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里发现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研究性提问的针对点是什么?如何拎出未解的困惑?如何挖出问题的研究价值?如何提升问题的一般化水平?分析框架与提问有何关系?理论对于提问有什么作用?个人经验及伦理对提问有何限定? 针对提问的50个问题,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张静教授在《学习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一书中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论述,旨在帮助那些有撰写研究性文章需求的读者找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对于撰写学位论文的高校学生、从事研究工作的青年学者,以及期待突破瓶颈、提升研究能力的研究者而言,本书都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北医三院重症医学科专家、生命守护者薄世宁医生重磅新作,一部生命关怀之书。 20多年ICU一线亲历,19个生死徘徊的真实故事。被丈夫放弃的妻子、唤醒孩子的母亲、想要回家的老人 他们经历病痛,却未曾放弃好好活着。这些故事中有面对疾病的逃避与抗争,有亲人的不舍和愧疚,还有危难时人性的幽暗与光辉。 作者以医学科普和人文叙事双重视角,还原ICU真实紧急的救治过程,科普危重症医学常识,探讨当我们面临疾病冲击时,如何做好生死攸关的关键决策:省钱还是保命、放弃还是坚守、如何做最优决策、如何建立医患信任等。这本书不仅是一位医生的人文思考和人生体悟,更是让大家重新认识事关生死的困境与危机,并从中寻求更好的应对方式。
人工智能往往被形容成一种超越人类、如美梦又如噩梦般的存在。它引发了很多关于人类社会形而上学的思考。不可否认,人工智能正一点点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它对人类社会的重塑又是怎么发生的?本书通过回顾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史,揭露了人类关于这种技术的幻觉和谬论。聚焦于沟通型人工智能,作者指出它们并不是一种真正的 智能 ,而是人类对自身的投射。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文化偏见和现代心理学来匹配人类对外界环境的观察和探询,从而投射出 智能 的假象。作者提出了 庸俗欺骗 这个概念来揭示人机互动的本质即欺骗,并详细阐述了 庸俗欺骗 的各个维度。所谓人工智能,无非是利用投射和刻板印象来附和社会规范罢了。透过人工智能技术,我们恰好可以看出人类是多么容易受到欺骗。在各种科技的不断兴起中,我们人类
【内容提要】 朝日新闻:2014年,丈夫坦白36年前的出轨后,遭70岁妻子殴打致死 日本网络:在搜索引擎搜 丈夫 ,先自动显示的关联词是 去死 小林美希的采访:虽程度不同,受访者都有过希望丈夫 去死 的念头 有恨意的妻子们为什么不离婚? 耻感意识、忍耐美德的束缚,隐形的歧视和不尊重令多少女性对生活失望? 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在何种程度影响着普通人的生存质量?
《最后的顾盼》 是一本深情而真挚的回忆录,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自己从相声演员到殡葬行业工作者的非凡人生旅程。书中,作者不仅回顾了自己自幼学习相声、与师父丁玉鹏先生的深厚情谊,还坦诚分享了因家庭原因踏入殡葬行业的经历与心路历程。从最初的好奇与不安,到逐渐理解并热爱这份工作,作者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殡葬行业背后的温情与尊重,以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深刻思考。书中不仅有对逝者的缅怀与告别,更有对生者的关怀与慰藉,让人在泪水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在笑中带泪的故事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各个企业的招聘热陡然降温,找工作成为世间一大难事。在这一时期进入求职活动的一代人被称为 冰河期世代 。事过境迁,如今 冰河期世代 已经已步入中年,却由于职场跨出去的步的影响,至今依旧深陷于工作、结婚、育儿、照料老人等 人生的危机 之中。那些人生难如己愿,而且连一声 我需要帮助 都无法发出来的人,他们除了亲近的家人,和谁都不再交流互动,独自品尝着孤独的苦涩,而他们才刚刚进入人生的中盘战,渐渐迫近的还有对他们来说毫无希望的下半场。他们几乎已经认命、几乎已经放弃了。他们相伴了数十年的苦恼和仍身处其中的生存困境,难道真的用一句 自己的责任 就可以掩饰过去的吗? 本书从工作、婚姻、家庭关系、社会援助与对策等多个角度切入,详尽展示了日本目前 40岁上下 群体陷入 中年危机 的社会现实,
