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重症医学科专家、生命守护者薄世宁医生重磅新作,一部生命关怀之书。 20多年ICU一线亲历,19个生死徘徊的真实故事。被丈夫放弃的妻子、唤醒孩子的母亲、想要回家的老人 他们经历病痛,却未曾放弃好好活着。这些故事中有面对疾病的逃避与抗争,有亲人的不舍和愧疚,还有危难时人性的幽暗与光辉。 作者以医学科普和人文叙事双重视角,还原ICU真实紧急的救治过程,科普危重症医学常识,探讨当我们面临疾病冲击时,如何做好生死攸关的关键决策:省钱还是保命、放弃还是坚守、如何做最优决策、如何建立医患信任等。这本书不仅是一位医生的人文思考和人生体悟,更是让大家重新认识事关生死的困境与危机,并从中寻求更好的应对方式。
日本女性主义传奇人物田岛阳子代表作品初次引进。渴望被爱的心理,是女性一生的陷阱。作者从亲身经历出发,讲述了在 亲缘压迫 下成长为 女性主义者 的思想历程。本书探讨了所有东亚女性都深有共鸣的生存问题,大胆揭露了原生家庭、婚恋、工作、育儿等领域的结构性歧视。本书回答了 女性为什么这么难活?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今后如何奋斗? 等问题。评论家认为本书是日本女性主义入的zui佳入门,亦是当代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读物。
本书是美国知名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关于工作-家庭的平衡为何难以寻求这议题的社会学著作。基于在一家美国财富500强企业的田野调查以及对其员工的深度访谈,本书考察了那些隐秘的、促使职场父母长时间工作的社会力量。作者在这家公司 化名为阿莫克(Americo)度过了三个夏天,采访了高管、普通员工、工厂工人等。她的发现令人吃惊:尽管公司提倡工作家庭平衡,提供兼职上班、工作分担、灵活工作时间地点和职业年休等机会;接受采访的每个母亲和大部分父亲都说 家庭第一 ,但这些在职父母中很少有人质疑自己的长时间工作,也很少有人利用公司提供的弹性工作时间、陪产假或其他 家庭友好 政策。是因为员工们不了解这些政策,还是他们担心享受这些政策的负面后果?是因为经济的问题,还是经理们故意阻挠? 作者在对多个典型样本家庭进行了深入
女生不适合做学术 ? 女博士是第三种人类 ? 女同学只会死读书? 不够理性、不够严谨、不够创新,不够 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一句话,身为女性,意味什么?为什么她们大都拒绝性别标签,甚至排斥在前面加上 女性 二字? 上野千鹤子、戴锦华、贺桂梅、梁鸿、张莉、包慧怡 她们虽然国别不同、领域各异、代际也参差不齐,但全是业界翘楚,是文化领域绕不过去的名字。对她们而言,女性主义意味着什么?性别身份带给她们的,是束缚、壁垒,还是成就、自由?她们又如何在男性为主导的规范中涉水而行?《开场:女性学者访谈》试图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破除学术圈性别壁垒。全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与11位学者展开了深度访谈,围绕学思历程、性别身份与学术研究关键词,回溯了各自的思想脉络,盘点了她们的不满与困惑,野心与梦想
东北之为 北方 的历史,同时是它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工业基地、文化工业基地和另类现代性前沿的历史。本书是文化研究学者刘岩教授的全新论著,以小说、评书、二人转、影视剧、喊麦、春晚小品、先锋艺术、城市改建等当代文化生产为主要媒介,结合长时段视野,探究 北方 历史经验的同时代性。在这一探究中,东北既是区域辩证的对象,也是尝试以经验克服景观、由记忆解放想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作者尝试反思近年流行的 东北文艺复兴 话语和被遮蔽的社群真实经验,力图面向未来发掘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历史遗产。
