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 1858年,中年马克思一头扎进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写下了厚厚的政治经济学笔记。这几组笔记几十年后才出版,被编者加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标题,从此便以《大纲》闻名于世。《大纲》是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在这里,马克思首次阐发了他的价值理论,并明确了 剩余价值理论 的雏形,《资本论》的宏伟构想正是从此处启航。 由于手稿 自说自话 式的艰涩风格,如何定位和解读《大纲》一直都是学界的难点。在本书中,大卫 哈维带着城市与空间研究的路径开启了和马克思的对话,就货币流通"资本生产与生成 周转时间 利润率 等主题做出了合理的引申和贴切的解释。内容上,他以尽可能清晰和简明的语言,去其繁,取其精,将引起混乱的表述厘清辨明。他传达了马
本卷属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书信卷,摘取马克思和恩格斯1860年1月至1864年9月之间的通信,共计355封。附录里摘取了燕妮致马克思、恩格斯等的信件,共计31封。本卷的整体线索如下:1. 在1860年始,马克思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第二分册。期间,和恩格斯一起,密切关注美国和俄国日益迫近的革命危机。后,在1860年1月底至2月初,福格特诽谤性的小册子出版,并被《国民报》进行宣传。为此,马克思开始翻阅他于1848年至1849年的报纸,并同时请求一些革命流亡者的代表,把有关揭露福格特的材料寄给他。2.至1860年11月,马克思写完抨击文献《福格特先生》,并于同年12月出版。3.1861-1862年对于马克思来说,学术上,他主要关注其经济学巨著的计划,并预定在这部著作中探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问题。时事上,他主要关注美国爆发的内战,并撰写了一些文章。4.1863-
马克思深入现实生活过程,深刻领悟人的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意义,把人的感性活动表述为实践,揭示现代生活境遇中社会历史创造性占优势的实情,在此基础上发动了以历史为原则的存在论革命,终结了近代形而上学以概念演绎为动力机制的知识论进路,让历史性突破意识 内在性 原则的思辨困局,在解答现代社会现实问题中彰显历史性的建构性质,在历史性原则高度提升并丰富存在论,开掘存在论链接社会现实的新境域,为人类克服现代性弊病铸就切实可行的精神向导和文化动力。
本书根据《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修订后的最新版本(1998年第三版)译出。新版增添了第2版出版后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美国)的最新发展情况及香港参考资料,并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评价。它涉及马克思以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到俄国马克思主义,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到中国与第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再到当代欧美马克思主义。本书涉及马克思以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是研究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著作。
本书以关于性别的观点,特别是关于女性主义思潮为主题收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加以评述。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即马克思恩格斯论性别、资本主义与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以及女性主义与正义,着力展现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等思潮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性别不平等、性别剥削等问题的考察与批判,力图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性别平等、女性压迫、阶级关系等议题的强大生命力与阐释力。
本书是 帝国三部曲 的最后一部,主要论述从 财产共和国 (republic of property)走向 大同世界 的历史趋势。作者将当今的全球体系称为 帝国 ,指出帝国已成为一种新的主权形式和新的社会现象,现代共和国归根结底是财产和资本施行统治的共和国,因此必然会滑向寡头统治,并与 自由、平等、博爱 的现代理念渐行渐远。全球化并非只是帝国主义与民族国家历史的最新阶段,而是某种崭新之物。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民族国家的主权不可逆转地趋向衰落,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一种新的全球秩序、全球规则和全球结构,世界最终越来越趋向于 大同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是国家新闻出版八五规划项目,本项目于1986年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正式启动,计划出版70卷,约6300万字。本卷收入的是马克思1863—1867年经济学手稿,属于《资本论》第三册。论述了总过程的各种形态。具体内容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一般利润率随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趋向下降的规律;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或转化为商人资本;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生息资本;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等。
.
