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小史》乃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的一本中国哲学史的入门著作。作品以人物入手,阐释先秦诸子以至宋明诸家的哲学思想,将数千年来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与精微奥妙简洁明快地呈现出来。该书虽薄,但其思甚精,其虑甚周,其意甚明。问世以来,深受海内外各界读者的好评。
《美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其职责就是在高等教育这个水平上倡导自学、鼓励自学、帮助自学、推动自学,为每一个自学者铺就成才之路。组织编写供读者学习的教材就是履行这个职责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这种教材应当适合自学,应当有利于学习者掌握、了解新知识、新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欣赏与告别,面对现代化的城建,我却对这块进入绝途的民俗圣地发出心灵的颤抖和敬畏,心中有了导向草根、导向通俗,导向典雅的冲动,用另一种形式留住老坟岗。因为,我听到了这种声音,老人们说:它活在我们心里,活在凡俗日子的一举一动之中。这是历史走动的声音。
《众说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西方历著名、最神秘的哲学家。两千多年过去了,围绕其生平学说仍有许多疑团悬而未解。谁要置苏格拉底于死地7谁对苏格拉底的记述最真,谁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最深。 不可不看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本书荟萃了作者与当代世界学者的学术对话,对东西方哲学与文化的深层感悟,对当代重要哲学问题的多维反思。全书分为三编25章:编为“对话与交流”,心录了作者与当代世界学者所做的8篇学术对话,展示东西方学者之间的心灵碰撞与沟通;第二编为“体验与感悟”,收录了作者先后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古巴、俄罗斯等地从事国际学术交流的所感所悟,勾勒了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西方世界;第三编为“探索与反思”,汇集了作者对于当代英美哲学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与探讨,重在理论的提升。该书视域广阔,资料翔实,感性生动,为读者展示出作者视野中的英美哲学与文化。
欣赏与告别,面对现代化的城建,我却对这块进入绝途的民俗圣地发出心灵的颤抖和敬畏,心中有了导向草根、导向通俗,导向典雅的冲动,用另一种形式留住老坟岗。因为,我听到了这种声音,老人们说:它活在我们心里,活在凡俗日子的一举一动之中。这是历史走动的声音。
本书对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传统行业,人生礼仪、市庆、饮食、民间居住、妇女人生、民间信仰等等习俗生活,特别是对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三百六十行,尤其是苏州特色的行当;苏琢、苏裱、苏绣、灯彩、木刻年画、中画药业、梨园戏曲、木石建筑、金银铜铁锡业及火炉匠、纸、墨、笔、砚业、书坊业、丝织业、棉布加工业、染坊业、六局等生态性生活文化行为,进行了具体,详实的解析,是江南姑苏民俗的生动写照……
《中国当代美学口述史》聚焦于建国以来美学的演变历程,以美学人物访谈记录为主干,试图重新书写中国当代美学史的变迁,以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为中国当代美学史研究带来新的视角,《中国当代美学口述史》的访谈汇集了对中国当代美学活动的个体回忆,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美学原理》包括:审美活动与美、审美客体、审体主体、审美心理过程、审美教育共五编内容。《美学原理》是一部成熟而又富有新意的美学原理教材。为了能使读者较为系统地学习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近几十年来外美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进展,书中一方面尽量吸收已形成共识的美学思想和观点,一方面又大量增添了现当代新的美学问题、美学观点和艺术资料。特别是书中对审美心理结构的科学分析,对当代新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的描述,及对西方荒诞艺术的美学评价等等,都使《美学原理》的研究视野和水平,大大超出了传统的美学教材。
《民主的改造:杜威政治哲学辨略》以约翰·杜威的古典实用主义为视角对民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重建。与传统民主观不同的是,杜威基于经验自然主义对民主的论述涵盖了知识论和社会学两个重要维度,从参与民主、协商民主、经济民主等方面拓展了民主的内容,让理性商谈、合作分享、责任共当成为民主的应有之义,民主政治被重新赋予了道德灵魂,美德传统强势回归。在全球化和后资本主义时代,杜威对民主的改造尤其显得弥足珍贵,意义非凡。
《因明蠡测》对学习和研究逻辑学、佛教史、论辩学、认识论、藏学、敦煌学等都大有裨益。因明与中国名辩学、西方亚里士多德逻辑并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经典的逻辑体系,然而多年以来,学界对因明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明蠡测》全面介绍和梳理了因明思想,首先,试图厘清因明的学科性质、功用、价值等,对百年来的争议提出新的看法,判别正误,总结得失;其次,把因明放在比较逻辑的视野中进行具体的研究,试图在已有比较逻辑学成果之上更向前推进一步,实现从宏观比较向微观比较转变,通过因明与中西逻辑的比较研究,找出因明自己的特色;再次,从语用逻辑的角度,发掘因明的现代价值。