本书首先描绘了当代农村的生活面貌与生产面貌,接着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与三农问题的演变,*后探讨了地方治理与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作者结合亲身调研与理论探讨,帮助读者跳出日常生存空间,在经济社会的宏大变革中,认识中国的另一面。 全书由五个方面进行展开:1.农村生产生活的现状,社会结构的流变;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关系的变迁,包括产业平衡、三农问题、粮油关系、税制变化、基建等;3.以土地、产权、开发为核心的农村现状;4.行政区划调整、基层治理与以上海为例的城乡协调;5.农业创新与寻找 理想农民 ,落脚点在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多样化经营。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理论漫谈》借助故事、寓言、案例等,以生活化的通俗语言对社会工作的理论逻辑、主要流派以及历史演变过程进行阐述,让读者在有趣、轻松的阅读氛围中体会到社会工作理论的趣味和温情,学会运用社会工作的思维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理论漫谈》包括五个部分:生活就是问题解决、生命是一种成长经历、成长需要关怀、成长需要协同,以及生命是一种整合。这是一部采用生活化的语言阐述社会工作理论的作品,对于深入理解和推广社会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是追逐学术还是组建家庭,是成为学者还是成为妈妈?本书告诉你,你可以两个都是。 《妈妈教授》是一部学术界生活指南,以两位作者的自身经历和众多 妈妈教授 的经验教训,帮助女性学者在取得学术成功的同时,还能享受做母亲的乐趣。本书讨论了女性学者在学术生涯不同阶段会面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什么时候生孩子,生几个;何种学术机构对家庭友好;人们对学术生活的认知是否真实等等。两位作者还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行之有效的策略,助力学界女性兼顾家庭生活与学术工作的重重挑战。同时,《妈妈教授》也是对时代和职场问题的一种呼吁:你可以选择什么,你不必放弃什么 在未来,我们是否能建立更为友好的政策和环境支持,让每个人都能更从容地面对工作与生活。
在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怎样的与世长辞才是好的选择?有超过30年从医经验塞缪尔 哈灵顿(Samuel Harrington)博士,通过自己与其父母、病患的亲身经历,对 如何走好后这一程 ,给予了详尽且深入浅出的分析。 全书分三个部分:部分定义了何谓 更好的死亡 ,以及医疗体系的战无不胜的神话的虚假;第二部分描述了六种主要慢性病的进程和临终阶段的状况,第三部分提出了临终关怀和具体的准备工作。 本书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除此之外的更大意义,是让我们重新看待 死亡 。或许现在就为后的时刻做准备为时尚早,但对于一个已经成年的人来说,为这后一步做出打算永远都可以再早一点。如果你依然觉得有些困惑,那么对你来说,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迈出这一步。等到了恰当的时机,你自然就会明白:为后一程做好规划,就能让自己保有哪怕一点点
《金翼》是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林耀华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他将在福建农村地区的田野调查和自小的成长经历两相结合,以小说笔法,采用 生命传记 的形式,生动塑造了黄东林和张芬洲等人物。全书特别围绕黄、张两人及其背后的宗族势力展开叙述,融真实的民风民俗于虚构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这两个家族从清末至抗日战争时期三十余年的起起落落。经由这一番书写,中国(特别是南方)传统乡土社会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跃然纸上,举凡吃穿用度、婚丧嫁娶、习俗信仰和地方网络等等,都随着叙事展开次第呈现。 林先生将自己的学理思考巧妙埋于故事表层之下,用亲切平实的口吻提出了不少令人赞叹的洞见,这样的学术写作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极少见。书中从 平衡论 的视角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努力,也仍然富有启发意义,称得上是中国社
城市女性身为母亲所面临的普遍困境,落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是复杂而幽微的,像大海一样,看起来是一望无际的蔚蓝,但若仔细聆听,每一片海浪打落在礁石上所激起的潮水声都是不同的。 本书记录了职场妈妈、单亲妈妈、全职妈妈、两代人共同育儿等育儿条件下的女性,希望通过不同的育儿选择来探讨其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当抛开母亲的身份,她们渴望成为的那个自己究竟是谁;并试着寻找解决女性如此疲惫与困扰的线索?在我们的价值体系里、职业生涯设计里和公共育儿制度里