本书选编的译文分为三个板块:一是聚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生动记录了这些文献遗产的收藏、整理、编辑、出版、传播情况;二是聚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进行了深入发掘;三是分地区、分学科、分领域、分阶段梳理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成果和经典议题,以文献导读的形式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或地区本土化、时代化的历史过程。这些译文是跟踪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文本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罕见文献,是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基本情况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的重要参考,为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珍贵的思想资源。
本书共收录16篇重要域外文献,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与德国古典法哲学的思想关系。上编是 问题意识的总体背景 ,涉及自然法与实定法、古代罗马法的现代运用、法的普遍主义与民族主义、自由观念的德国式发展、历史法学派的兴起及其同柏林知识界的关联、德国政治哲学和法国社会思潮的会通、批判的概念和方法、启蒙计划等主题。下编是 思想关系的具体展开 ,涉及马克思在学术生涯之初和生命中最后几年的法律思想动向及其中的历史法学因素、马克思与康德式伦理学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论在马克思笔下的演变等主题。
马克思撰写《资本论(1867-1882年手稿)》的历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867-1870年为第一个创作时期。马克思在这一创作时期撰写的手稿收入第40卷(上)和第40卷(中)。其中第40卷(上)收载马克思于1867—1868年围绕《资本论》第二册和第三册撰写的13篇手稿。第40卷(上)收载的与《资本论》第二册有关的手稿包括:《 资本论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章开头部分》、《 资本论 第二册按主题挑选的引文摘录》和《 资本论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Ⅳ稿)》。该卷收载的与第三册有关的手稿一共有7篇,分别是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札记、第一章开头部分的四篇草稿、《利润率的规律》、《级差地租。采自摘录笔记本的摘录》。在该卷收载的手稿中,有三篇同时涉及第二册和第三册,它们是《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利润率规律、成本价格和资本
本书在充分掌握黑格尔研究、马克思研究方面的最新文献材料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1836-1844年期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解读,深入分析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学术思想中继承与批判的关系。作者指出尽管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认识存在着许多空白点,对黑格尔思想的很多方面(譬如政治哲学)进行了错误的诠释,但马克思依然从黑格尔那里受益良多,最重要的是继承了他的方法论工具。黑格尔所使用的许多解释性范畴,如整体与部分、普遍与特殊等,都被马克思所接受并用于阐释资本主义的运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是国家新闻出版八五规划项目,本项目于1986年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正式启动,计划出版70卷,约6300万字。本卷收入的是马克思1863—1867年经济学手稿,属于《资本论》第三册。论述了总过程的各种形态。具体内容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一般利润率随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趋向下降的规律;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或转化为商人资本;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生息资本;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等。
本书为论文集,认为马克思开辟的人类学哲学,是站在宏观的自然史和人类生成史高度,研究人类这种社会生命存在物的生存运动本性的哲学,它从人的个体生命存在出发,研究人和人类世界的人类学生成、人类学本性、人类学需要以及由其推动的人类学活动(人对世界的生存掌握活动)和人的人类学发展规律,并根据人类学价值原则批判一切不合理非法性关系而追求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合理生存、健康发展与走向自由解放的哲学。马克思的这种哲学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超越性在于,他在全球化肇始时期所开创的人类学哲学,是适应于全人类进入 和平、发展、合作、共嬴 的人类学政治时代的新哲学。深入研究和弘扬这一哲学,既能让马克思重返当代世界历史发展前沿,又能让弘扬这一哲学的人们在思想境界上高瞻远瞩,推动世界历史向全人类协同共存的人类学文明方
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马克思解放事业的当代阐释(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
本书是关于列斐伏尔社会批判理论发展逻辑转换的专题性论著。作者从列斐伏尔第一手文本的细读出发,紧紧抓住列斐伏尔与马克思思想关联这一主线,原创性地透视出发生在列斐伏尔思想发展中观察视域的双重转换以及逻辑无意识中的方法论深层转换问题。这表现在:从经济关系异化批判向日常生活微观异化现象批判的转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时性时间逻辑向共时性空间生产的转换;在方法论上从人本主义哲学话语向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无意识靠近和转换。本书文献翔实、观点独特,全景式解析了列斐伏尔哲学发展的复杂历程,是一般读者深入了解其学术构境的入门读物。
本卷比较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从1976年粉碎 四人帮 、结束十年 文化大革命 ,到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期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论述了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分析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本卷对马克思主义1919年至1949年间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系统展示了以为核心的党的代领导集体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 次结合 进程中的理论成果。
西方现代性哲学话语的开启,源自哲学家们对近代主体性哲学特别是启蒙理性原则所遭遇的一系列现实困境的体验与感悟。马克思率先被西方学者高调推入西方现代性研究浪潮。本书分别从演进轨迹和逻辑展开两个维度,全面考察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形成的思想背景和生成路径,系统梳理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起源、特征、内在矛盾与解决方案,从而达到澄明马克思主义现实批判内涵及实践功能的目的。本研究认为德国启蒙运动的特殊性孕育出独具德国特色的现代性哲学话语体系。正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马克思开启资本主义现代性之法哲学批判和异化劳动批判;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础上,马克思首创资本主义现代性之现实人学分析和资本批判。
本书在国际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可靠的资料和实证性研究,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系统探究和阐述;同时,将马克思哲学及其与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关系置于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考察,提出了哲学史中存在和贯穿 主体主义 与 客体主义 两大对立传统的见解,从而将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以实践为基础而实现的这两种传统的扬弃和综合,理解为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与客体、精神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等诸种关系的有机统一,理解为一种包括人化自然在内的广义社会存在论。
本卷属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书信卷,摘取马克思和恩格斯 1860 年 1 月至 1864 年 9 月之间的通信,共计 355 封。附录里摘取了燕妮致马克思、恩格斯等的信件,共计 31 封。 本卷的整体线索如下: 1. 在1860年始,马克思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第二分册。期间,和恩格斯一起,密切关注美国和俄国日益迫近的革命危机。后,在1860年1月底至2月初,福格特诽谤性的小册子出版,并被《国民报》进行宣传。为此,马克思开始翻阅他于1848年至1849年的报纸,并同时请求一些革命流亡者的代表,把有关揭露福格特的材料寄给他。 2.至1860年11月,马克思写完抨击文献《福格特先生》,并于同年12月出版。 3.1861-1862年对于马克思来说,学术上,他主要关注其经济学巨著的计划,并预定在这部著作中探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问题。时事上,他主要关注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以、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推进了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以、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集中全党的智慧,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中国梦 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本卷主要对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至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以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