看不见的明天,无缘社会中的女性、青年与贫困固化。十几岁到二十五六岁正是充满了梦想与希望的时期,是人生中最闪耀、最辉煌的日子。在这个可以说是人生的起点的阶段,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让女孩子失去了梦想与希望呢?《女性贫困》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出去 ,农民工用这个简单的词定义他们的流动生活。 在家没事做,所以我出去了 ,出去打工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如今,中国有一亿五千万农民工。在南部工厂林立的城市,农民工在拉动国家出口经济的流水线上全力以赴。他们代表了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一百年来欧洲移民到美国总人数的三倍。 新一代农民工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迁徙是一条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他们比上一辈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外出的动机也更多是因为对城市机会的追求,而不是受农村贫困所迫。 是自尊,而不是恐惧,让他们留在城市。走出家乡并留在外面 出去,就是改变你的命运。 当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我 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直到后来,我才发觉,原来我跟我写到的那些女孩有着那么深的联
失智症意味着什么?作为这个时代的瘟疫,它就在我们身边,或许也在我们自己的未来。 这是身患失智症的人与其照护者的故事。作者从身患失智症的父亲讲起,延伸到许多人的故事,既包括处于失智症不同阶段的人、作为伴侣或子女的照护者,也包括科学家、心理治疗师和医生,以细腻的对话、深入的调查讲述失智症是如何逐渐带走一切的,并探讨不同形式的专业干预。 这也是我们的故事。失智症造成的记忆、语言丧失以及带来的羞耻感同样可能发生在不可避免走向衰老的我们身上。深入失智症内部,作者带我们走进隐秘之地,思考 家 的含义、人之为人的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对衰老与死亡。
本书由英国著名传记作家、《凯恩斯传》作者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教授领衔主编。来自信息技术、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法律和劳工组织等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和立场观点,探讨以人工智能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自动化革命对工作未来和就业前景的影响。书中对工作的历史和意义追本溯源,对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两轮自动化浪潮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自动化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和创造作用。本书既有对工作历史的探幽,也有对当今工作模式的质疑;既有对人工智能的憧憬,也有对其潜在道德风险的忧虑。全书不仅充满思想碰撞的火花,而且也为个人、企业组织和政府部门如何迎接工作的未来提出了富有启迪性的建议。
学生会长为什么多数是男生? 女孩子为什么不能背黑书包? 我想选报理科,可爸妈不同意 等等,日常生活中女孩们心中抱有的困惑与疑问,统统交给上野老师吧,她将全力为你答疑解惑!挖掘社会之中潜在的性别不公与歧视,或大众早被洗脑的陈腐价值观,培养每个女孩自主选择、活出自我的能力,磨炼女孩的智慧与感受力。这是一本满载宝贵建议的 女孩生存指南 。