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与民俗文化》之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与民俗文化》丛书致力于揭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所反映的民俗现象,同时,致力于借鉴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一方面注重学术性,注重历史感,注重内涵的深刻与丰富,一方面注重可读性,注重现实感,注重活泼平易的民族气派,目的是贴近民众,进入民众的生活,并在中华文化的建设中发挥实际作用。
本书阐述《三言》中市民文学特色,政治小说的历史认识价值,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再现,典型的塑造,各种风俗描写的深厚文化底蕴。
《易经》为儒家经典。“六经”之中,它因其体例和内容而被特别列为之书。散发着一股神秘气息。秦泉主编的这本《易经的智慧》在普通人眼中之神秘,在于它从江湖术士滔滔不绝的颠倒阴阳中透露出宿命的玄机;《易经》在智者眼中之神秘,在于其深刻的思辩智慧和朴素的辩证观念。它肯定事物的运动变化永无穷尽,认为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易经》因其直击万事万物根本之理而为各科所援用,正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孔子读《易》而“韦编三绝”:量子物理学家玻尔惊叹几千年前的太极图与他发明的并协(互补)原理颇为吻合,并以太极图为其族徽核心;哲学捷恩则说:“谈到人类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易经》之影响,由此可见
“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中国传统教学不重记问之学,而重开发和启迪人人本有的真实智慧,以帮助学者变化气质、改过迁善为宗旨。《礼记》《师说》《荀子?劝学》正是中国传统教学的经典之作。 本书经典原文采用大字注音,重点字词加以详注,每个段落都附有易解和评议,是为人师者的读本,也是传统文化爱好者的日课读本。本书的注释、易解和评议不同流俗,实与古德一脉相承,会心之处,就在字里行间。
《纷争的年代:当代西方思想寻踪(2003-2012)》的部分汇集了笔者撰写的“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系列年度报告。写作缘起于2003年末,当时上海《社会科学报》的副主编段钢先生邀请我撰写“年度盘点”文章,回顾当年西方公共知识界发生的重要事件。未曾想到,这个综述工作后来成为我每年元旦前必做的功课,竟然连续写了十年。文章最初以介绍为主,后来加入了更大比重的分析评论。篇幅也逐渐扩展,从起初每篇6000字增加到近年来每篇超过工5000字。 《纷争的年代:当代西方思想寻踪(2003-2012)》第二部分收录了笔者对西方学者的访谈系列。这个系列原本计划访问十位学者,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全实现。感谢友人徐贲教授的慷慨支持,同意将他做的一篇访谈也收录在内。四位政治理论家(桑德尔、贝拉米、里拉与米勒)的对话,展现出西方政治思想界的辩论焦
《自由与繁荣的国度》详尽的介绍了自由主义的特征,它的政策的基础、它的经济政策、外交政策、自由主义与政党、自由主义的前途诸多方面。作者认为,自由主义是一种比较博大的观念,它表示一种囊括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自由主义选择生产资料私有制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
这部研究成果包括以下重点内容:一是探讨了黄河中下游家族群体和社会所处的特定地域生态环境,以及它们所拥有的民俗文化的内涵和演变的历史;二是重点着眼于二十世纪家族群体和村落社会的民俗传承与农村现代化的内在关联;三是从探索基层政权主导地位与民间传统权威的互动关系,深入检测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社会结构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咨询。这些研究成果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填补了当代黄河文化研究的空白,而且为当代民俗学对家族群体和村落社会的民俗研究做出了新的开拓。该课题十分注重黄河中下游的区域民俗特征,用大量原真性的实证材料进行微观的比对、比照和解析,从而清晰地展现了论题的焦点“家族村落”的鲜活特征,显然在方法上也有所创新和突破。
《静谧之心》内容包括:冥想是完全置身世外、冥想是思想的空无、冥想没有源起,因此也没有终点、冥想一开始,观察者就消失了、冥想的头脑包含了所有种类的寂静、如果刻意冥想,进入的就不是冥想、“无我”状态并不是与现实分离、冥想需要形式的克己自律、冥想是无为、终止所有的评价和道德观,才可能认清事实真相、真正的自由是认清事物的本质、冥想是心灵之光,是绽放的爱……
《福州习俗(修订本)》真实地记录了福州人传统的思想意识与生活风貌,举凡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婚丧喜庆、岁时节俗、信仰讳忌,都有翔实生动的记载和说明。这些东西用今人的眼光或科学的道理来审察,难免令人忍俊不禁。但这些真真确确在历史上曾长期风行。旧民俗的存在,除了说明前人思想文化的不成熟乃至幼稚之外,也还表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此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文明发展的曲折过程。如同我们不能嘲笑婴儿的幼稚一样,我们也不应鄙夷前人的天真。往事如烟隔世代。先人淳朴天真的思想、善良美好的愿望,的确令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