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吴飞教授《浮生取义》一书的修订版,并附以他研究自杀的另外两本著作《自杀与美好生活》和《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全面呈现他自杀研究的最主要内容。 这项自杀研究源于21世纪初费立鹏团队对中国自杀率的重新测算,发现中国自杀率属于世界最高的之一,却与西方国家一般自杀规律颇为不同。吴飞为了深入研究中国自杀问题,首先详细梳理了西方自杀学的哲学基础,形成《自杀与美好生活》一书,然后通过细致深入的田野研究,以 过日子 和 做人 解释中国自杀大多起于家庭纠纷的现象,并进一步思考中国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和正义问题,形成《浮生取义》一书。《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则是对两项研究中主要思想的简要呈现。 这三本书初版已经过去十多年,中国自杀率也早已降了下来,但人们对 过日子 和 做人 的思考并未改变,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仍
在当前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发展,致力于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背景下,本书研究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战略,科学论证其有效运行的要素集聚、组织保障与制度激励,旨在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并确保其稳定性、长效性和**性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并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该书图文并茂,为读者展开一幅百年前老北京的 清明上河图 式的三百六十行巨幅长卷。钩沉晚清民国时期老北京与平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五行八作,活跃在市井街巷的行商小贩及世风民俗,对每一个行当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还煞费苦心地从海外的图书馆和侨胞私人的收藏中搜集到众多珍贵的图画,更多的是作者个人收藏的老烟画,在照相术尚未普及之前,这些百年前描绘市井的老图画都是宝贵的 历史图证 。重现了当年趣味盎然的市井生活和世情百态,让今人看到了当时人们的勤奋劳作以及很多已经消失的工艺技巧。是研究当时社会、民俗的生动史料,更是独具北京地域特色的宝贵文化遗产,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时光荏苒,昔日京城的旧影已离我们远去,让本书带您穿越历史时空,去领略老北京市井繁华、百业匆忙的独特风情和魅力。
伴随着数字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人口增龄向社会的福利制度、产业转型、服务设计提出了新要求。本书从老龄化社会对科技适老的诉求出发,总览 老龄化态势与福祉科技的发展状况,介绍了机器人、游戏、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前沿适老产品的发展对老年群体生理、心理、社会多维需求的应对及其局限,并着重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审视了科技与人文的边界与赋权,借助作者及学生团队实践和研究项目,剖析了社会工作视野下适老科技的概念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