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宾接待与服务保障是党政机关公务接待干部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重要专业知识,也是公务活动往来礼宾待客之道的重要内容。掌握与运用科学的礼宾接待方法与服务技巧是接待干部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 《礼宾接待与服务保障》以大型活动、重要接待、高端服务为主要内容,包括:政策阐释、理论研究、体制机制、礼宾礼仪、接待艺术、操作细则、服务规程、保障措施、管理督导、应急服务、接待演练、要素配置、细节处理、实操案例、参考样本、席位安排、礼宾次序、方案制作、组织实施,以及接待基地宾馆酒店的餐厅招待、客房服务等300多个常用公务礼宾接待理论与实践问题,内容几乎涵盖了公务接待工作的方方面面,许多问题都是接待工作者所普遍关心,期待解决的工作中难点问题。对于规范公务礼宾礼仪接待行为,提升接待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在美国,医生为什么需要和保险公司斗智斗勇? 美式商业医保真的优于日式全民医保吗? 高薪养医 可以解决 医疗崩溃 吗? 知情同意书 是医院的免责声明吗? 把治疗方案选择权交给患者真的好吗? 在日本,医生短缺、医疗事故等引发的 医疗崩溃 多年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医疗体制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大众对医疗的不确定性缺少认知,往往以结果责任问咎,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也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有人提出应该向美国商业模式看齐,然而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 在本书中,作为世界知名的外科医生的作者从自己在美国从医十二年的经验出发,考察日美两国医疗制度的利弊,从医院运作体制、医疗事故调查、医保体系的优劣等多方面进行讨论,探讨 医疗崩溃 后的再生契机和医患信任关系的重建之道。
《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与管理》是中宣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和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联合组编的 志愿服务培训系列教材 中的一本书,系统介绍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组织发展和培训评估等内容。全书按照从宏观到微观再到中观的方式进行架构,首先阐述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历史发展与基本要义,进而详细论述了社区志愿服务的需求、力量整合与志愿者队伍建设、资源整合、项目管理、组织建设、文化氛围营造、评估与成果转化等社区志愿服务的实务流程,并介绍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国家政策、工作机制、管理制度等内容。此外,本书还专列一章,较为完整地介绍了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特色品牌项目 领里守望 ,同时,全书以 案例 点评 的形式安排了大量社区志愿服务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
尽你所能,行*的善。 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 何谓 *的善 ?有没有合理的衡量标准?慈善仅仅是富裕人群才能做的事情吗?你的捐助行为仅仅是被某些图片或宣传片感动的结果,还是会理性地考察善款的去向和发挥的效用? 作为公认的*有影响力的在世哲学家之一,彼得 辛格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论著推动了实践伦理学的发展。在这本书中,辛格为我们引入了 实效利他主义 ,它是一种哲学概念和一场社会运动,旨在应用证据和理性来找出改善世界的有效方法。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慈善领域。慈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单在美国就有将近100万家慈善机构,每年收到大约2000亿美元的善款。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几乎没有机构透明到足以让捐款人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在行善。实效利他主义正在改变这一点。 除此之外,辛格还探讨了实效利他主义作为
在GDP居全球首位的美国,繁华表象掩盖了4300万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的事实,他们的贫困不仅蒙受污名,甚至已经在法律上成为一种罪。 无家可归是一种罪,领取救济的同时卖血筹钱也是一种罪。三次拨打 911 求助的贫困家暴受害者反而被城市驱逐。 轻罪重罚 现象遍布全美,高额罚金让债务人监狱迅速膨胀,1000万人累计欠下法庭债务500亿美元。保释、缓刑、公共辩护律师全部标上了价格,坐牢必须缴费,欠费让刑期更长。这对富裕阶层而言无伤大雅,但足以榨干低收入家庭的每一分钱。 学者、政府智库、反贫困运动倡导者彼得 埃德尔曼以丰富详尽的实例和数据,全景展示了在一个贫富极度分化的社会中,穷人怎样因为他们的贫困受到惩罚,司法体系如何制度化地生产犯罪和贫困。将贫困犯罪化,根源和动力何在?终结贫困犯罪化,呼唤一种什么样的新政治?他断
《志愿服务案例》一书是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和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联合组编的 志愿服务实务丛书 中的一本,旨在以案例的形式呈现新时代中国志愿服务的新风貌。全书精心选编了扶老志愿服务、助残志愿服务、助学志愿服务、恤病志愿服务、扶贫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应急救灾志愿服务、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公共文化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国际志愿服务、专业志愿服务等12个领域的20多个优秀案例。每章均以概述的形式,对相关领域志愿服务的含义、特点、理论基础、发展历程、主要内容、未来发展等进行概要性介绍,在此基础上,精心选编该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示范性案例。本书所选案例涵盖面广、可读性强,是一部非常适合志愿服务研究者、学习者以及广大志愿者的案例教材。
\"北医三院重症医学科专家、生命守护者薄世宁医生重磅新作,一部生命关怀之书。20多年ICU一线亲历,19个生死徘徊的真实故事。被丈夫放弃的妻子、唤醒孩子的母亲、想要回家的老人 他们经历病痛,却未曾放弃好好活着。这些故事中有面对疾病的逃避与抗争,有亲人的不舍和愧疚,还有危难时人性的幽暗与光辉。作者以医学科普和人文叙事双重视角,还原ICU真实紧急的救治过程,科普危重症医学常识,探讨当我们面临疾病冲击时,如何做好生死攸关的关键决策:省钱还是保命、放弃还是坚守、如何做 决策、如何建立医患信任等。这本书不仅是一位医生的人文思考和人生体悟, 是让大家重新认识事关生死的困境与危机,并从中寻求 好的应对方式。\"
本教材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导向,以老年服务从业工作过程为主线,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编排,讲解与老年服务从业工作有关的法律制度,对接老年机构管理需求和服务机构经营管理实践。教材主要内容包括: 老年人权益保障综述,老年人受赡养与扶养权益保障,老年人婚姻权益保障,老年人财产与继承权益保障,老年人人身权益保障,老年人社会保险权益保障,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和享受社会优待权益保障,老年人权益救济保障。本教材的特点是通过案例教学,强化职业培训、实战演练,形成“讲、练结合”的模式,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可让学生掌握实践问题,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和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依托中国统计学会残障统计分会、中国残疾人数据科学研究院进行组织编写,由来自高校、医院、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的34名专家共同撰写。我国发展已进入新时代,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康中国建设和新时代残疾人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残疾预防与康复,有效减少和控制残疾发生、发展,有力保障残疾人各项权利,实现 人人享有康复 目标,对我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书以 残疾预防与康复 为主题,对中国残疾预防与康复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分析。本书连续发布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和平衡发展指数,科学评价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
