、冲突与风险。勒博对一系列历史案例进行分析,案例范围从古希腊时代延伸至伊拉克战争,通过案例分析对其理论加以拓展和验证,进而对国家崛起与战争起因进行了新颖的论述,并为前景理论的重构创造了契机。
本书系法国著名学者雷蒙 阿隆代表作品,是20世纪重要的政治思想名著。全书包括四个部分:理论、社会学、历史和人类行为学。作者从承认国家间的部分自然状态开始,详尽论述了国际关系的一系列分析工具。在*部分,阿隆基于权力和体系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框架。在搭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后,阿隆转向社会学和历史的分析。在第二部分,阿隆对影响外交政策的形形色色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指出社会学原因一方面可以是物质的或者有形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道义的或者社会的。在第三部分,阿隆详尽分析了自20世纪初至1960年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这一时期的权威性调查,深入体察了技术革命和外交全球化。在对理论、历史、社会学三个范畴的透彻思考的基础上,阿隆进入对人类行为学的分析。这是本书*深奥、*意味深长的一部分,阿隆在这部分探索了有关
《大使讲中英关系》分为上、下两卷,精选了作者出使英国 11 年间发表的 700 余场演讲中的 117 篇。其中,上卷内容涵盖中英关系、政党议会交流、经贸关系、金融合作、科技合作、生态环保、地方往来等方面,共 57 篇;下卷内容涵盖文化交流、春节庆典、教育交流、孔子学院、军事往来、华侨华人、英国友人、中英认知等方面,共 60 篇。书中有作者对中英关系的观察与思考,包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英关系?如何发展稳定互惠的中英关系? 如何增进中英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知?更多的章节是介绍中英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对于读者关心的问题,例如:中英关系怎么了?中英关系能否回到从前?作者的回答是:英国对华认知出了问题,中英关系不会回到从前。 稳定互惠 是我们需要的中英关系。如何做到 稳定 ?首先,要相互尊重,不忘中英建交的初心;其次,
\\\"由美苏 的冷战格局,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突然急速走到战争的边缘。在两个 大国都已接受欧洲现状的情况下,一场核大战的阴霾是如何出现的?美国是否曾想要回归孤立,将北约防务交给欧洲人自己负责? 关系史学家特拉克滕伯格集20年之功,力求解答这一冷战谜团,并着力讨论其中的核心议题一一在冷战格局中,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 新秩序。通过聚焦战后欧洲解决方案的形成,他展开了这一图景的多重维度:从美国与北约盟友的关系、柏林危机及古巴导弹危机,到美国的战略转变,再到美国不顾盟友异议,对苏达成妥协并 欧洲问题的解决。由此,冷战在1963年进入新的篇章,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成为欧洲形势的根本基调。 作者广泛利用冷战后解密的美国及欧洲多国档案,重塑了学界对冷战发展的认知维度。本书自问世以来备受赞誉,斩获乔治·路易斯·皮
本书是研究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的通史性著作。作者充分借鉴 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从欧亚大陆交流的宏观视野,将中国与拜占庭两方面的主要史料置于共时性时空范围内互相参证,辅以相关实物与间接资料,采用校勘比对、多语言互证、音韵勘同等研究方法,打通其隔阂,在许多关键点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较完整地呈现了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的面貌;尤其是,作者重视对两帝国间中介族群角色的研究,使东西两大帝国交流关系的内涵 为丰富、充实,面目 为清晰、真切。作者在这一领域的开拓性探索,突破了以往的研究视野,将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本次再版基本保持了 版的原貌,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修改与补充,增补的三篇论文将有助于对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在当今世界,俄罗斯和美国所具备的国际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这两个大国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联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书以俄罗斯和美国两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对外政策的形成过程为逻辑主线,选取国家认同、社会联盟、人格特质、民粹主义、政治结构等国内政治要素作为变量, 探究对外政策与国内政治之间的联动性,既关注了近年来影响较为突出的大国国内政治要素,也解析了国内政治要素是如何影响国际治理以及东北亚现实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
《习近平外交演讲集》卷、第二卷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收入习近平同志2013年3月至2021年11月期间的有关重要文稿136篇。该书英文版的出版发行,对于国内外读者深刻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丰富内涵,深入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伟大实践以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在我们眼前、帝国正在生长、成形。无边无垠,永无止境,这就是全球化政治新秩序——一种新的主权形式。从后现代到现代,从帝国主义到帝国,人类在新世纪将迎来大同安康还是压制束缚?未来的关键、在于帝国及其抑制力量的互动结果。 进一步地说,帝国只是一个概念,它主要是要求一种理论研究。帝国的概念的基本特征是没有边境,它的规则是没有限定。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帝国的概念假定了一个体制,这一体制成功地包括了空间的整一性,或者说真正地统治了整个“文明的”世界。没有国界限定它的统治权。其次,帝国的概念表示它自身与其是一个发源于征服的历史的政权,不如说它是一个成功地终止历史并因此永远固定正在存在的事态的秩序。
现在全球经济体系特有的危机和惊人地增长率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自1980年以来,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每一次危机都比前一次更严重,更具有向他地区蔓延的危险性;每一次危机都在其高峰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迅速制服,每一次危机都显示,国际经济体系也许并不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却具有恢复活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