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出色当行的西方科学与科学思想发展史。作者从四五百种古今文献中钩玄提要,建构出一部简明流畅的历史叙事,达到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境界。但本书的成就和价值远不止此,因为作者不仅仅整理出一部西方科学史,而且要以此为阶梯,去探索一个更重大的历史和文化问题,即 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 。但要澄清这一问题,研讨的范围必须从科学史推广到西方思想史与文化史的整体。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本书在科学史叙事的后面衬托着一层西方哲学史,而且还隐现着一套西方文化史。但本书的深度尚不尽于此,作者笔下写的是西方科学史,心中关怀的却是科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全书的设计和论辩方式也有意无意地针对着 李约瑟问题 而发,作者对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及其他相关论著有着深入理解而且评论得非常中肯。 本书初版
发生在欧洲的*次科学革命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这场革命从哥白尼发表《论天球的运行》开始,到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结束。牛顿的这部杰作被认为是古往今来*伟大的科学著作,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和哲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全书分五部分。首先是 定义 ,给出物质的量、时间、空间、向心力等定义,其次是 公理或运动的定理 ,包含著名的运动三定律。接下来分三卷,前两卷为 论物体的运动 ,第三卷为 论宇宙的系统 。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刘永谋老师关于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新作。 本书分为4编,共25章。全书从如何理解技术治理、如何选择技术治理、如何调整技术治理、如何控制技术治理四个问题出发,从哲学层面跨学科地切入技治思想研究、技治批评研究、技治实践研究、技治建构研究,详细深入地归纳、提炼、创新了技术治理的诸多基础性问题和观点,以期作为进一步深入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细部研究和操作研究的某种可选择的 脚手架 。全面论述了技术治理的基本原理、技治推进的诸多构想及实践、技术治理的风险以及有限技术治理理论,是当下技术治理理论集大成之作。
雷恩教授分别考察了文字的演变、科学在古代世界的出现、近代早期的科学革命、知识的全球化、工业化等重大历史事件,最终在更广泛的知识史中重新构建了科学技术史。其研究方法借鉴了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的相关成果,也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又通过力学、化学、地质、农业等方面的具体例子,将多项具体研究整合进了一个大框架内。因此,本书不只是一种通俗意义上对科学的 文化史 叙事,更是通过专业、清晰、严谨的方式,对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内的具体研究进行的深入分析。科学被置入更广泛的人类知识背景,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 针对当前的 人类世 地质年代及其带来的多重挑战,本书还在最后部分提出了一个切实而饱含希望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基于新兴的社会网络分析,更充分和完善地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全人类共同的
本书是物理学家贝尔纳的里程碑式著作,是研究科学社会学的开山之作。本书首次系统呈现了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框架、基本研究方法和全面的研究视角,为该学科奠定了基础。作者从科学家的视角表达了对科学发展现状、科学与社会及人类命运关系的极为深刻的见解,触达对科学之本质的探问。作者提醒,科学应谨记其朴素、原初的 功能 改善人类的生活、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真正的、内在的 社会功能 ,也是科学能以应有的效率取得进步的内驱力。本书受到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任鸿隽等的关注和推崇,对于我国的科研、学术建设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维柯在书中力图说明人类如何从神的时代,经过英雄时代,进入人的时代。这三个时代各有相应的不同的心理、性格、宗教、语言、诗、政治和法律。但他一方面认为 真理即事实 , 人类的真理是人在知的过程中所组合和造作出来的 ,神和宗教都是由人凭想象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又把神看作世界秩序的终建立者,把人性作为历史进程中的本原,并把宗教看作文化发展的动力,显得有点矛盾和不科学。关于如何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上,维柯强调语言学与哲学结合的研究原则。
