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社会学家史蒂文 塞德曼的著作,梳理了从社会学成立伊始至21世纪初期的社会学理论。在清晰明确地概括每个社会理论家、社会理论流派的学说之外,作者还结合写作时的社会环境与背景对各个理论进行了评述,将道德维度加入社会理论,将社会学的种种承诺、概念和知识相对化,试图以此将社会理论带入公共生活的讨论中,融入有关社会世界当下与未来面貌的持续对话和冲突之中。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 知识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有所不同,其首要价值就蕴含于知识所想象并助力缔造的那些类型的生活。正是这样的希望,在大约两百年的时间里引领着社会学和现代社会理论的。也正是这一希望,激发了本书。
本书是关于人类社会权力性质系列研究的第二卷。迈克尔 曼分析了从工业革命到*次世界大战之前人类权力关系的历史。他主要关注于法国、英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普鲁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根据这些细致的帝国研究,他提出了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兴起、阶级冲突、现代国家和现代军国主义的新理论。
迈克尔 曼分析社会权力史是从19世纪的全球帝国开始,并持续到1945年的全球史,聚焦于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和帝国的相关发展。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 世纪前沿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3卷):全球诸帝国与革命(1890-1945 套装上下册)》讨论了西方的 运气 及其与世界其他地方的 大分歧 ,两次世界大战欧洲与日本权力的自我摧毁,大萧条,美国与苏联权力的兴起,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竞争,改良与民主资本主义的崛起。
本书被认为是韦斯特马克重要的著作,其经验材料基础既有作者在摩洛哥的四年实地研究素材,也有丰富多样、翔实可靠的民族志和历史学、人类学成果。本书涉猎和论述的主题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长幼男女亲疏关系、财产、伤害、慈善、慷慨、好客、尊重他人与自尊、利他主义、爱国情操、自律、忍耐和疏忽、对动物的尊重、对真与信的尊重、对诸神的义务、对超自然存在的信仰、作为道德守护者的诸神,等等。盎格鲁-撒克逊人、安达曼人、布须曼人、易洛魁人、摩尔人、纳瓦霍人、土库曼人、通古斯人等世界各地的民族在上述领域中的观念、行为、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均被深入翔实地描述、分析和讨论。
本书是黄宗智教授关于中国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的总结,足以代表黄宗智教授50余年来学术研究的主要经验发现和基本理论概括。本书首先从 中国经验的悖论性 出发,进而探讨 选择与综合西方不同理论传统 的可能,并在此基础上 探寻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概括 ,最终期望能够在中国研究中 融合中西方的学术 ,为此,黄宗智教授做了 进一步的前瞻性探索 。总之,本书各编与各章之间层层推进、互为呼应,从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和法律社会史研究的实际经验出发,检视中西方不同理论之间的价值与不足,进而提倡融合中西与二元合一的研究进路,倡导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研究。
《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创新与实践》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集体研究成果。随着人口老龄化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国际社会相继涌现出若干治理框架, 老年友好型社会 即其一,其得到诸多推广。《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创新与实践》立足于中国情境,对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研究实践创新予以系统审视,在正视现有认知误区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基础环境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创新、家庭政策与卫生政策、老年社会参与和数字融入、智慧养老及社会治理等议题,对于正处于人口老龄化深化期和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具有特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戴蒙德的大历史典系列从多角度解读人类如何走到今天,试图从历史中找寻应对危机的答案。《枪炮、病菌与钢铁》跨越学科藩篱的宏大历史叙述,洞见1.3万年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出根植于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不同社会发展轨迹的极原因。《第三种黑猩猩》解答了人类何以为人的世纪疑问。《崩溃》集结古今10余个案例,解释生态环境对社会兴亡的关键影响,人们面对环境危机的抉择将决定社会的终结局。《昨日之前的世界》脱胎于数十年亲身调查,展现39个传统社会珍贵资料,从划分区域、解决争端、教养子女、对待老人、应对危机、宗教信仰、语言多样性、健康饮食等侧面看传统如何反哺现代。《剧变》借鉴个人危机应对研究成果,巡礼7个全新国家案例的危机应对历史,构建危机应对的12个步骤,直面个人与国家困局,转危为机。
