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禄国的《通古斯人的心智丛》是人类学尤其是萨满文化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是通古斯人及其萨满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他挑战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 萨满教精神病理说 ,基于通古斯文化的全面系统考察,提出人类学的族团化(ethnos)理论,并落实到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中长达六年的民族志实践中。基于考察所获的体质测量资料、考古资料、语言资料和民族志资料,史禄国指出所谓的 北极歇斯底里 与疾病毫无关联,而是由 掌控神灵 入迷 等文化要素构成的习俗;史禄国假设,通古斯人中萨满教的起源与公元10世纪前后佛教因素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刺激密切相关,最初在契丹人和女真人中形成,进而逐步传播到更遥远东北方向的其他通古斯族团中;他借助 心智丛 概念,通过实地考察萨满的仪式实践,综
说起巫觋、萨满,现代人很自然地把他们与装神弄鬼联系在一起,对他们的真实地位已经不知其详了。其实,他们也有过辉煌,只是被埋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了。事实上,它也有产生、发展、没落的历史过程,而且它与人类的早期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为了正确地认识人类的童年,研究人类的文明起源,就有必要认真地讨论巫觋的问题,给它以历史的正确评论。
《南京佛教通史》全书共分三卷四册,逾250万字,上启六朝时期,下至明清民国,以时间先后为序,系统叙述了佛教在南京地区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编写者鉴于佛教思想义理的发展变化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关系十分密切,在书中除了叙述佛教思想、宗派的发展脉络之外,对佛教与各个时代的王朝政治、佛教政策、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等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揭示和论述。另外,由于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艺术在南京佛教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还按三个发展时期(即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民国)分别列有专章,力求以较翔实的史料和更宽广的视野,多视角、多层面地再现南京佛教的全貌和发展历程。
这是一部美学著作。建筑大师汉宝德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最接近生活的美感出发,自日常随处可见的杯子器皿谈起,并将美感归结为“文明的基石”,“人类尊严所系”,“一种文化力量”。文中更不时流露出对于民众对美体认不足的担忧,体现了一个文化大家的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品更以真挚、恳切的文字,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我们阐释美,为我们辨析美,帮我们认识美,我们敲开美的大门。
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一种为己之学、成德之教,原本不是纯粹的知识思辨,而是一种体知、体证于身心的学问。这也是近年来宋明理学研究所关注的一大议题。《由凡至圣:阳明心学工夫散论》收录的九篇论文,是作者关于王阳明及其后学致良知工夫的相关研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如何诠释儒家心性之学的相关思考。作者力图摆脱哲学概念式的“工夫论”分析模式,从各种角度对心学“工夫”本身加以如实呈现、系统梳理。
《儒家辩证法研究》是庞朴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完稿于1984年,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率先提出并深入研究了"儒家辩证法"这一命题,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了儒学中包括仁义、礼乐、忠恕、圣智、中庸等基本理论范畴的对立统一关系。书中明确提出的"一分为三"观念和方法,对儒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辩证法研究》使用的是中华书局1984年版本。
《中国经学史讲义(外2种)》主要是周予同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开设的中国经学史课程的讲义。内容主要是讲述经学史中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中的师承、流派、人物、著述、主要观点,以及经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作用与影响,是研究中国经学史的重要入门书之一。
《本然的观点》内容简介:人的自我具有一种分裂的本性.它能自己的经验即从客观的观点来思考世界.也能从自身所处的特殊视角即从主观的观点来看待世界。《本然的观点》旨在处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客观性。客观性无法对世界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但解决的方法不是禁止客观化。而是求得客观性与不可还原的主观性的协调.即以本然的观点看世界。作者探讨了这个问题在身心关系、知识与怀疑、思想与实在及道德哲学等方面的表现。作者处理这一问题的独特方法.为哲学探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在形而上学、认识论及价值哲学等领域.《本然的观点》都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
《艺术哲学:当代分析美学导论》是一本为对“哲学美学”这个题目感兴趣的研究生而写的课本。它意在介绍分析哲学的技巧,并附以本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包括关于艺术的再现论、形式主义、新形式主义,关于艺术的审美理论、新维特根斯坦主义、艺术的制度论,以及关于艺术本性的历史研究方法。纵观全书,戏剧、建筑、绘画、音乐、装饰艺术和摄影的例子,被用来演绎抽象的哲学理论。从传统艺术与包括前卫艺术在内的当代艺术中举出的这些例子,将丰富读者对艺术哲学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的欣赏。
本书选取古代印度弥勒信仰为研究对象,借助保存至今的大量印度古代佛教文献及近现代以来陆续发表的考古资料,以古代印度佛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线索,多角度多层面地来研讨弥勒信仰在印度产生、发展、演变的轨迹,从而揭示古代印度弥勒信仰的基本内涵、基本进程、基本特性及其所包含的一些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