在整个20世纪于西学传播厥功至伟的商务印书馆决定推出《科学史译丛》,继续深化这场虽已持续数百年但还远未结束的西学东渐运动。西方科学史著作汗牛充栋,限于编者对科学史价值的理解,《科学史译丛》的著作遴选会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科学现象置于西方文明的大背景中,从思想史和观念史角度切入,探讨人、神和自然的关系变迁背后折射出的世界观转变以及现代世界观的形成,着力揭示科学所植根的哲学、宗教及文化等思想渊源。 二、注重科学与人类意义和道德价值的关系。在现代以前,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很少脱离对宇宙本性的理解,但后来科学领域与道德、宗教领域逐渐分离。研究这种分离过程如何发生,必将启发对当代各种问题的思考。 三、注重对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批判。在西方历史上,科学技术绝非
本书是一部关于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著作,出版后即确立了其经典和权威地位。它如同一部百科全书,系统地考察了自19世纪以来科学史家们关于科学革命的实质和原因的大约60种观点,并对其特点和不足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书不仅涉及如何解释和看待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科学成就,而且也涉及科学革命根植于哪些哲学、宗教、社会土壤,如何永远改变了我们理解自然界的方式,以及为什么科学革命发生在17世纪的西欧而没有发生在古希腊、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等诸多议题,从而大大有助于我们对近代科学的思想、社会和文化起源的理解。本书是科学革命研究者的可读著作,也可供关心现代世界兴起的读者阅读
在这个世纪,人类获得的知识被传播到了空前广阔的范围内,而且还应用到了每一个可能的方面,以期改善人类的生活。这个时代的一切理智和道德的力量都被套到人类进步的战车之上,这是前所未有的。不幸而真实的是,实际取得的成就远不如人文主义运动领袖们所付出的努力。黑暗和压迫势力处处设防,很难驱除。人文主义的倡导者时时受到阻挠和迫害,他们的著作被当政者查禁或销毁。但是,他们从不沉默,从不消沉。他们越来越响亮地喊出苦难人类的呼声。这呼声在广大的地域引起反响。震撼了专制的基础,耶利哥城的围墙倒坍了。
本书基于认知哲学,以人物思想为主线,探讨了30位著名任职科学家、认知哲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关于认知、意识、思维、智能、表征等的本体论,认知论与方法论,具体表现为认知发展观、认知模型观和认知表征观,认知发展观包括认知规律、语言认知、生态认知、因果认知、语义认知、社会认知、生成认知、具身认知、延展认知等思想与方法;认知模型观包括语境认知模型、时空同构模型、隐喻模型、知识表征模型、文化认知模型等观点与方法;认知表征观包括潜意识表征、记忆表征、人机交互表征、知觉表征、框架表征、心灵设计等观念与方法。这三部分构成了认知哲学的主要内容。
本书在追踪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前沿的基础上,首次全面阐述了哲学与认知科学在相伴相生60年的互动发展中形成的“双向挑战效应”。这一判断以争论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研究的问题域,展现了分析哲学家和现象学家在认知科学的旗帜下的协同共进,必将推进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跨学科的对话与合作。全书在“审慎的涉身—延展认知”的框架下建构“紧致的心智—认知架构”,面向传统哲学中的意识本体论、感知行动关系、语义学、认识论、伦理学、科学哲学、元哲学的主要问题考察了哲学与认知科学的交锋和互鉴,并回应了未来**“扶手椅”方法论的哲学究竟何为。
本书立足于科学技术史的发展,揭示了科学技术实践中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规范与社会、文化、经济、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剖析了实在观、因果性、量子纠缠与自由意志、集体意向性、非概念内容、布兰顿的推理主义语义学等问题,阐述了一种可接受的科学观;立足于日常生活转向、道德批判与个性伦理学建构三个视域,揭示了文化哲学的现实意义;从大数据、虚拟现实、人类增强技术、伦理学与文明论的角度,揭示了信息文明的内在意义。
整个20世纪,伴随着一系列科学上的革命性进展,因其而产生的科学哲学也经历着从初期到兴盛再到转型的过程。在刚刚步入21世纪之初,面对科学哲学未来走向的发问,一批科学哲学家以及科学家被召集起来共同完成了这部迄今门类规划为全面的科学哲学丛书 《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它以宏大的视角来展现步入新世纪的科学哲学研究面貌,通过对一般科学哲学以及各具体科学哲学研究的梳理与阐释,试图为未来科学哲学开启一幅远景。正如这套科学哲学手册的三位主编,道?加比(DovGabbay)、保罗?撒加德(Paul Thagard)、约翰?伍兹(John Woods)所共同认为的,在已知的任何时期,科学在其前沿的运行总是遭遇到有关知识与实在的本质的哲学议题。科学论战会引发诸如理论与实验的关系,解释的本质以及科学接近于真实的程度的问题。在具体科学中,关于存在是什么以
整个20世纪,伴随着一系列科学上的革命性进展,因其而产生的科学哲学也经历着从初期到兴盛再到转型的过程。在刚刚步入21世纪之初,面对科学哲学未来走向的发问,一批科学哲学家以及科学家被召集起来共同完成了这部迄今门类规划为全面的科学哲学丛书 《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它以宏大的视角来展现步入新世纪的科学哲学研究面貌,通过对一般科学哲学以及各具体科学哲学研究的梳理与阐释,试图为未来科学哲学开启一幅远景。正如这套科学哲学手册的三位主编,道?加比(DovGabbay)、保罗?撒加德(Paul Thagard)、约翰?伍兹(John Woods)所共同认为的,在已知的任何时期,科学在其前沿的运行总是遭遇到有关知识与实在的本质的哲学议题。科学论战会引发诸如理论与实验的关系,解释的本质以及科学接近于真实的程度的问题。在具体科学中,关于存在是什么以
本书是《陈昌曙文集》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卷”(STS),陈昌曙教授一直十分重视STS的研究。陈昌曙先生认为STS问题有它的普遍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又有它的特殊性。中国的STS研究应当重视这两个方面,尤其要注意结合当今中国的国情。这不仅是指把STS发展的一般原则运用于我国的具体实践,而且还要从我国的国情引出需要探讨的新课题,获取有实践意义的新见解。