贫困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并且影响深远。作为致力于社会正义的职业的社会工作,必须努力解决贫困问题。本书将聚焦国家视角、发展视角、底层视角、文化视角、生态视角等梳理国内外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本书不仅适合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广大的实务工作者也是重要的读者,相信本书的出版将引起热烈的反响。本书的出版,将适用于社会工作、反贫困领域的学者、研究者等学习研读,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的价值。
本书以生态系统视角为理论框架,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选取某市一家医疗、护理和社会工作等多专业合作的老年社会服务中心为研究单位,针对中心多专业团队中的社会工作者开展研究,探索该多专业团队的服务开展过程和社会工作者在团队中的任务及社会工作者建构专业身份认同的历程。本书综合运用文献法、深度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等方法收集资料,并借助NVIVO质性分析软件和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方法展开分析。
人口老龄化和数智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针对新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新特点,发展智慧医养模式已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思路与新选择,同时也催生出智慧医养领域的相关研究,并在庞大的养老需求推动下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然而,养老行业到底如何实现智慧医养,对于很多从业人士来讲还比较迷茫。本书归纳了战略政策、前沿技术、理论探索、实践应用等多重要素驱动下的智慧医养发展情况,帮助广大读者掌握智慧医养发展脉络,以该领域代表性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对当前智慧医养领域的进展与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本书旨在为智慧医养领域奠定基础,并让广大读者了解、感受我国智慧医养产业的蓬勃发展。
本书首先,从哲学价值论视角,挖掘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价值基础,阐释需求评估是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其次,基于政策文件和统计数据,分析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三,从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健康状况和家庭支持等方面评估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第四,基于对农村老人的调查,了解其社会养老服务意愿,分析其支付能力,深入研究农村老人对于社会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后,以需求分析结果为导向,针对不同老年群体、不同农村地区设计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路径,并提出相关的配套措施与政策建议。
南都公益基金会作为国内较为领先的基金会,在推动中国公益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理念、人才等多个维度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基金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南都基金会的理事会在方向选择、战略规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理事会会议过程中的民主参与、理事会秘书处全员投入、围绕事业直面争论,一直为业界与学界好奇而又不得。本书叙述了南都基金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呈现了基金会理事会的角色、作用、治理的过程,在从事公益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 同时总结了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反思。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所提供的门诊保障经历了从个人账户、门诊大病到门诊统筹的发展历程。本书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过程中先后采用的三种门诊保障形式(个人账户、门诊大病和门诊统筹)的背景、制度安排、成效问题、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描述、阐释、分析和讨论。本书认为,无论个人账户还是门诊大病,都只是门诊保障的过渡形式,门诊保障的发展趋势是门诊统筹。全面建立门诊统筹、为门诊和住院都提供较好待遇是我国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任务。
随着城乡之间经济水平差距的不断拉大,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加剧,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区域,面临的养老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本书综合了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构建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政府责任体系的新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障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政府责任进行挖掘,以及对影响制度发展和创新过程中政府执政理念、传统文化特点等内在因素进行剖析,同时充分考察和借鉴了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深入剖析了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终为政府加快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和完善提供有益的政策思路。
本书撷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制度节点,通过翔实的数据资料和国际经验借鉴,对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社会救助、*低生活保障、就业救助、社会福利等相关问题做了全景描绘,对社会保障学术研究和制度发展中存在分歧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力求拨云见日、去芜存菁,从学理上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选择。
喻燕,广东海洋大学,高级工程师、注册土地估价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本书的主要内容: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面临住房、健康、教育、就业等多个维度贫困,农业转移人口成为 相对贫困 治理的主要对象。本书首先科学定义农业转移人口 相对贫困 的内涵,构建 相对贫困 识别多维指数,精准定位 相对贫困 人群。分析农业转移人口 相对贫困 产生的原因,揭示出 相对贫困 致贫机理并进行 相对贫困 测度与实证研究。最后从治理目标、治理策略、治理结构等方面构建 相对贫困 治理体系,提出 相对贫困 治理长效机制。本书适合城市管理、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管理人员及高校科研、师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