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以孤独为线索,作者在孤独中思索,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特别对命运、自由、救赎、文学、教育等人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读来发人深省。
《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哲学简史》精装本。《中国哲学简史》出版后,许多读者建议出版精装本,这样更方便读者阅读和收藏。本书是根据作者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稿整理而成的,由涂又光依据美克米兰出版公司的版本翻译。本书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及有关问题,它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选材精当,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作者对中国哲学史的见解、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本书在世界各地有数种译本,一直是各大学中国哲学史的教材,也是一本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光有世界影响。对当今的读者,同样不失为教益极大的文化经典。
《什么是现象学?》看似初学者导论之作,实则是有深度的现象学研究力作。作者亚历山大 席勒尔,德国伍珀塔尔大学教授,对理论哲学和现象学深有研究。书中不仅有对现象学方法论的阐释,对现象学历史的回顾,追溯其与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的思想关联,亦有现象学与当代其他主要哲学流派,如 思辨实在论 的论辩,以及当下德法现象学研究的最新热点问题,等等。 本书作者哲学功底深厚、思维严谨缜密,翻译语言流畅,对当代学人了解国际现象学研究,尤其是德国现象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富有帮助。
本书是法国出版的关于雅克 朗西埃思想研究的著作。作者按照朗西埃哲学发展的时间和逻辑进程,对其整体思想进行了梳理,并突出了朗西埃在哲学、政治和美学等领域的原创性贡献。作者以朗西埃近年来的著述(许多尚未翻译成中文)为重要根据,在介绍的基础上不乏反思、对照和批判。 从《阿尔都塞的教谕》中拒绝科学和意识形态之对立开始,一直到关于我们 现代时代 审美之平等的描绘,朗西埃始终将智力平等作为人之解放的前提条件 这种解放就像在小说中那样,每一种生活都向每一个人敞开着。
......
在广受赞誉的《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一书中,彼德·斯洛特戴克将“实践”视为决定性的“人类境况”。而在本书中,他分析了这种有关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新视角,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工作者与科学工作者看待其学科的方式和他们的工作内容。彼德·斯洛特戴克将理论和科学理解为一种通过生成的练习而唤醒工作者投入生活的方式。 本书的叙述涵盖了两干多年的哲学发展历程。它始于柏拉图对他的老师的描述——那位老师因沉思而伫立在原地一动不动——继而涉及胡塞尔、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思想。 初的雅典学院是一个练习的地点,在那里人们学习如何从世界中抽离。胡塞尔的现象学劝导人们从存在执态中后退一步,练习不参与。斯洛特戴克呼吁人们思考“悬置的人”如何保持创造性。
什么是正义?怎么做才是对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讨论了2500年,现在他们得到答案了吗?在东京一所私立高中,有学生因遭受严重霸凌而 身亡,此后学校在校园里设置了无数个监控摄像头。随着校园逐渐恢复平静,学生中却出现另一种声音,认为校方此举侵害了个人隐私,强烈要求撤除摄像头。学生会会长山下正义为了找出答案,被迫选学了伦理课,思考何谓正义的本质。在风祭封悟老师的点拨之下,山下正义与三位女生 上千幸、德川伦理、自由学姐展开激辩,哲学 三种不同的伦理学说间火花四溅,求知的过程中 是逐渐暴露出每个人都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伤痛过往……《正义教室》在四位同学的有趣互动和令人深思的故事中深入哲学殿堂,以小说形式探索了从苏格拉底到福柯的思辨:“正义”究竟是什么?它该有怎样的标准?人们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追求
21种思维谬误相关性谬误1.诉诸人身的谬误——试图通过讨论立场的来源而不是针对立场来反驳论证。2.稻草人谬误——通过歪曲对方的观点来驳斥对方。3.虚假的两难境地——试图提供难以接受、难以企及或难以置信的选项,结论只能从这些选项中择取。4.错置举证责任——通过把举证责任推给对方来支持或证明自己的立场。5.乞题——把待争议的论点重新包装成“证据”来出示。6.诉诸情感——通过煽动我们的情感来“支持”论点,而不是给出真正的论证。7.无关结论——难以归为上述各类的相关性谬误。非演绎谬误8.概括谬误——仓促概括、从例外中概括。9.弱类比——根据事物间有争议或不重要的相似性提供论证。10.错误地诉诸权威——试图通过援引非权威的消息来源支持主张。11.错误地诉诸公众——引用公众意见来处理无法由公众意见解决的问题。12.求因果关
《能断金刚》为 书《The Diamond Cutter》十周年增订版, 版译为《当和尚遇到钻石》。作者麦克·罗奇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和 修行上找到了一个近乎 的关键词——钻石(金刚石),在娓娓道来钻石的切割、加工、交易的过程以及自己在这个行业中摸爬滚打故事的同时,解读《金刚经》的精髓所在和这本经书在经商中的运用方法(具体作者列有46个“商业问题”和“金刚解药”)。在这里钻石被赋予了深刻的意味:成功的商人应当像钻石——坚实稳固、无坚不摧却又清澈透明。本书作为十周年增订版,加入了“能断金刚者的成功故事”这一新章节,作者回顾了《能断金刚》出版十周年所取得的成绩,选取了14位不同 和地区的普通人通过阅读《能断金刚》并运用其理念来实现其财富和生活成功的实例。
本书由安斯康姆和冯?赖特从维特根斯坦去世前一年半内写下的若干个手稿选取而成,集中讨论“确定性”问题。 《论确定性》是维特根斯坦对G. E.摩尔关于常识和外部现实存在的论证的回应,深入探讨了认识论的基础问题。在书中,维特根斯坦分析了怀疑的界限、语言游戏中不容置疑的信念的作用,以及这些确定性如何支撑我们的实践和生活形式。这部作品既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也是对人类理解之基石假设的深刻探究。 “确定性就位于语言游戏的本质之中”,那些具有确定性的命题好像构成了一个幕后的、隐秘的、无形的框架(或枷锁),它提供了框架,但又以这个框架制约着我们。它让我们呼吸,但又让我们只能这样呼吸。 “我相信一个能够自己思考的哲学家会有兴趣读我的笔记。因为,即使我很少击中目标,他也会看出我一直在瞄准的是什么。
古往今来,你信不信每个哲学大咖的背后都有一只脑洞大开的狗狗?狗狗思考的哲学问题,是成就这些大名鼎鼎的哲学家的关键。 从西方哲学三大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东方圣人孔子、兵圣孙子,再到自由主义之父洛克、启蒙运动泰斗伏尔泰、存在主义创始人克尔凯郭尔、西方现代哲学开创者尼采、存在主义的重量级人物萨特等,这些哲学大咖三观的形成,其实都依仗着他们的狗狗。狗狗看待世界的方式直接决定了哲学家理解世界的方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狗狗?这些狗狗的脑洞究竟有多大?它们又是如何认识和观察世界的?作者跟随狗狗的足迹,以独特的视角带你认识熟悉却又陌生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