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 乡村社会学 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未名社科 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费孝通以人类学的方法对江苏吴江一个村庄 开弦弓村调查研究的成果,作者对开弦弓村的地理环境、村民的家庭结构、经济生产方式、财产分配与继承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旨在通过一种人类学的描绘展现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功能。《未名社科 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人类学社区研究的典范,也是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向导。
从欧洲到美国,从日本到发展中国家,人们曾经期待的 休闲型社会 并未到来, 过度劳累的时代 却开始了。为何生产力在发展,人们却越来越疲于奔命?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业余时间越来越少。其根源在于社会结构还是个人心理?贫富差距、交通安#全、性别歧视 过劳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本书从全#球化、信息技术、消费社会、管制放松等角度,分析了过劳背后的社会动向,指出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特征,并介绍了荷兰、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为解决过劳现象而作出的尝试。关西大学经济学家森冈孝二以大量数据、详实案例立论,集十数年研究成果之大成,为我们披露过劳时代的实貌。
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进行民族志的程序、方法和伦理。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项目(如辍学生研究)的经验来分享了怎么做民族志。本书依据民族志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步骤,条分缕析地向读者展示每一个环节所可能用到的工具、软件、资源。这使本书成为一本做民族志研究的操作手册。同时,书中对方法的适用、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等节点可能会遇到的难题有许多深入剖析,对正在实践民族志的学者而言,本书亦可成为他们设计和反思其研究的帮手。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巨擘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 乡村的经典著作。这本书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费先生所讲授的 乡村社会学 课程内容写成,篇篇短小精悍,语言朴实却深沉精确;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它对中国社会的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也是解读传统中国的经典之作。
今天,无论在经济还是社会层面,美国和欧洲都处在一个“大分化”的门槛之上。尽管有危机在先,“向右转”的趋势却正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各种新型的社会架构开始成形,它们延续了以图利富有阶层为目标的新自由主义道路。而本书认为:转向左翼之路已经迫在眉睫。这一认识来自于我们对近一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动因所做的调研。 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之间、高薪与低薪之间差异的演进在今天已经得到了许多资料的印证。而在这一过程背后,则掩盖着一个三极(而非两极)阶级结构:即资本家阶级、管理者阶级和大众阶级。20世纪陆续出现的那些不同的政治联盟正是在这一结构的基础上完成的。资本家与管理者之间在社会层面,尤其是政治层面的联盟体现的是典型的新自由主义之路,它是右翼的标志。而左翼意义上的大众与管理者之间的联盟则
《喂养中国小皇帝:儿童、食品与社会变迁》的形成源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资深教授华琛(JamesL. Watson)在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发起的 中国社会饮食消费格局 研究项目。九名作者中包括华琛本人,华琛教授的老同事,六人是华琛先生的弟子,因而论文相互呼应的程度非同寻常,在文集类书籍中实属难得。 全书围绕五个议题铺开而论: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饮食营养,二是儿童食品产业在中国的兴起,三是国家科学育儿话语,四是全球消费文化对中国家庭生活的渗透,五是饮食变迁伴随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观变迁。 小皇帝 一词向来被联想到被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但所有作者对此都采取了慎重对待的态度,没有简单粗暴地认定独子女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某些固化偏执的行为习惯。作者们将更具有学术价值的讨论集中在一连串的具体问题上。例如,郭于
记者张兴军行走于中印两国之间,目睹真实的印度与国内流传的印度之间的巨大差距。在印期间,他经历了印度的大选,新冠疫情的暴发,中国企业在印度的蓬勃发展;造访了印度社会的各个阶层:从路边小贩、出租车司机、工厂老板,到教师、学者、电影明星,还通过在印华人的视角,提供了一个中国人眼中真实的印度,见证了古老的大国在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下的断裂与新生。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邻国与自己的国家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庞大的人口数量,可观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从中国人眼中看印度,就好似看一面镜子。但是,大多数国人对印度的了解,往往局限于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和来自他人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愈加强大,中国人需要走向世界,并从自己的角度直接观察世界,而不再通过他者
