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 1858年,中年马克思一头扎进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写下了厚厚的政治经济学笔记。这几组笔记几十年后才出版,被编者加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标题,从此便以《大纲》闻名于世。《大纲》是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在这里,马克思首次阐发了他的价值理论,并明确了 剩余价值理论 的雏形,《资本论》的宏伟构想正是从此处启航。 由于手稿 自说自话 式的艰涩风格,如何定位和解读《大纲》一直都是学界的难点。在本书中,大卫 哈维带着城市与空间研究的路径开启了和马克思的对话,就货币流通"资本生产与生成 周转时间 利润率 等主题做出了合理的引申和贴切的解释。内容上,他以尽可能清晰和简明的语言,去其繁,取其精,将引起混乱的表述厘清辨明。他传达了马
《素书》是一本国学经典著作,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全书共六章,分别解释了道、德、仁、义、礼的深刻含义。语言高度凝练,字字珠玑,在修身治国、处世智谋、人生韬略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文字部分由原文、注解、译文三部分组成,每则文字后配有古典版画,古韵十足。《素书》可谓为人处世之范本,中华智谋之瑰宝。
作者以雄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力,试图全方位地恢复马克思著作中被扭曲的所谓 乌托邦主义 的深刻内涵。他认为,如果失去了以追求未知世界为特征的 乌托邦 主义 ,那么,实际上就意味着人类减低或放弃自身的创造能力;之所以说毛泽东是 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是由于他充分保持了 乌托邦主义 的冲动,同时又根据中国国 情,把马克思主义与 民众主义 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理 论体系。
马克思深入现实生活过程,深刻领悟人的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意义,把人的感性活动表述为实践,揭示现代生活境遇中社会历史创造性占优势的实情,在此基础上发动了以历史为原则的存在论革命,终结了近代形而上学以概念演绎为动力机制的知识论进路,让历史性突破意识 内在性 原则的思辨困局,在解答现代社会现实问题中彰显历史性的建构性质,在历史性原则高度提升并丰富存在论,开掘存在论链接社会现实的新境域,为人类克服现代性弊病铸就切实可行的精神向导和文化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包括实践基础上人、自然、社会的统一、世界的存在方法、世界的辩证图景、人对世界的认识、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等八章内容。这部教材的编写,借鉴了国内同行教材中的一些观点,并移植了我们所在的教研室的同志及我们自己过去编写的教材的一些相关内容。主要有:第二章借鉴和移植了赵光武教授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的一些相关内容;第三章借鉴和移植了赵家祥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的一些相关内容;*、五、六、七章则主要借鉴和移植了赵家祥教授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的相关内容;第八章借鉴了刘曙光博士的专著《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和丰子义教授一些学术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是国家新闻出版八五规划项目,本项目于1986年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正式启动,计划出版70卷,约6300万字。本卷收入的是马克思1863—1867年经济学手稿,属于《资本论》第三册。论述了总过程的各种形态。具体内容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一般利润率随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趋向下降的规律;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或转化为商人资本;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生息资本;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等。
马克思撰写《资本论(1867-1882年手稿)》的历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867-1870年为第一个创作时期。马克思在这一创作时期撰写的手稿收入第40卷(上)和第40卷(中)。其中第40卷(上)收载马克思于1867—1868年围绕《资本论》第二册和第三册撰写的13篇手稿。第40卷(上)收载的与《资本论》第二册有关的手稿包括:《 资本论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章开头部分》、《 资本论 第二册按主题挑选的引文摘录》和《 资本论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Ⅳ稿)》。该卷收载的与第三册有关的手稿一共有7篇,分别是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札记、第一章开头部分的四篇草稿、《利润率的规律》、《级差地租。采自摘录笔记本的摘录》。在该卷收载的手稿中,有三篇同时涉及第二册和第三册,它们是《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利润率规律、成本价格和资本
本书在充分掌握黑格尔研究、马克思研究方面的最新文献材料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1836-1844年期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解读,深入分析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学术思想中继承与批判的关系。作者指出尽管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认识存在着许多空白点,对黑格尔思想的很多方面(譬如政治哲学)进行了错误的诠释,但马克思依然从黑格尔那里受益良多,最重要的是继承了他的方法论工具。黑格尔所使用的许多解释性范畴,如整体与部分、普遍与特殊等,都被马克思所接受并用于阐释资本主义的运作。