当乔丹和克里斯最后一次关掉引擎时, 他们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问题:我们之间观念的差距到底有多远? 两位耶鲁同学:一位是单身母亲之子,一位是前海军陆战队员;一位是民主党人,一位是共和党人。在充满冲突和党派之争的时代,他们决定上路,在这个分裂国家的大地上,进行一场深刻的个人旅行,以寻找他们生活中的成长、希望和内生的力量。 这是一个为期3年的冒险之旅,两位朋友自驾穿越美国44个州,沿着2万余英里的道路,走过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特朗普集会上充满催泪瓦斯的街道,驶过墨西哥蒂华纳和华雷斯之间的高速公路,坐进卡车司机皮特的大货车,踏上波特兰渔民的龙虾拖网渔船,走进新奥尔良的爵士俱乐部和塔萨尔曾遭遇屠杀的黑人社区街道。从东海岸到西海岸,我们将全程跟随乔丹和克里斯托弗,聆听前排座位上的争论以及他们与
本书是吴飞教授《浮生取义》一书的修订版,并附以他研究自杀的另外两本著作《自杀与美好生活》和《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全面呈现他自杀研究的最主要内容。 这项自杀研究源于21世纪初费立鹏团队对中国自杀率的重新测算,发现中国自杀率属于世界最高的之一,却与西方国家一般自杀规律颇为不同。吴飞为了深入研究中国自杀问题,首先详细梳理了西方自杀学的哲学基础,形成《自杀与美好生活》一书,然后通过细致深入的田野研究,以 过日子 和 做人 解释中国自杀大多起于家庭纠纷的现象,并进一步思考中国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和正义问题,形成《浮生取义》一书。《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则是对两项研究中主要思想的简要呈现。 这三本书初版已经过去十多年,中国自杀率也早已降了下来,但人们对 过日子 和 做人 的思考并未改变,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仍
婚姻是两个个体的结合,但同时也是两种关于性别、公平和感激的观念进行交锋的舞台。工业革命以来,女性得以进入职场,却并未从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一方面,现代化使她们作为劳动者进入职场参与轮班;另一方面,回到家她们也必须作为主力承担第二轮班:做家务并照顾小孩。多数男性并不分担照顾子女和家庭的任务。这使得女性承担了每年几乎多出一个月的额外劳动,也令她们生活于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 本书是美国知名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关于职场父母婚姻中家务分配的专著, 作者引入了一系列的概念 比如 停滞的性别革命 、 感激经济 和(为掩饰冲突而制造的) 家庭迷思 等以帮助读者理解人们从职场回来后在家上 第二班 的种种情形。作者对多个典型样本家庭进行了深入地访谈与交流,论证有力,内容翔实,是性别学与社会学的杰出作品
在家庭形态日益多样的今天,越来越多人高呼 家庭 走向了解体。 究竟,何以为家?是不论远近无从选择的血缘,还是一屋几人三餐四季的共同生活?与其说 家庭 是一种现实存在,应该说更多存在于每个人的 家庭自我认同意识 (Family Identify)中,也就是每个人的心理认同和个人选择。对在血缘、种族、婚姻等界限之外的亲密关系的形容,常常说 像家人一样 ,也就是个人的心理认同。家庭并不是集体式的人格。自我认同意识只归属于个人,家庭发生变化,意味着构成家庭的每个个人发生了变化。 从家庭到 像家庭一样 ,家庭的临界点在哪里呢? 此外,作为从充满社会竞争压力的公共领域 逃脱 出来的私人领域,在性别视角下,家庭仍充斥着权力和资源的不平等,以及由此造成的压迫结构:家务为什么成了女性的 强制劳动 ?看护老幼,为什么成了主妇们的 天职
【内容提要】 朝日新闻:2014年,丈夫坦白36年前的出轨后,遭70岁妻子殴打致死 日本网络:在搜索引擎搜 丈夫 ,先自动显示的关联词是 去死 小林美希的采访:虽程度不同,受访者都有过希望丈夫 去死 的念头 有恨意的妻子们为什么不离婚? 耻感意识、忍耐美德的束缚,隐形的歧视和不尊重令多少女性对生活失望? 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在何种程度影响着普通人的生存质量?
