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黄宗智教授的 看家领域 中国的小农经济研究。从明清以来小农经济 有增长而无发展 的 内卷化 困境,到改革以来 隐性的农业革命 ,黄宗智教授致力于探寻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两部抗鼎之作的后续思考,《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实践与理论》以对中国现实的关怀为主轴,以中国新型的农业革命为基点,立足中国小农经济的历史与实际,探寻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出路和符合中国农业实际的长远发展道路。 卷二 ,黄宗智教授关于法律史研究的*成果。中国新型的正义体系乃是一个结合三大传统的产物:一是古代的 中华法系 ,尤其是其主导性道德价值和民间的纠纷解决机制;二是调解机制在革命传统中的大规模推广,包括由国家法律和民间正义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
在新传播技术的背景下,多学科学者汇聚一堂,就“城市传播”展开热烈的讨论和碰撞,《城市传播:基于中国城市的历史与现实(跨学科的视野)》就是其终成果。在《城市传播:基于中国城市的历史与现实(跨学科的视野)》中,“城市传播”犹如一根丝线,串起散落在不同学科、不同层面的“传播”,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丰富的“传播”图像。作为本跨学科研究传播之作,对于打开我们的学术视野,立足本土经验场域,整合多方力量,重新理解和构建传播,做出了重要的探索。同时,它对于我国未来的传播研究及传播学科建设,也不乏启示性意义。《城市传播:基于中国城市的历史与现实(跨学科的视野)》适合新闻传播学师生、研究者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参考阅读。
方志是学术研究资料的知识宝库,内容涉及各地区的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的丰富资料,也是记录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文献,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本辑收今上海市范围内府县志23种,所收方志以晚近时期修纂的为主,以取其涵盖时间长,记述方面广,包容材料多的优点。
本书所关注的主题,并不是“中国民族理论政策要往何处去”,而是“中国民族理论政策是由何处来” 。本书探讨了清朝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民族政策,并论述了其和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渊源。本书的发现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现共产国际所强加给国共两党的“民族自决”政策与列宁本人的论述大相径庭,存在根本性的分歧与差异;二是发现孙中山先生的“国族主义”受到“政治化”的“美国模式”和“文化化”的“华夷模式”的双重影响;三是发现蒋介石集团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所炮制的“国族-宗族”论不仅没有继承反而是伪篡、歪曲了孙中山先生的“遗训”,从理论上阐明 “分治”与“同化”蒋介石集团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体两面”;四是澄清了蒋介石依据“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炮制“国族-宗族论”的传言和误会,同时发现孙中山先生
这是一部关于“生活”的书。它将中国20世纪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画卷铺展在人们面前。那些身边周而复始的生活琐事,看似细碎、平凡,却原来饱含着那么久远的源流,那么丰富的内容,那么精彩的故事。服饰、饮食、民居、交通、婚俗、两性、养老、丧祭、节庆、娱乐、社保……,作者将百年来的世态风情、沧海桑田浓缩在这尺寸之间。一饮一食的传承,无不浸透着中华古国的悠远传统;一衣一帽的变化,无不展示着神州大地的现代化进程。
本书通过回顾国家会议中心接待2014APEC会议经过,总结提炼了会展场馆对重大外事国务活动的接待经验。书中所用案例,皆为国家会议中心实例,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和实用性。文字内容不仅涵盖了服务接待的各个环节,还通过图片重现了现场服务情节。最与众不同的是,本书的编写没有局限于国家会议中心自身工作,而是汇聚并甄别了大量珍贵信息,对此次APEC会议的准备、召开全过程进行了阐述。包括对APEC的详解和雁栖湖、水立方的接待记录等。读者不仅可以全程了解国家会议中心作为场馆的种种表现,还可以饱览APEC组织、APEC会议的历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