本书综合百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中华法系进行重新认识,认为中华法系是一套涵盖古代中国法律之制度、思想和文化的知识体系,历经夏、商、西周的 礼?刑 时代,春秋战国、秦的 法?律 时代,汉到清朝的 礼法 时代,至清末 西学东渐 方始解体;曾经对日本、朝鲜、安南等国的法制进程产生深远影响。这一体系以 仁 为文化基因,将仁所统率的诸如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的人伦道德,以及 仁民爱物 民胞物与 的自然道德,有机融入法律的各种因子之中,形成法律与道德协同发力的运行机制,引领法制建设始终朝着天理、国法、人情相统一的理想目标且歌且行。挖掘中华法系的经验智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举措,必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充分的文化自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是国家新闻出版八五规划项目,本项目于1986年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正式启动,计划出版70卷,约6300万字。本卷收入的是马克思1863—1867年经济学手稿,属于《资本论》第三册。论述了总过程的各种形态。具体内容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一般利润率随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趋向下降的规律;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或转化为商人资本;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生息资本;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等。
《俞吾金全集》共20卷,将俞吾金教授的全部作品分为生前出版的著作,生前发表的中文文章、外文文章和遗作三个部分,汇聚了俞吾金教授一生的学术精华,是其哲学思想的全面体现。全集不仅收录了俞吾金教授在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哲学文化和美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专著,还包含了俞吾金教授生前发表的各类学术文章400余篇,充分展现了俞吾金教授独特的思想见解和深邃的哲学洞见。《俞吾金全集》的出版,不仅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注入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也为中国哲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学术支撑。希望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者们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学术资源,厘清未来哲学探索的方向,也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为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持续繁荣与进步做出贡献。
本书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广泛吸收中外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做了新的审视与梳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及其在东西方国家发展的具体机制、经验教训、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富有创新精神是本书的突出特点。
本卷收入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结尾部分,主要是第XIX笔记本至第XXIII笔记本的内容。1861-1863年手稿是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继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后写成的又一部手稿,共23个笔记本,马克思亲自编了连贯的页码,共计1472页。手稿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它的写作从1861年8月开始,到1863年7月结束。*个写作阶段从1861年8月到1862年春天,马克思写成了第I-V笔记本的内容和原来编号为第XVI笔记本和第XVII笔记本前七页的内容。第二个写作阶段从1862年春天持续到1863年1月,马克思写成了第VI-XV笔记本和第XVII、XVIII笔记本,内容主要是《剩余价值理论》和商业资本以及货币资本等理论。从1863年1月开始进入第三个写作阶段,到7月写完了第XIX-XXIII笔记本,结束了全部手稿的写作。
本书分为五篇:第一篇考察马克思政治哲学所蕴含的存在论、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诸基础性问题;第二篇追述马克思政治哲学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近代政治哲学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史渊源关系;第三篇专题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所包含的自由、民主、正义、阶级、财产权、革命和国家等重大核心主题;第四篇以施特劳斯、韦伯、西美尔、阿多诺、福柯和鲍德里亚等20世纪重要思想家为案例,分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在当代西方思想界产生的深刻而持久的理论效应;第五篇探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和依法治国问题的政治哲学基础。本书内容贯通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渊源、经典结构和当代效应,提供了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种兼具前卫性和历史感的全景式理解,可以作为年轻学者、研究生和大学生研习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本参考书。
