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四章,400余幅图,聚焦在希腊化时代和犍陀罗文明中的希腊元素、贵霜帝国的王朝艺术、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在犍陀罗的再造、佛像与菩萨像的兴起等四个方面,着重揭示作为几大文明汇聚地的犍陀罗是如何成为佛教的飞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经过犍陀罗的再造逐渐东传的历史进程,是广大读者了解贵霜艺术、犍陀罗历史、佛教艺术较好的读本。
本书以 人文宗教 概括中国的宗教观,诠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共同基盘。人文立本,感应为体,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有别于西方宗教学对 宗教 的界定。人文宗教并不排斥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但首先重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文与神的关系,即礼教与宗教的并存,远比人神关系重要。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十余年讲授 中国宗教史 的心得体会,立足中国人的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以世界史的眼光,将 人文宗教 视为一种世界宗教的基本类型。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商代宗教祭祀》考察商代图腾残遗信仰,系统探研上帝及帝廷诸神、自然神、祖先神的三大宗教分野、神灵崇拜的代变、神灵权能和神性、祀所设置、人殉人祭,对甲骨文中的祭仪名类进行全面梳理。《商代宗教祭祀》阐述王室周祭祀谱、有关祭仪和庙制,剖析宗教祭祀活动的性质,深入研究商代宗教信仰层面诸如社会凝聚力、情感寄托、宗教功能等社会学方面的意义。
本书以历史文献研究为基础,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民间信仰的构成及分布、特点及成因、功能及影响等问题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综合而细致的研究,力求在勾勒和梳理民间信仰基本状况的同时,归纳和总结民间信仰的地域特色,探讨民间信仰在促进区域社会整合和变迁中的作用,分析运河区域内部社会的发展脉络,以此揭示运河区域环境、信仰、人群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书内容基于作者 1906至1909年在中国游历期间实地考察的研究成果。作者访遍普陀山的各个寺庙,并将亲身经历和所探访到的事实材料用细腻真切的笔触叙述出来,向读者展现出普陀山各寺庙迥异的建筑风格与特点。除文字描述外,作者还在其间穿插了共112幅珍贵的普陀山照片,以及105张精确的测绘图。形象直观的视觉形象与生动详细的文字描述共同勾勒出一副清晰完整的普陀山寺庙图景。本书*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并未止步于描述,而是从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文化视角出发进一步挖掘寺庙背后的文化精髓。通过阅读书籍、采访当地僧人,作者在文中嵌入了大量宗教、历史背景知识,对普陀山各异建筑的宗教和文化意义进行了*为生动的描述与诠释。 全书分七部分分别介绍了普陀山的概况、岛屿地理位置、宗教历史意义,并择取岛上*为著名的三座主寺:普济寺、法
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祥于各朝专史,而统纪于“三通”诸书,灿乎备矣!然一国之事,有巨有细。其巨者,固宜考定,以为法戒;其细考,又何莫不然?社会之推移,风俗之演变,一事一物之沿革,可以考入群之进化,防弊害于未然。其事虽小,其所关则甚大。且历代风俗事物,真象不明,一读古书,则生打格。目前一事一物,虽通儒达士,有不能道其所以然者矣!昔之人如程大景之《考古编》,叶大庆之《考古质疑》,高承之《事物纪源》,彭大翼之《山堂肆考》,或语焉不详,或强说而设。盖中国历代风俗之演变,事物之改革,从古学者,以其微细,忽焉不察,无一书可为资借。非多读古书,不能知其事;第多读古书不旁征曲证、钩深索隐.仍未易会其通而得其真象也。
该书内容如题目所示,通过介绍现代西方哲学,以欧陆哲学为主的重要哲学家的生平及思想,勾勒出现代西方哲学的线路图。书中论述的重要哲学家和哲学流派有: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狄尔泰、实用主义、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利科、批判理论、巴特、福柯、德里达等。
马来西亚地处 海上丝绸之路 重要关节点马六甲海峡上,也是海外华人重要的聚居区,华人在当地占有比较大的人口比例。从17世纪开始,华人纷纷南下马来半岛谋生,经过200多年的迁徙,形塑成当今所见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本书对极乐寺与早期槟城华人社会、槟榔屿福建社群的形塑途径、霹雳州华人宗教与帮群结构、近代中国内地对新马地区的认知进行了专门的个案研究,对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研究与田野工作以会馆为例做了方法论的阐述,对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比较重要的学术意义。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 要略》本书在深度全面把握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的基础上,主要讲解了节气修身文化的系统观和基础知识,其中包括节气文化的诞生与传承,易理在节气修身文化中的应用,五运六气,修身求真的系统观、重点领域、主要概念、基础方法,以及节气养生的重要原则等。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书籍的一个重要旨趣,在于将节气的修身内涵,以其本来面貌呈现给现代读者,帮助广大修身养生爱好者,顺四时之度,掌握健康和智慧的主动权,并以此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在此基础上,本书还重点梳理了古人总结出的每个节气里居家、出行、办事的准则性内容,总结了每个节气的养生要点,介绍了古人具有代表性的节气养生方法,并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讲解了节气饮食知识,附以特色养生食谱。另外,还汇集了全国各地二十四
