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四章,400余幅图,聚焦在希腊化时代和犍陀罗文明中的希腊元素、贵霜帝国的王朝艺术、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在犍陀罗的再造、佛像与菩萨像的兴起等四个方面,着重揭示作为几大文明汇聚地的犍陀罗是如何成为佛教的飞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经过犍陀罗的再造逐渐东传的历史进程,是广大读者了解贵霜艺术、犍陀罗历史、佛教艺术较好的读本。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商代宗教祭祀》考察商代图腾残遗信仰,系统探研上帝及帝廷诸神、自然神、祖先神的三大宗教分野、神灵崇拜的代变、神灵权能和神性、祀所设置、人殉人祭,对甲骨文中的祭仪名类进行全面梳理。《商代宗教祭祀》阐述王室周祭祀谱、有关祭仪和庙制,剖析宗教祭祀活动的性质,深入研究商代宗教信仰层面诸如社会凝聚力、情感寄托、宗教功能等社会学方面的意义。
本书以历史文献研究为基础,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民间信仰的构成及分布、特点及成因、功能及影响等问题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综合而细致的研究,力求在勾勒和梳理民间信仰基本状况的同时,归纳和总结民间信仰的地域特色,探讨民间信仰在促进区域社会整合和变迁中的作用,分析运河区域内部社会的发展脉络,以此揭示运河区域环境、信仰、人群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书内容基于作者 1906至1909年在中国游历期间实地考察的研究成果。作者访遍普陀山的各个寺庙,并将亲身经历和所探访到的事实材料用细腻真切的笔触叙述出来,向读者展现出普陀山各寺庙迥异的建筑风格与特点。除文字描述外,作者还在其间穿插了共112幅珍贵的普陀山照片,以及105张精确的测绘图。形象直观的视觉形象与生动详细的文字描述共同勾勒出一副清晰完整的普陀山寺庙图景。本书*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并未止步于描述,而是从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文化视角出发进一步挖掘寺庙背后的文化精髓。通过阅读书籍、采访当地僧人,作者在文中嵌入了大量宗教、历史背景知识,对普陀山各异建筑的宗教和文化意义进行了*为生动的描述与诠释。 全书分七部分分别介绍了普陀山的概况、岛屿地理位置、宗教历史意义,并择取岛上*为著名的三座主寺:普济寺、法
本书以 人文宗教 概括中国的宗教观,诠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共同基盘。人文立本,感应为体,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有别于西方宗教学对 宗教 的界定。人文宗教并不排斥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但首先重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文与神的关系,即礼教与宗教的并存,远比人神关系重要。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十余年讲授 中国宗教史 的心得体会,立足中国人的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以世界史的眼光,将 人文宗教 视为一种世界宗教的基本类型。
该书内容如题目所示,通过介绍现代西方哲学,以欧陆哲学为主的重要哲学家的生平及思想,勾勒出现代西方哲学的线路图。书中论述的重要哲学家和哲学流派有: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狄尔泰、实用主义、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利科、批判理论、巴特、福柯、德里达等。
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祥于各朝专史,而统纪于“三通”诸书,灿乎备矣!然一国之事,有巨有细。其巨者,固宜考定,以为法戒;其细考,又何莫不然?社会之推移,风俗之演变,一事一物之沿革,可以考入群之进化,防弊害于未然。其事虽小,其所关则甚大。且历代风俗事物,真象不明,一读古书,则生打格。目前一事一物,虽通儒达士,有不能道其所以然者矣!昔之人如程大景之《考古编》,叶大庆之《考古质疑》,高承之《事物纪源》,彭大翼之《山堂肆考》,或语焉不详,或强说而设。盖中国历代风俗之演变,事物之改革,从古学者,以其微细,忽焉不察,无一书可为资借。非多读古书,不能知其事;第多读古书不旁征曲证、钩深索隐.仍未易会其通而得其真象也。
《灰暗的想象:中国古代民间社会巫术信仰研究(套装共2册)》主要内容包括難以清除的巫術;關注一般民眾的知識與思想;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反思傳統;西學的啟蒙;理論束縛與個案研究;多重視角與田野考察;巫術的定義及其原理;巫術的分類等。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 要略》本书在深度全面把握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的基础上,主要讲解了节气修身文化的系统观和基础知识,其中包括节气文化的诞生与传承,易理在节气修身文化中的应用,五运六气,修身求真的系统观、重点领域、主要概念、基础方法,以及节气养生的重要原则等。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书籍的一个重要旨趣,在于将节气的修身内涵,以其本来面貌呈现给现代读者,帮助广大修身养生爱好者,顺四时之度,掌握健康和智慧的主动权,并以此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在此基础上,本书还重点梳理了古人总结出的每个节气里居家、出行、办事的准则性内容,总结了每个节气的养生要点,介绍了古人具有代表性的节气养生方法,并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讲解了节气饮食知识,附以特色养生食谱。另外,还汇集了全国各地二十四