《俞吾金全集》共20卷,将俞吾金教授的全部作品分为生前出版的著作,生前发表的中文文章、外文文章和遗作三个部分,汇聚了俞吾金教授一生的学术精华,是其哲学思想的全面体现。全集不仅收录了俞吾金教授在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哲学文化和美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专著,还包含了俞吾金教授生前发表的各类学术文章400余篇,充分展现了俞吾金教授独特的思想见解和深邃的哲学洞见。《俞吾金全集》的出版,不仅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注入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也为中国哲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学术支撑。希望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者们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学术资源,厘清未来哲学探索的方向,也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为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持续繁荣与进步做出贡献。
本书为分析哲学的经典文献。正文部分一共16节,如题目所示,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批判经验主义,这一批判既涉及以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代表的古典经验主义,也涉及以G E 摩尔、罗素和艾耶尔等为代表的当代经验主义,由此来进入 所予神话 。后半部分讨论心灵哲学,这一讨论通过讲述 琼斯的神话 来正面回答 所予神话 中的问题,并且由此提出一种新的心灵观,这种心灵观讲明了内在片断的真正身份,也表明了塞拉斯后来称为的言语行为主义立场。可以说,整篇文章以批判 所予神话 为核心,综合展现了塞拉斯的认识论、语言哲学、科学实在论和心灵哲学思想。
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马克思解放事业的当代阐释(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
弗朗索瓦 冈绍夫著的《何为封建主义》主要讨论了学界较为关注的 封建主义 的来龙去脉。但他并不是泛泛而论,即关于论述政治、社会意义的广义的封建主义,他依据当时的法律文书,各种特权证书、赦令及各种习惯法汇编、教会法典等,论述了法制意义上的封建主义,何为封建主义?冈绍夫认为,它指的是一个自由人(封臣)对另一个自由人(封君)服从和服役的义务,以及封君对封臣保护和维持的义务,而维持的主要办法就是封赐給他一块封土。这些经典结论长期为西欧史学家遵循,封建主义被称为 冈绍夫的封建主义 ,奠定了后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模式。该书分三部分分别论述了封建主义的起源,加洛林时代的封建主义的兴起,以及典范时代的封建主义,具体分析了各个阶段封建制度的特征、内容,对国家结构的影响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精)》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著,本书收入了马克思恩格斯1855年1月至6月所写的政论、时评和军事文章,共计107篇。这些文章中,除恩格斯的《欧洲军队》一文发表于美国《普特南氏月报》外,其他都发表于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派报纸《新奥德报》和美国资产阶级进步报纸《纽约每日月坛报》。本卷所收录的文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涉及克里木战争及其进程,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统治阶级的对内对外政策,以及在当时条件下如何推进工人运动和群众性革命民主运动等重要问题。
孙伯鍨、侯惠勤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 和现状(上下)》上卷在时间上以19世纪为主,侧重叙 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现及其在逻辑上的完成, 突出它的精神源头及其理论活力;下卷在时间上以20 世纪为主,侧重叙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运用 和曲折发展,突出它的中国化历程及其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实践中的艰难创新。由由第二国际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从偏重理论到偏重实践、从普遍形态到民族化 的过渡,出于内容的衔接和篇幅的平衡的考虑,我们 将这部分划进了上卷,并作了内容上的调整充实。而 原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东欧的历程则以 浓缩的方式简化,主要阐发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贡献;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则以“附录”的形 式置于正文之后,以利于教学的灵活处理。鉴于马克 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必须立足中国
《马克思的 资本论 》是对卡尔?马克思重要的著作《资本论》的理论魅力和现实价值的经典阐释,自197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并多次修订再版,成为学习《资本论》的重要入门读物。 本书基于马克思的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简明扼要又生动易读的介绍。本书涵盖了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解释了马克思的分析结构和《资本论》中关键范畴的含义,有助于读者准确地把握《资本论》的理论主旨和精髓。同时,全面地分析了《资本论》对经济、政治和人类历史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从而有利于读者深化对《资本论》历史地位的认识。第六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身的理解及其时代性话题的引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效性和时代性。此外,作者通过大量实例,对马克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