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关注毕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着力开展司法部确定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试点情况,全面关注毕节市司法局等20余个市直执法部门和毕节市下辖8个县(市、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的探索与实践,深入解读相关试点工作的举措、成效、问题、经验及启示,筛选分析行政执法监督指导案例、典型案例,集中反映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 毕节经验 ,因地制宜建设形成制度完善、机制健全、监督有力、运转顺畅的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为贵州省其他市州、区县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探索了路径,也可以为国内其他地区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本书以30年从基层到总部各级机关的亲身经历,紧贴机关工作实际,阐释机关工作的特点和奥秘,传授做好机关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全面、系统、准确、透彻,兼具理论性与指导性。不仅帮助“新机关”尽快入门,也帮助“老机关”全面提高,更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士提升管理能力和技巧,堪称“机关生存技术手册”。
本书以30年从基层到总部各级机关的亲身经历,紧贴机关工作实际,阐释机关工作的特点和奥秘,传授做好机关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全面、系统、准确、透彻,兼具理论性与指导性。不仅帮助“新机关”尽快入门,也帮助“老机关”全面提高,更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士提升管理能力和技巧,堪称“机关生存技术手册”。
《1944衡阳会战亲历记》上半部分为抗战史研究知名学者王选引用攻略衡阳的日军11军各部队战史、军人亲历回忆、军人撰写的战史中的记载,以及日本大本营将校的有关著述内容,从日方角度对1944年衡阳会战战场、衡阳保卫战中国守军第10军“47天”战事作了些介绍和梳理,包括一些外围中国援军的情况;下半部分收入的《血泪忆衡阳》是衡阳中国守军第10军预备10师军官蒋鸿熙(1915~1989,江苏宿迁人,黄埔军校第15期)的回忆录,手稿于1946年即已完成,“为得要纪念我的长官、同事,尤其我那些忠贞的勇敢的子弟般使我永远不能忘怀的部下”。
《关系中的国家》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视角,从关系变迁与国家互构的视角研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改进和演化问题。分为多卷本。第二卷的主题是地域 血缘关系中的帝制国家。阐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国家和国家治理超越了血缘关系主导,转变为地域关系主导,形成超大规模的地域领土国家。维系这一国家的帝制体系包括皇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郡县官僚、行政城市、家户合体、国法规制等一系列新的制度因素。与久远的血缘关系相伴随的因素在帝制体系中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帝制国家再生产出国家与官吏、士人、农民、商人、军人之间的关系,并在互动中演化。本卷共十五章,以专题形式探讨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晚清王朝时期国家和国家治理进程及内在支配关系。
历史不断进化,但不是所有的片段都是推动历史前行的碎片,系统总是有难以避免的风险。在不同的时期,风险会演绎出不同的版本。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每隔一段时间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变革。
徐晓林教授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始院长,也是国内电子政务(数字政府)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本书以徐晓林教授20余年来对行政学、电子政务、数字治理和非传统安全理论的探索为主轴,精选其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35篇,以此管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和对其的思考。所关涉的问题既有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电子政务与数字政府、数字治理、数字城市改革等行政实务,也有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虚拟社会治理、公共管理研究的中国经验等理论分析;这些成果分析了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的基本维度,聚焦数字时代政府治理形态变革的具体路径,对数字治理条件下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前瞻性展望,从不同视角展现了当前行政学前沿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具有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