数世纪以来,效率一直是公共舆论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古希腊人眼中,它是政治和社会运转的方式;工业革命早期,亚当 斯密将其视作提升生产力的强劲动力;时至今日,它则被奉为公共生活的首要目标,公民对其痴迷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从赤贫社区到富裕阶层,从私人生活到公共生活,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被对效率的疯狂崇拜主导了。在关于重要公共产品的激烈讨论中,效率成了推进政治议程的重要代码;在面对无法兼顾的情况时,它帮助公民和政府做出取舍。后工业社会究竟有何特质,能赋予效率如此显要的地位?效率对我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追求效率? 国际关系学家贾尼丝 格罗斯 斯坦直面后工业社会的这一迷局,通过与公民利益休戚相关的公共教育和全民医疗保健这两个窗口,披露各个领域对效率滥用的现象;在国民安全的重大课
《乡土中国》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彼得·海斯勒著,李雪顺译的《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讲述了我驾车漫游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彼得·海斯勒著,李雪顺译的《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东南部一个工业小
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十分奇妙的形状。或许圆太美了,人类很早就认识了圆并对其进行研究,对圆的最早认识就是圆的对称性,如中心对称、轴对称和旋转对称,圆的许多性质都是对称性的直观反映。直线形和圆形都是平面几何的重要内容,说不清是直线形因圆形而丰富,还是圆形因直线形而精彩,但可以肯定平面几何因它们而美丽,因它们这坛故酒历久弥香。平面几何的许多问题都是直线形和圆形相互融合,作为两形媒介的诸定理重要性显而易见。三角形的内心与外心是直线形和圆形和谐相融的美丽例证。圆的幂是圆的一个不变量,从这个角度理解圆的一些问题会更简单、也更有意思。对与圆有关的杂题的感情通常很复杂,漂亮、美丽、困难、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多琢磨,多品味,它是一颗美丽的珍珠。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如何结合百年党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看待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如何解读党和国家间的多维度的复杂关系,如何理解党的使命性特质以及党在当代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如何认识党的领导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等,构成了本书作者思考的主题。
不等式作为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到数学的各个领域。不等式的证明是高考和数学竞赛中的热点。不等式的形式多种多样,证明方法也是灵活多变,它常常和许多内容相结合,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证明不等式的精髓。本书通过一些经典的例子来介绍证明不等式的一些方法与技巧,其中一些方法是作者解题的体会和心得,供读者参考。
三角形和四边形是平面几何中简单的多边形,是平面几何中最基本的图形。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一般三角形、四边形与特殊三角形、四边形以及三角形、四边形之间的基本性质,列举了大量的竞赛题说明这些性质的应用,并且介绍了非三角形、四边形问题如何转化为三角形、四边形问题加以解决,其中不少内容是作者多年从事数学竞赛教学和研究的体会与总结。同时,本书也是在高中阶段继续参与数学竞赛活动的基本读本。每一单元配有一定量的练习题,供读者进行实战训练。本书对提高数学竞赛的水平有很大帮助。
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本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了解中国与中国人的***经典。 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年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觉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江村经济》是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取材于1936年作者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今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的调查资料,*初以英文发表,题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书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后以《江村经济》中文名出版。全书分为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
本书主要介绍平均值不等式和柯西不等式。用不同方法证明了这两个基本的不等式,并涉及证明一般不等式问题的常用方法和技巧。同时介绍了几个常见的著名不等式,如排序不等式、赫尔德不等式、契比雪夫不等式和闵可夫斯基不等式,内容丰富、全面。重点介绍了平均值不等式和柯西不等式在证明不等式和求最值等问题中的应用。本书所讨论的题目,大多是国内外数学竞赛试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证明有一定的技巧。希望读者仔细琢磨,多想多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和水平。
写在泥板、石碑、莎草纸、手抄本上的记忆可以保存数千年。写在网络上的记忆平均存在的时长只有100天。网络平台一旦关闭,我们的回忆、爱好、生活感悟、学习资料都会消失。 一代代人积累的记忆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进化优势:知识和文化。如今我们却面临一个悖论:数据不断膨胀,也在不断丢失;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知识。 在本书中,作者探索了从史前时代至今人类是如何记忆的,提醒我们数据存储不是记忆,引导我们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记住哪些记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处理膨胀的信息?消失的记录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谁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传播和流传至后世。