《社会学基础》是培生(Pearson Education Ltd.)出版的经典教科书之一。作为一部社会学通识入门书,问世三十多年来已被再版十余次,被译为多种语言版本,影响深广。 在第12版中,作者着眼社会发展变迁,做出大量修订与更新。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坚持将学科理论与方法嵌入对日常社会生活的思考与分析,广泛采撷典型社会事件及真实生活场景,同步相关数据,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无缝切换,用社会学的目光与思维为读者赋能。 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嵌入社会 从掌握社会学基础开始。
本书的主旨是阐发现代唯物论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应当如何做。首先从分析形而上学的角度阐明什么是唯物论,然后分别从具体的科学 生物学与信息技术科学来探讨物质世界的运作方式与规范性之间的问题,后将讨论结果用于政治哲学领域。本书部分以问题为导向,模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政治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分析哲学、以及国内尚属于边缘的当代日本哲学之间的二级学科壁垒,为 唯物论 提供更丰富的经验养料与更精准的表达方式;第二部分,为在前信息技术时代形成的历史唯物论思想提供合适的理论通路,以便帮助马恩的思想能够圆融地切入信息技术时代所提出的新问题;后,以 研究小问题,缺乏全局观 的分析哲学方法,提供一条切入宏观问题的新路径。
这套丛书是由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贺雪峰及其主要由青年学者组成的学术团队完成的大型原创学术随笔作品。贺雪峰领衔的学术团队多年来坚持以田野社会学的理念和方法,从事中国乡村问题的研究及现代社会学在中国的理论实验和探索。 重新发现中国 ,就是由这样一个有着卓越学术成就并有着相当社会影响力的学术团队,在治学心得、社会思考、民生观察等诸多内容层面的首次大型结集出版。 丛书不拘泥于严谨、刻板的学术架构与表述,而是更多地以开放、生动兼具私人视角的笔触,书写自己的学术理想及对包括城市、乡村在内的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是一套有温度有情怀的优质学术随笔作品,对读者而言有着更亲和的阅读界面。 《大均衡》:在本书中,作者围绕当代农民愿否返乡、能否返乡以及如何返乡这一紧迫的社会课题,展开了全方
《中国社会组织界别协商建设》构建了“深层一基层一中层一顶层”分析框架,并将社会组织界别协商建设纳人这个框架进行分析。经过任务分解、功能分工、角色定位等,培育动力基础,构建联系网络,打造上下沟通渠道,从而使社会组织界别协商目标与任务- -致, 将*终实现社会组织界别协商制度化的顶层设计和地方推广。
本书策划开启传播学视野的 算法阅读 模式,全面勾勒算法传播的理论形态和实践意蕴,以此加深理解正在进行的智能传播变革的本质。本书共分三篇九章,分别对算法传播与智能社会、算法传播与政治传播、算法传播与媒介文化等专题展开系统性研究,揭示算法与算法传播在创造一种新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情感方面所拥有的隐形超权力。其中算法传播与智能社会部分以深度媒介化理论为基础,对算法作为媒介型构智能社会诸形态展开深入研究;算法传播与政治传播部分深度解析计算政体、人机传播、机器人的政治修辞等关键议题;算法传播与媒介文化部分聚焦于算法传播对媒介文化的改变,深入剖析算法文化、平台文化等新兴文化形态的产生根源与现实影响。
《社会工作治疗理论》是在世界范围内深受学生和社会工作者信赖的理论著作。它探讨了从精神分析到危机干预的各种理论方法,每一种方法都聚焦于人类状况的不同方面。这些方法拓展了现有社会工作理论的边界,并为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提供方法的支撑。书中还全面概述和分析了当代社会工作实践面对的日益复杂的问题,强调掌握基础的理论方法并将其广泛运用于实践中的重要性。本书通过对不同的理论进行比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脉络,了解每个理论的优势和局限,从而避免陷入狭隘的误区,建立更为广阔的视野。
粮食骚乱中的民众为何守纪节制,很少趁火打劫?卖妻交易中的女方为何轻松得意,甚至非常开心?喧闹游行中的队列为何只是象征性羞辱,却无实质性伤害?光怪陆离的民众行为到底如何解读? 18世纪的英国,父权衰落,法度废弛,社会急剧转型。失去保护的平民诉诸传统与习惯,捍卫自身权利。他们抵制圈地运动,反对自由市场,逃避资本主义,在与统治者的互惠博弈中,发展出独特的平民文化,成为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先声。 《共有的习惯》对18、19世纪英国社会的乡规民俗进行了再考察,对于当年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乡间的风俗,如 买卖妻子 喧闹游行 等作了深入的描绘。作者独特的 道德经济学 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破除理性经济人的迷思,探索人性的多种可能。
本书记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社会学传入、发展、变迁的过程。着重介绍陶孟和、李景汉、陈达、吴景超、吴文藻、潘光旦、费孝通等社会学家的学术观点、社会实践和人生探索。他们打破传统书斋式的治学方法,将目光向下,关注平民生活,以实地社会调查来认识诸多问题,进而提出一套现代化治国方略,成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本书也从社会学的视角,描绘了中国近代急剧变迁的广阔而丰富的社会图景。
越是焦虑的时代,就越是需要变得理性 我们是否都曾为江歌案忿忿不平,质疑法律没能惩罚坏人? 我们一面抱怨社会越来越 内卷 ,一面又不得不主动 卷 ,这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我们动辄调侃 资本的力量 ,但到底什么是资本? 我们为什么总感觉自己是 穷忙族 ? 这是一套给现代人的认知升级指南 集历史学、法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5门人文学科的思想精华 结合作者多年跨学科思考和问题意识训练 突破单一学科视角 帮助读者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更好的思维模式 成为更理性的人,做出正确的选择!