福摩萨亲王 何许人也?划分猿和人的重要化石 皮尔当人 竟然是 拼接款 ?波兰村姑为何要冒充俄罗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女儿,文艺女青年伍尔夫如何冒充埃塞俄比亚皇室成员登上英国海军旗舰 无畏号 本书是法夸尔的 撷趣 系列丛书之一,这位作者的另一部有趣的著作《欧洲王室另类史》(新知文库64)是年度畅销书,本书也是。作者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汇总和揭露了历史上的各种 骗局 。大到战略战术、撤兵逃亡、媒体造假、伪科学圈钱、官方设局、宗教欺诈等,小到民间的坑蒙拐骗 虽说记录了各路骗子、赝品和诡计,但也不乏奇思妙想和机智谋略,甚至是善意的瞎话和救人一命的谎言。总之他毫无贬义和讽刺态度,而是以幽默的文风和客观的笔触,讲述了人类历史上的小插曲,它们在严肃的历史滚滚洪流中,不失为一些点缀的音符,同时也不断地提醒人
从黄热病到天花,再到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疾病、医疗、社会生活与法律制度之间,一场场瘟疫促使一代代美国人做出选择,并以实践回应有关其基本价值观的种种问题。 这本小书脱胎于历史学家约翰 费边 威特在耶鲁法学院课程 美国法律史 上的一场讲座,追溯了传染病的法律历史,展示了传染病如何塑造法律,又是如何被法律塑造的。他着眼于美国防疫政策的法律尺度,特别是卫生法学与联邦体制之间的张力,以高屋建瓴的手法呈现美国应对瘟疫时的法律,同时不忘描摹囊括众生百态的社会图景,对 美国传染病 的深入省思尽在其间。
有难以忍受的病痛、没有治愈的希望、 能够明确地表达意愿、没有患者期望的治疗手段。 这是实施安乐死的四个基本条件。 但痛苦该如何测量? 治疗到何种地步才算是没有了希望? 瑞士、荷兰、比利时、美国、西班牙、日本, 从西方到东方,在允许或不允许安乐死的国度, 聆听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支持或反对的声音, 思考终将到来的 *后的日子 。 这不是自杀,是癌症结束了我的生命。为了从痛苦中挣脱出来,我选择了稍微提早一点死亡。 在YouTube上宣布选择安乐死的年轻女子 决定自己的生死,被认为是属于人权范围内的吧。我倒是奇怪,为什么在其他国家,个人不能决定人生的结局? 4年协助150人 启程 的家庭医生 现在医学进步,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艾滋病不再是必死的绝症。请想一想当时认为必死无疑而选择了死亡的人们。 赋予患者生存希望的放
这是被人们遗忘了的美国。洗车工无车可开,银行职员的户头只有2.02美元,医学教科书女编辑十年的收入,也赶不上一个牙医。本书讲述的就是他们其中一些人的故事:他们的家人,他们梦想,他们的失败。而比他们更失败的,是他们的国家。尽管美国的富裕程度前所未有,尽管美国宣扬"劳动致富"的信条,低收入人群的问题却令这一切饱受质疑。有些人觉得劳动确实能致富,而有些人发现自己只是徒劳无功。很多工作要求高,薪酬低。尽管换了多次工作,很多人还是在官方规定的贫困线上挣扎,甚至接近赤贫。
一本实用的指南, 帮助你在退休后活出全新的自己, 过上老后无忧、身心平衡的生活! 退休,意味着你有大把自由的时间,也将遇到很多未曾面对过的挑战。 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通过这本指南,你将会发现能帮助你把退休变成一个伟大起点的知识。 书中包含你需要知道的主题:财务规划、如何处理情绪和无目标感、可能逐渐浮现的悲伤和沮丧、重新发现并拥抱你的兴趣爱好 关于退休生活你想问的(以及不敢问的),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深入的回答。 全面地好好思考你全新的自由,并发现它可以带给你的真正意义,你将可以迎来无忧的老后生活!
。
影响肯尼迪葬礼的操办, 改变美国的殡葬价值观。 只有杰西卡 米特福德的敏锐和智慧,才能把对美国现代殡葬业的曝光变成一本既严肃又有趣的书。1963年首次出版时,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调查性新闻报道力作成为超级畅销书,并推动了相关的立法保护。 1996年去世前,米特福德修订并更新了她的经典研究,重新审视美国式死亡面临的新趋势,包括职业游说者在华盛顿的成功、火葬成本的暴涨、预付费坟墓的电话营销,以及目前由跨国公司主导的殡葬行业垄断的影响。
STAP细胞事件是20世纪影响的学术造假事件之一。从STAP细胞 发现 之初的举国同庆,到论文造假的疑云密布,作者须田桃子一路追踪采访,独家专访包括已故的笹井教授在内的大量事件相关人士和业内专业人士,调查并报道了STAP细胞论文被证明存在造假、篡改等科研不端行为的全过程。学术不端是一个悠久的、难以根除的问题,STAP细胞事件从论文造假手法到事发后相关机构的应对方式极具典型性。须田桃子关于STAP细胞事件的系列报道获2015年日本科学记者奖大奖,本书基于报道完成,获2015年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