本书精选了有关三角函数的各类题型,按“知识要点”、“例题讲解”、“习题训练”三大模块编写成书,供高中学生以及数学爱好者阅读和训练。知识要点:对本单元的知识点提要性地进行整理归纳。例题讲解:根据知识要点,从历年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和各省市预赛试题及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遴选20道左右的例题,对每一题作详细的讲解,并力求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证,同时对一些结论加以推广和拓展。习题训练:每个单元选配了30道左右精而经典、新而多样的习题,供读者模仿练习。
本书是数学竞赛的入门书,是在现行教材基础上对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内容的提高和拓展,以帮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其内容,而且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能力与技巧的培养方面有一定的超前性。同时本书起点低,终点高,通俗易懂,每一部分内容都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入手,逐步深入,基本覆盖了近几年竞赛中有关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知识点和题目。另外本书对每一种题型,都进行了适当的归纳和总结,以便于学生的阅读和掌握,本书主要适用于初中阶段学生,但也可以作为高中生的辅导用书。
今天人们定难想象,上古时代,黄土高原曾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荒漠化源于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始于大量砍伐森林。在三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文字出现不久,城市建设方兴未艾,面对飞速发展的文明,古老的巫术与神灵失去力量,古代思想家忧喜参半,纷纷设想人类的明天。 儒家相信天地自有能力供养人类,鼓励人们在吃穿用度的每一个方面彰显阶级差别,是为礼;墨家相信节约是解决资源短缺的唯#一方法,谴责奢靡浪费和不义之战;而道家探索天地、自然规律,看到了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提倡 小国寡民 。此后,儒家成为官学,墨家销声匿迹,道家则以其形而上的特性演化为宗教、哲学,成为中国人替代性想象的源泉。 如何应对文明发展 正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诸子百家建构起各自的理论体系。自然与文明的冲突逼迫人类反思,在希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
《中国古代科学》系根据李约瑟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举办的 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上的演讲集结而成。全书共五章。作者首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概况及特点,接下来分别阐释火药和火炮的发明、炼丹术和医学发展的关系、针灸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史,*后就古代中国、欧洲时间观念的异同作了精彩论述。李约瑟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入手,充分挖掘古代文献,展现了古代东方技术和思想与西方的差异,及其如何通过阿拉伯世界对西方产生了影响。相较于学术性强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而言,这本小册子更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同时可激发对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性的思索。
本书由三个板块构成,第一个板块是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即认识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方程实数根的判别、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第二个板块是对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的认识,即认识求解二(多)元一次方程组、高次方程、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和二元二次方程组;第三个板块是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若干应用,主要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整数根问题以及关于一元一次方程、二(多)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每讲内容的编排力求做到由低到高、暴露思维、注重方法;力求做到既便于读者自学,又便于教师用作课外讲座:同时还努力尝试渗透数学作为提升人的智慧的“培养基”、作为文化所包含的教育价值。每讲例习题或是著名的历史趣题,或是历年来的优秀竞赛题。建议读者在使用例题时,可以
庄孔韶教授《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增订本)》一书,是林耀华先生 人类学小说《金翼》的学术性续本。1986—1989年间,庄孔韶数次回访“金翼”黄村及相关市县镇村,累计十四个月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完成了这部混合多种写作手法的学术作品。本书展示了上个世纪20至80年代末中国闽东乡镇社会文化变迁的绚丽画面,其中,基层军政结构、古今关联、理念先在和文化的直觉论是本书特别倚重的创新理论。本书这一携带着完整传承与应变信息,以及重拟“察机”之家族过程的中国样本,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