本书为“齐鲁圣贤语录”系列丛书之一种,从《墨子》以及其他经典中摘选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极具启示意义的语句,分门别类,加以注释、解析,从修身、政教兼爱、非攻等方面阐释了墨子思想的精华,文字简明扼要,具有的社会价值。
《纷争的年代:当代西方思想寻踪(2003-2012)》的部分汇集了笔者撰写的“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系列年度报告。写作缘起于2003年末,当时上海《社会科学报》的副主编段钢先生邀请我撰写“年度盘点”文章,回顾当年西方公共知识界发生的重要事件。未曾想到,这个综述工作后来成为我每年元旦前必做的功课,竟然连续写了十年。文章最初以介绍为主,后来加入了更大比重的分析评论。篇幅也逐渐扩展,从起初每篇6000字增加到近年来每篇超过工5000字。 《纷争的年代:当代西方思想寻踪(2003-2012)》第二部分收录了笔者对西方学者的访谈系列。这个系列原本计划访问十位学者,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全实现。感谢友人徐贲教授的慷慨支持,同意将他做的一篇访谈也收录在内。四位政治理论家(桑德尔、贝拉米、里拉与米勒)的对话,展现出西方政治思想界的辩论焦
江绍原先生是我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本书展现了绍原先生的诙谐风格及迷信研究专长,其中文章写得很漂亮,可以作小品文来读,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包括姓名、性爱、传言、医药等方面的迷信研究符合小品文应该具有的品质,不愧为大家的手笔,所以,虽是小书,反映出来的学识却是博大的,这是其他人难企及的。本书也为破除迷信、推崇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研究采用宗教现象学的意向性分析方法研究“满族仪式”,重点围绕宁古塔满族萨满祭祖仪式展开讨论,试图阐释这些仪式显现神圣性的样态结构和深层的宗教意蕴,并终从理论层面探讨普遍的人的宗教性存在根源。
南海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早出现在东汉杨孚的《异物志》中,以后各个朝代都有大量而明确的文字传世,三国时期东吴吴万震的《南州异物志》、康泰的《扶南传》,晋朝裴渊的《广州记》,南北朝沈怀远的《南越志》,唐朝贾耽的《广州通海夷道》,宋朝李眆的《太平御览》,明朝唐胄的《正德琼台志》,清朝郝玉麟的《广东通志》、陈伦迥的《四海总图》、《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935年公布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图》,1947年将曾母暗沙确定为中国南海所及的极南点,并以“十一断续线”形式划定了中国国境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明确提出“九断线”的范围,郑重表达对南海的权利。 南海神信仰作为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为更多的民众所接纳是非常重要的。本书收入的文章即多角度地展现了南海神信仰的绵长历史和丰富内涵。
马来西亚地处 海上丝绸之路 重要关节点马六甲海峡上,也是海外华人重要的聚居区,华人在当地占有比较大的人口比例。从17世纪开始,华人纷纷南下马来半岛谋生,经过200多年的迁徙,形塑成当今所见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本书对极乐寺与早期槟城华人社会、槟榔屿福建社群的形塑途径、霹雳州华人宗教与帮群结构、近代中国内地对新马地区的认知进行了专门的个案研究,对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研究与田野工作以会馆为例做了方法论的阐述,对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比较重要的学术意义。
由黄韧所*的《神境中的过客(从曹主信仰象征的变迁看岭南客家文化的形成与传承)》通过对曹主信仰全方位的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笔者发现,以曹主信仰为代表的北江 珠江流域混成型信仰具有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混成型信仰不同的特质。针对这种特质,该书综合使用历史人类学、结构人类学和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方法,逐一整理剖析,形成了新型学术理解和分析模型,为解决类似的现实问题提供思辨基础及对策方案,也为相关学科进一步推进奠定综合性研究的理论及方法论基础。研究说明,宗教信仰的文化变迁与地方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但不一定具有强烈的族群标识性。
全书共四章,400余幅图,聚焦在希腊化时代和犍陀罗文明中的希腊元素、贵霜帝国的王朝艺术、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在犍陀罗的再造、佛像与菩萨像的兴起等四个方面,着重揭示作为几大文明汇聚地的犍陀罗是如何成为佛教的飞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经过犍陀罗的再造逐渐东传的历史进程,是广大读者了解贵霜艺术、犍陀罗历史、佛教艺术较好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