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仅仅是诸多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宗教角色,且在这种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不是绝世的,他们要在社会环境中寻求治病救人、预测未来、述异志怪的能力。该书融合了多元的理论方法和坚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修仙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它对修仙作为一种社会氛围的描摹非常新颖,它所提出的研究范式对理解其他社会中的圣人角色也具有创造性。
全书共四章,400余幅图,聚焦在希腊化时代和犍陀罗文明中的希腊元素、贵霜帝国的王朝艺术、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在犍陀罗的再造、佛像与菩萨像的兴起等四个方面,着重揭示作为几大文明汇聚地的犍陀罗是如何成为佛教的飞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经过犍陀罗的再造逐渐东传的历史进程,是广大读者了解贵霜艺术、犍陀罗历史、佛教艺术较好的读本。
本书以 人文宗教 概括中国的宗教观,诠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共同基盘。人文立本,感应为体,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有别于西方宗教学对 宗教 的界定。人文宗教并不排斥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但首先重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文与神的关系,即礼教与宗教的并存,远比人神关系重要。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十余年讲授 中国宗教史 的心得体会,立足中国人的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以世界史的眼光,将 人文宗教 视为一种世界宗教的基本类型。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商代宗教祭祀》考察商代图腾残遗信仰,系统探研上帝及帝廷诸神、自然神、祖先神的三大宗教分野、神灵崇拜的代变、神灵权能和神性、祀所设置、人殉人祭,对甲骨文中的祭仪名类进行全面梳理。《商代宗教祭祀》阐述王室周祭祀谱、有关祭仪和庙制,剖析宗教祭祀活动的性质,深入研究商代宗教信仰层面诸如社会凝聚力、情感寄托、宗教功能等社会学方面的意义。
本书从原始、基本的宇宙观入手,解读了东、西、南、北四向及衍生的四维、四季,横竖交错的十字及衍生的卐、卍等符号的人类学意义,并以基本的数字模式及其神圣的文化构型为依托,追究原始物态的宇宙意象。这些图式、意象、符号及构型在反复循环又不断更迭更新的模式中,与人类活动相结合,衍生并丰富着人类活动中的礼俗制度、仪式传统、建筑构造艺术等,是一本难得的人类学研究著作。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对原型概念的来源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含义进行考察,梳理与原型相关的哲学和人文科学现象,重点对以荣格为代表的原型理论进行系统辨析和批判。下篇主要对原型概念和原型理论重新阐述,深入阐述作者的原型观,首次提出原型现象的哲学和神学维度、生理维度、心理维度和文化维度的观点。
本书以 人文宗教 概括中国的宗教观,诠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共同基盘。人文立本,感应为体,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有别于西方宗教学对 宗教 的界定。人文宗教并不排斥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但首先重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文与神的关系,即礼教与宗教的并存,远比人神关系重要。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十余年讲授 中国宗教史 的心得体会,立足中国人的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以世界史的眼光,将 人文宗教 视为一种世界宗教的基本类型。
本书是作者多次考察河西走廊一带文化遗址和博物馆文物后的学术思考。作者以长期田野考察中获得的直观感悟推进其所倡导的 四重证据法 ,带领读者进入无文字时代的西部文化大传统与神话观念社会,透视文字书写所遮蔽和遗忘的河西走廊文化古层,并从中寻觅华夏文明的源流信息,探究华夏玉文化发生发展的精神与物质双重驱动。
《南京佛教通史》全书共分三卷四册,逾250万字,上启六朝时期,下至明清民国,以时间先后为序,系统叙述了佛教在南京地区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编写者鉴于佛教思想义理的发展变化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关系十分密切,在书中除了叙述佛教思想、宗派的发展脉络之外,对佛教与各个时代的王朝政治、佛教政策、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等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揭示和论述。另外,由于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艺术在南京佛教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还按三个发展时期(即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民国)分别列有专章,力求以较翔实的史料和更宽广的视野,多视角、多层面地再现南京佛教的全貌和发展历程。
海报:
文化如何对接经济?文化资源如何转化成生产力?本书立足于当代社会从实体经济向符号经济的转型大趋势,以文化符号学视角,探讨当今国际有巨大市场号召力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兼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提示民俗文化旅游、符号建构和品牌拓展等课题方向。突出典型案例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注重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方略。
本书是以仪式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专著。仪式是传续性的活态遗产,是必须被正视、被传承的丰硕遗产。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素有传统,已成为人类学知识谱系中的有机部分。本书从人类学的视角对仪式进行全方位研究,集谱系梳理、理论介绍、流派分析、观点评述与田野考察为一体,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大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