本书选择四川凉山的彝族阿都村落作为田野调查对象,以村落、社区为基点,以宗教民族志书写为基础,完整呈现宗教信仰与民众日常生活,探讨彝族宗教仪式所蕴含的社会意义、象征符号等。
《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作者段凌平着眼于闽台两地民间信仰,在十数年辛苦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用极为严谨审慎的态度追古溯今,考证了两地民间神明及庙宇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同时用轻松的口吻将生动的民间传说融入其中,不仅论述了闽台文化信仰的差异,更揭示出两地民间信仰的传承流变且互相交融的事实。《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共四章,400余幅图,聚焦在希腊化时代和犍陀罗文明中的希腊元素、贵霜帝国的王朝艺术、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在犍陀罗的再造、佛像与菩萨像的兴起等四个方面,着重揭示作为几大文明汇聚地的犍陀罗是如何成为佛教的飞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经过犍陀罗的再造逐渐东传的历史进程,是广大读者了解贵霜艺术、犍陀罗历史、佛教艺术较好的读本。
由黄韧所*的《神境中的过客(从曹主信仰象征的变迁看岭南客家文化的形成与传承)》通过对曹主信仰全方位的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笔者发现,以曹主信仰为代表的北江 珠江流域混成型信仰具有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混成型信仰不同的特质。针对这种特质,该书综合使用历史人类学、结构人类学和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方法,逐一整理剖析,形成了新型学术理解和分析模型,为解决类似的现实问题提供思辨基础及对策方案,也为相关学科进一步推进奠定综合性研究的理论及方法论基础。研究说明,宗教信仰的文化变迁与地方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但不一定具有强烈的族群标识性。
本书系列是加措活佛的代表作品,共三部,被他称为“人生智慧三部曲”,书中公开分享了加措活佛对于生命的感悟。本书是这一系列的完结篇,加措活佛在书中对于学会放下后,人生如何精进等问题给出了暖心开示。?全书共分七个章节,以自我、内在、逆境、情绪、相处、快乐、生活为主题,详细讲述了我们在遇到人生种种困顿、挫折、痛苦时,如何有效地实现自我、突破自我,活出生命美好的样子。?不管你想成为怎样的人,面对世间何种烦恼,愿你翻开本书,都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能量的加持,开启全新人生。?
本书所收录论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成果,共收录16篇文章。本辑分为理论与对话、历史探微、民族文化以及专题研究四个栏目,围绕文化人类学、民族史、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本书相关论述涉及学术前沿,史料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本文集共收录十余篇论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近期研究成果,从不同的学术视野关注了民族历史与文化、现代社会亚文化、城市新居民群体及民俗文化等,描绘了文化多元与多元信仰的图景,史实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理论观点鲜明,具有学术参考价值。
论文以区域研究为视角,以清水江下游及渠水界邻区域飞山公杨再思信仰为主线,通过对飞山公杨再思信仰于不同空间场域中、不同人群历史记忆下多样性实践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深入阐释该地域社会民众的生活实践与区域社会结构、地域支配关系关联与过程演变。 论文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视角,基于深入的田野调查并结合地方志书、碑刻、族谱等文献,结合 王化 过程下该区域社会大量移民的进入并构成族群多样性及文化多元性的历史背景,综合考察飞山公杨再思信仰的形成与演变及呈现出与地域结构、族群关系密切的关联性。在某种意义上,中央王朝边疆开拓与地方治理的需要,以及杨氏 巨族 与中央王朝的不断互动,促成了飞山公杨再思由杨氏祖先向神明的演变;而地方官员不断借助该区域战乱等灾难性事件,创生飞山公灵应故事以配合中央王朝的敕封,以
《宗教研究指要(修订版)》的出版是我国宗教学建设二十余年来的一个新成就,它体现了我国宗教学界现在所能达到的高水平。鉴于近些年来宗教学教学与研究在国内外越来越受重视,作者启动这部权威教材的修订工作。此次修订主要包括:(1)根据*的研究进展,由版的权威专家认真修订、充实了原有的十二章内容;(2)鉴于国内宗教的*发展情况,请政府主管部门的专家学者重新撰写了“当代中国宗教概况”和“现行宗教政策法规”两章;(3)为弥补一版的内容欠缺,请两位学界新秀撰写了“宗教心理学”和“宗教现象学”两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