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小史》乃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的一本中国哲学史的入门著作。作品以人物入手,阐释先秦诸子以至宋明诸家的哲学思想,将数千年来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与精微奥妙简洁明快地呈现出来。该书虽薄,但其思甚精,其虑甚周,其意甚明。问世以来,深受海内外各界读者的好评。
《美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其职责就是在高等教育这个水平上倡导自学、鼓励自学、帮助自学、推动自学,为每一个自学者铺就成才之路。组织编写供读者学习的教材就是履行这个职责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这种教材应当适合自学,应当有利于学习者掌握、了解新知识、新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生活在中国这片神奇而又广阔的土地上,处处都可以捕捉或经历到浓烈诡奇的民族传统风俗,五彩斑斓的服饰习俗,千奇百态的居住习俗,独具魅力的工艺习俗,绚丽多彩的婚姻礼俗...... 《中国民俗丛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反响强烈。自一九八七年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国家重要媒体发表书评百余篇,认为这套丛书是我国套全面深入研究中国民俗文化的大型丛书,也是二十世纪以来在全国范围首次对风俗文化做出科学性、系统性论述的大型丛书,填补空白之功不可没。 本书全面地介绍古往今来中华各民族风俗的形成、内容与特征。作者希望这套丛书有助于帮助读者透过中国各民族纷繁多样的风俗形式,把握我们民族的心理特征,从而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
欣赏与告别,面对现代化的城建,我却对这块进入绝途的民俗圣地发出心灵的颤抖和敬畏,心中有了导向草根、导向通俗,导向典雅的冲动,用另一种形式留住老坟岗。因为,我听到了这种声音,老人们说:它活在我们心里,活在凡俗日子的一举一动之中。这是历史走动的声音。
《众说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西方历著名、最神秘的哲学家。两千多年过去了,围绕其生平学说仍有许多疑团悬而未解。谁要置苏格拉底于死地7谁对苏格拉底的记述最真,谁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最深。 不可不看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本书荟萃了作者与当代世界学者的学术对话,对东西方哲学与文化的深层感悟,对当代重要哲学问题的多维反思。全书分为三编25章:编为“对话与交流”,心录了作者与当代世界学者所做的8篇学术对话,展示东西方学者之间的心灵碰撞与沟通;第二编为“体验与感悟”,收录了作者先后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古巴、俄罗斯等地从事国际学术交流的所感所悟,勾勒了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西方世界;第三编为“探索与反思”,汇集了作者对于当代英美哲学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与探讨,重在理论的提升。该书视域广阔,资料翔实,感性生动,为读者展示出作者视野中的英美哲学与文化。
欣赏与告别,面对现代化的城建,我却对这块进入绝途的民俗圣地发出心灵的颤抖和敬畏,心中有了导向草根、导向通俗,导向典雅的冲动,用另一种形式留住老坟岗。因为,我听到了这种声音,老人们说:它活在我们心里,活在凡俗日子的一举一动之中。这是历史走动的声音。
本书对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传统行业,人生礼仪、市庆、饮食、民间居住、妇女人生、民间信仰等等习俗生活,特别是对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三百六十行,尤其是苏州特色的行当;苏琢、苏裱、苏绣、灯彩、木刻年画、中画药业、梨园戏曲、木石建筑、金银铜铁锡业及火炉匠、纸、墨、笔、砚业、书坊业、丝织业、棉布加工业、染坊业、六局等生态性生活文化行为,进行了具体,详实的解析,是江南姑苏民俗的生动写照……
《美学原理》包括:审美活动与美、审美客体、审体主体、审美心理过程、审美教育共五编内容。《美学原理》是一部成熟而又富有新意的美学原理教材。为了能使读者较为系统地学习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近几十年来外美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进展,书中一方面尽量吸收已形成共识的美学思想和观点,一方面又大量增添了现当代新的美学问题、美学观点和艺术资料。特别是书中对审美心理结构的科学分析,对当代新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的描述,及对西方荒诞艺术的美学评价等等,都使《美学原理》的研究视野和水平,大大超出了传统的美学教材。
《中国当代美学口述史》聚焦于建国以来美学的演变历程,以美学人物访谈记录为主干,试图重新书写中国当代美学史的变迁,以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为中国当代美学史研究带来新的视角,《中国当代美学口述史》的访谈汇集了对中国当代美学活动的个体回忆,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民主的改造:杜威政治哲学辨略》以约翰·杜威的古典实用主义为视角对民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重建。与传统民主观不同的是,杜威基于经验自然主义对民主的论述涵盖了知识论和社会学两个重要维度,从参与民主、协商民主、经济民主等方面拓展了民主的内容,让理性商谈、合作分享、责任共当成为民主的应有之义,民主政治被重新赋予了道德灵魂,美德传统强势回归。在全球化和后资本主义时代,杜威对民主的改造尤其显得弥足珍贵,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