《不婚社会》是社会学家山田昌弘的新近力作,关注现代人的 结婚难 困境。虽然结婚意愿并不低,结婚率却在年年降低。这一社会现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 婚姻对现在的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从 想结婚就能结婚 变成 结婚难 ?个体困境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结构性问题?社会和个人应该如何应对?未来会不会变成欧美那种 不婚社会 ? 作者基于扎实的数据和案例研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结婚难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对婚姻、家庭、生育、性别、情感心理等问题加以系统性论述,为读者呈现出理解婚姻问题来龙去脉的广阔图景。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的问题与困境,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提出应对之策,预测婚姻的未来走向。
贫困与发展问题一直是国际发展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全世界面临这类问题的人群中,女性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任何一种好的国际发展理论都必须回应这个群体的发展诉求。在本书中,努斯鲍姆将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女性问题与人类发展问题关联起来,首次系统阐述了她的能力进路。书中包含不少经验性和叙事性内容,充分展现作者以哲学论证回应人类经验复杂性的理论抱负,所有希望了解哲学论证对国际发展政策之可能贡献的人士都将从中寻得阅读的乐趣。
中国人如何思考?如何行动?《中国人的习惯》从习惯养成视角入手,沿着知 信 行的顺序,以思维和行动的底层文化逻辑为抓手,指出,中国人养成的习惯是内省。以内省为基底,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推己及人的,社会习惯是和而不同的,生活习惯是择善而从的,工作习惯是勤勉好学的,休闲习惯是张弛有度的。随着中国的开放和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加深,这些习惯在当下已经面临挑战,未来的中国人将会养成怎样的习惯取决于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觉和对外来文化的理解。这本小书试图为中国人理解自己的习惯提供参考,更为世界理解中国人的习惯提供建议。
本书关注社区工作中观层面实务案例稀缺这一教学盲区,通过实地调研搜集、新闻及网上资源搜集、论文专著、社创大赛及公益创投大赛等的总结,汇总包括党建引领、社区支持体系、社区更新、社区动员、居民自治、社会组织和社区难题在内,共七大类88个案例。案例内容包括背景、简述、术语解析、实践守则、各界应该怎么做以及延伸阅读。本书将所思所做作梳理、案例化,希望给更多的社区耕耘者有迹可循。
知名政治思想家让 爱尔斯坦的成名力作 反思当代女性主义,重构公共与私人的界限 男性与女性,公共与私人,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两对相互对反又极具张力的关键词,性别研究与身份政治研究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思想史领域长盛不衰,但以女性主义视角为切入点对思想史进行梳理的尝试则非常鲜见。 本书作者让 爱尔斯坦是美国知识界研究女性与政治的专家,一生所获荣誉无数,其中包括 古根海姆学者 、美国政治学会的 古德诺奖 。她在这本书中,立足于广阔的思想史视野,以公私领域的划分为基本点,细致疏理了西方自古典时代至20世纪以来的 女性观 ,呈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圣 托马斯、马基雅维利、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等思想家对女性问题的看法,并评述诞生在20世纪的、以传统西方思想为基础的激进主义、自由主
学生会长为什么多数是男生? 女孩子为什么不能背黑书包? 我想选报理科,可爸妈不同意 等等,日常生活中女孩们心中抱有的困惑与疑问,统统交给上野老师吧,她将全力为你答疑解惑!挖掘社会之中潜在的性别不公与歧视,或大众早被洗脑的陈腐价值观,培养每个女孩自主选择、活出自我的能力,磨炼女孩的智慧与感受力。这是一本满载宝贵建议的 女孩生存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