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史话》介绍了民盟早期的历史,讴歌了民盟成员发扬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敢于为民请命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在斗争中前仆后继的光辉业绩。它以史话的形式,将民盟早期历史上的主要活动分章详述,记事具体详实,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是一部态度诚恳的史实著作。
本书紧扣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及其在实践运用中所暴露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方法、系统分析方法,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旨,遵循“是什么发展(概念界定)——为什么发展(理论和实践分析)——怎么样发展”的逻辑顺序,展开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的系统研究,既考察和梳理了马、恩、列、毛、邓等经典作家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论述,又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的理论基础、实践动力、历史轨迹、主要原则、基本要素、主要形态等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阐发,并尝试预测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的未来走向,努力揭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的内在规律,展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防动员研究》面向全军、开放办刊,是国防大学的窗口,是理论创新的园地,是学术交流的平台。《国防动员研究》前沿性强,覆盖面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是军队中高级领导干部、机关干部、教研人员了解理论动态、交流学术、促进工作的重要助手。
《美国军事术语解读词典》收录的词汇来源于美国国防部军事术语词典联合出版物,是一部比较系统的综合性军语词典,既有美国国防部使用的军语,也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使用的军语,词典涵盖了战争、战略、战术、训练、后勤、情报、航天、电子战、武器装备、核生化防护、测绘、气象、军兵种等多方面的内容。英汉双解版将更加有益于读者的使用,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的经济效益。本词典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不仅适用于军队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翻译人员、研究人员及教学人员,也适用于指挥军官与参谋人员,以及对军事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装备体系试验与仿真》简介:装备体系试验是装备体系化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是装备试验鉴定的发展方向。《装备体系试验与仿真》主要介绍了装备体系试验概念、任务、特征和要求,重点介绍了装备体系试验程序、设计与评估方法、环境与模式以及建模与仿真方法,最后介绍了美军有关装备体系试验鉴定的情况。《装备体系试验与仿真》可作为装备试验指挥管理干部培训和研究生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装备试验鉴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教学模式新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目标,以先进教育理念为依据,在全面吸收近几年全军军事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订单式的教育需求模式、岗位适应型的目标导向模式、衔接性的教学内容组织模式、嵌入式的教学训练模式、小班化的课堂组训模式、开放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模式、多元化的教员结构模式、联合型的教学训练保障模式、远程式的教育平台模式、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等任职教育教学新模式。
《军事装备学概要》从活动的视角,对军事装备学进行一种尝试性的顶层设计。按照军事装备学“是什么、研究什么、如何研究、如何建设”这样一条主线,阐释军事装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澄清影响学科发展的模糊观念,为我军军事装备学的健康发展做好基础铺垫。
作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它实际上包含两个系统在内。一个系统是制度系统,一个系统是理念系统。前者属于“显系统”,后者属于“隐系统”,但后者对前者起支撑作用。中华法系中的理念系统是以儒家的治国理念为主导的,正由于此,作为制度系统的中华法系才带有明显的儒家色彩。鉴于上述,我认为中华法系是一个将儒家治国理念贯穿于立法与司法制度中的法律文化系统。 关于中华法系的历史,笔者的看法是:中华法系萌生于周初,奠基于汉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隋唐,而延续到清末。其中,战国与秦代属于以法家精神指导立法的时期,与中华法系的主流精神并不相合,故不能将其纳人中华法系的历程中加以考察。
《国外导弹解析》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既是一颗飨待圈外知音“精彩共品尝”的青里透红的李子,幽涩中渗透着沁人心脾的酸甜:也是一杯敬奉圈内同行“疑议相与析”的雪水明前淡茶,清香里透着恳请赐教的真诚。
《装备作战单元维修保障建模与仿真》是论述装备作战单元维修保障建模与仿真的专,在对装备作战单元维修保障建模与仿真领域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装备作战单元保障建模与仿真论域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装备作战单元维修保障概念建模、仿真聚合体建模和仿真成员建模,提出了基于HLA的装备保障仿真模型算法,并实现了装备作战单元维修保障仿真系统的设计研发,为装备保障仿真建模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完成的方法手段。 《装备作战单元维修保障建模与仿真》既可作为装备保障工程领域研究生学习教材使用,还可以为从事装备保障工程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实践人员提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