整个20世纪,伴随着一系列科学上的革命性进展,因其而产生的科学哲学也经历着从初期到兴盛再到转型的过程。在刚刚步入21世纪之初,面对科学哲学未来走向的发问,一批科学哲学家以及科学家被召集起来共同完成了这部迄今门类规划为全面的科学哲学丛书 《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它以宏大的视角来展现步入新世纪的科学哲学研究面貌,通过对一般科学哲学以及各具体科学哲学研究的梳理与阐释,试图为未来科学哲学开启一幅远景。正如这套科学哲学手册的三位主编,道?加比(DovGabbay)、保罗?撒加德(Paul Thagard)、约翰?伍兹(John Woods)所共同认为的,在已知的任何时期,科学在其前沿的运行总是遭遇到有关知识与实在的本质的哲学议题。科学论战会引发诸如理论与实验的关系,解释的本质以及科学接近于真实的程度的问题。在具体科学中,关于存在是什么以
“科学哲学问题研究专辑”作为“科学技术哲学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年度专辑形式推出,是以具体问题研究为导向,涵盖一般科学哲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论题,反映年度科学哲学前沿动态和热点领域研究现状。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研究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的结集。 郭贵春主编的《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第3辑)》适合科学哲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参阅。
《技术哲学》是费雷德里克·费雷于1988年出版的一部技术哲学著作,书中全面探讨了与技术相关的哲学问题。包括技术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卡尔·米切姆认为本书可以当作技术哲学的简明,保罗·杜尔宾在总结美国技术哲学发展时,认为本书在怀特海之后“设计了一种‘有机的’技术哲学”。 费雷德里克·费雷著的《技术哲学》系统阐述了技术哲学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全书从重新界定技术开始反思技术,进而分别阐述了技术与实践智慧、技术与理论智慧、技术与现代存在、伦理学与技术评估、技术与宗教、技术与形而上学等问题。本书被米切姆评价为具有“技术哲学的简明”的意义。
整个20世纪,伴随着一系列科学上的革命性进展,因其而产生的科学哲学也经历着从初期到兴盛再到转型的过程。在刚刚步入21世纪之初,面对科学哲学未来走向的发问,一批科学哲学家以及科学家被召集起来共同完成了这部迄今门类规划为全面的科学哲学丛书 《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它以宏大的视角来展现步入新世纪的科学哲学研究面貌,通过对一般科学哲学以及各具体科学哲学研究的梳理与阐释,试图为未来科学哲学开启一幅远景。正如这套科学哲学手册的三位主编,道?加比(DovGabbay)、保罗?撒加德(Paul Thagard)、约翰?伍兹(John Woods)所共同认为的,在已知的任何时期,科学在其前沿的运行总是遭遇到有关知识与实在的本质的哲学议题。科学论战会引发诸如理论与实验的关系,解释的本质以及科学接近于真实的程度的问题。在具体科学中,关于存在是什么以
整个20世纪,伴随着一系列科学上的革命性进展,因其而产生的科学哲学也经历着从初期到兴盛再到转型的过程。在刚刚步入21世纪之初,面对科学哲学未来走向的发问,一批科学哲学家以及科学家被召集起来共同完成了这部迄今门类规划为全面的科学哲学丛书 《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它以宏大的视角来展现步入新世纪的科学哲学研究面貌,通过对一般科学哲学以及各具体科学哲学研究的梳理与阐释,试图为未来科学哲学开启一幅远景。正如这套科学哲学手册的三位主编,道?加比(DovGabbay)、保罗?撒加德(Paul Thagard)、约翰?伍兹(John Woods)所共同认为的,在已知的任何时期,科学在其前沿的运行总是遭遇到有关知识与实在的本质的哲学议题。科学论战会引发诸如理论与实验的关系,解释的本质以及科学接近于真实的程度的问题。在具体科学中,关于存在是什么以
"科学哲学问题研究专辑"作为"科学技术哲学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年度专辑形式推出,是以具体问题研究为导向,涵盖一般科学哲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论题,反映年度科学哲学前沿动态和热点领域研究现状。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研究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的结集。本书适合科学哲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参阅。
该书是最早系统地论述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的经典著作之一,并且是有关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一个理论学派的代 表作。作者以恢宏的气度、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史料和雄辩的思想,论述了基督教世界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的 历史,分析了科学与神学斗争的规律,而且探讨了思想自由对西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教条主义神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