模式是一种成熟、稳定的存在状态,是发展的方式,也是人类文明的综合表现形式。中国古代法文明模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法文明模式有相同(相通)之处,比如,都经历了神权法时代,都有着身份等级制度,都以公平、正义为追求理念,但延绵时间最久、稳定成熟并独树一帜的中国古代法文明模式更具有鲜明的特色。 中国古代法文明模式以 沿波讨源 、渐进完善的发展方式经过数千年的打磨,不断臻于完善。就制度而言,中国古代法文明模式刚柔兼顾,软法发达,法律不仅有止恶的禁止作用,更有扬善的导向与鼓励作用。就体系而言,在中国古代法文明模式中,多种法律形式无不以 礼 为核心,礼法水乳交融、完美契合。就思想理念而言,中国古代法文明模式将王朝推崇的以儒家为本的主导法思想与被社会广泛认可的主流法思想相
我们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的历届挑战杯获奖作品中精选的部分特点鲜明、田野扎实、写作成熟的优秀作品和指导老师的执教心得,还有对部分作者和指导老师的访谈,可以较为完整地展示优秀论文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希望能够为爱好、学习和教授社会学的读者提供一系列颇具旨趣的参考材料。 2022年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恢复重建40周年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系100周年的重要年份,我们也衷心希望《在田野中成长:北大社会学系 挑战杯 获奖论文选》能够成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一份历史记录。 《在田野中成长:北大社会学系 挑战杯 获奖论文选》的出版是对这个重要时刻的庆祝,也是对社会学系人才辈出的祝福。
2017 年以来,中国工程院启动 全球工程前沿 研究。研究围绕中国工程院9个学部,依托 1 9 1 系列院刊,凝炼93个工程研究前沿和94个工程开发前沿,并重点解读其中关键的28个工程研究前沿和28个工程开发前沿,以中英文形式向全球发布年度报告,旨在研判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引导工程科技创新。 全球工程前沿研究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以专家研判为依据,遵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数据挖掘与专家论证相佐证、工程研究前沿与工程开发前沿并重的原则,尤其注重数据与专家的多轮深度交互,综合集成、逐步迭代,凝练出年度全球工程前沿。在数据分析方面,综合利用期刊论文(SCI /EI收录)、会议论文和全球专利数据,获得了每个领域工程前沿遴选的基础素材,供专家参考。在专家研判方面,文献情报专家以及领域专家全程参与数据源的补
联合国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中超过三分之二将定居在城市地区。新增加的城市人口并非来自欧洲或美国,而是来自被称作发展中世界的巨型城市或新兴的城市带。 城市研究是一个范围宽广的领域,并且仍在扩张中,涵盖了众多学科和专业范畴,各自有其专门组织、学术期刊和代表性著作。《城市研究关键词》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以体现城市研究领域的跨国性和跨学科性,包含了古代、现代以及对城市研究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多个城市,涉及的理论、研究动态和关键人物,既对其所在学科有重要价值,同时对城市研究这一领域有巨大影响,旨在展示该领域的当代图景,并为研究者提供进一步的指南。
吴文藻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为了社会学的中国化,他深入研究了当时流行的多种学术思潮,选定功能派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创作出中国特色的新研究路子;组织进行中国国情研究,进行实地调查,进行社区研究;并为培养具有中国特有研究风格的 独立的科学人才 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书收录了吴文藻 23 篇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学论文,并按照 社会学中国化主张的提出 、 社会学中国化的前提 、 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分为三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