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 贫穷 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县乡 责权利 不匹配为何发生? 如何避免好政策 一地鸡毛 ? 基层工作如何考核? 如何激励基层干部? 公务员、事业编有何具体区别? 基层干部如何实现晋升与流动? 本书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县域治理中的人(基层领导干部)、财、物、权、事、政策、体制和机制进行了多方位的勾勒和把握。对我国县域治理中通过具体的机制创新来充分利用体制资源、发挥体制优势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县域责权构成以及基层干部晋升流动的逻辑进行了扎实深入的梳理,更对基层治理事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书中既有细致的经验描述和生动的故事叙述,又有理性的理论分析和机理阐释。
第33辑《单读》由九篇长访谈组成,针对历时性的问题,邀约许知远、郭玉洁、柏琳、杨潇、晓宇、叶三等作者,向不同领域的学者和行动者提问:鍾叔河、戴锦华、景凯旋、罗新、项飙、迈克尔 桑德尔、吕植、劳东燕、崔庆龙、张乔木(思想史万有引力)。 这些问题关乎今日我们置身其中的重重危机,比如互联网上的心理极化、普遍的情绪低落、历史叙事的滥用、精英教育的不公、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也关乎个人如何从小的单位开展重建。在这个 下沉年代 ,相信 提出问题,是一种维持基本尊严的方式 。 本辑单读首次增设漫画栏目,将纸面交给年轻的漫画作者们,表达新一代人的 半自由 生活体验。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 韦伯著名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新教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教徒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新教教徒却是例外? 韦伯在该书中论述宗教观念(新教伦理)与隐藏在资本主义发展背后的某种心理驱力(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韦伯列举了新教、清教、加尔文教等教徒生活、学习的例子并加以分析得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成功与新教盛行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新教入世禁欲主义伦理为资本主义企业家提供了心理驱动力和道德能量,从而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得以兴起的重要条件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东、中、西部县域的差异越来越显著。中、西部县域发展能否照搬东部县域发展的成功经验?东、中、西部县域最根本的差异是什么?造成东、中、西部县域差异的关键因素是市场因素、制度因素,还是社会因素?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逻辑是什么?本书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结合国家公布的宏观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位,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具体而言,本书从经济发展、土地制度、农业发展、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县域教育、农民收入、婚姻家庭和基层治理等方面,呈现东中西部县域的差异,并深入浅出地阐明为何存在这些差异。本书基于贺雪峰教授领衔的团队在中国广袤地域上进行20多年的田野调查的积淀写成,对我国中西部的乡村振兴实践颇具借鉴作用。
如何认识中国式小区?社区行政化真的一无是处?社区自治与群众工作是什么关系?社区服务如何更好对接居民需求?社区工作者队伍如何建设?业主合作为何难以达成?党建引领如何办好社区小事?社区治理现代化如何实现简约高效?为什么中国式社区要迈向治理共同体? 本书基于全国20多个城市100多个社区的田野调查,对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社区治理主要议题做出了有力回应,提出了认识和理解中国式社区的初具体系的若干概念,是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自觉实践。无论学术工作者还是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其他相关从业者等城市基层治理实践者,都能从书中获得富有冲击力的启发。
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 万相 001号作品。 短短两个世纪,世界就从农业社会彻底转变为商业社会,在这个极度便利、高速发展的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力量的崛起,也催生了全球社会与政治的多重变革。品牌、大型百货公司、公关和广告的繁荣,商品价值的过度包装,无不影响着人类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方式,使我们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 进化 成了 买卖机器 。 本书从18、19世纪商品经济发轫的欧洲入手,展现了消费主义、商业文化诞生和发展,并成为现代生活中心的过程,揭示了世界向消费社会的转变和商人权力的急剧上升,是如何将我们制造成 消费者 的。
本书的内容架构,在于完整介绍问卷调查法中的数据处理与其统计分析流程,统计分析技术以SPSS统计软件包的操作界面与应用为主,内容除基本统计原理的解析外,着重的是SPSS统计软件包在量化研究上的应用。内容包括问卷编码、创建文件与数据处理转换、预试问卷之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以及正式问卷常用的统计方法介绍,包括相关、复选题及卡方检定、平均数的差异检定、单因子多变量变异数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逻辑斯回归分析、区别分析等。 本书以实务应用及使用者界面为导向,对于以SPSS统计软件包来进行量化研究的使用者而言,相信有不少帮助,综括本书的内容,有五大特色:完整的操作步骤与使用程序介绍,研究者只要依书籍步骤,即能完成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操作画面与说明以SPSS14.0中文版窗口界面为主,符合多数研究者的需求
本书由作者多年在芝加哥大学、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等美国及欧洲各大学教授社会学课程的讲稿整理成册,全面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的社会学领域的新进展,包括帕森斯的规范论功能主义、新功利主义、冲突社会学、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卢曼的功能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法国的反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新实用主义等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不仅打破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 美国中心主义 视角,建立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现代西方社会理论框架,而且还令中国读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其丰富性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并对西方学者自身在社会理论解读视角方面的多样性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本书按照议题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业主自治、城市治理、城乡交错、对话 新社群时代 。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区治理的最新基层实践的呈现,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治理下沉等,二是提出了若干具有原创性的思考,如社区性公德、人格化自治、新社群生活等。如党建引领部分关注了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最重要的创新实践,探讨了基层党建如何与陌生人社会相融合,党建如何转化为治理绩效等问题;社区治理部分关注到城市基层若干重要治理现象和地方实践,比如治理下沉、三事分流、文明城市创建等,提出了社区性公德、人格化自治等重要的创新性思考;城乡交错部分则聚焦都市与乡村结合和过渡地带这一特殊社会地理空间的若干问题,探讨了城乡交错地带的治理特点,并对当前各地正在推进的郊区新城问题阐述
本书围绕乡村振兴话题,邀请长期在*线关注、研究、践行乡村建设的十位专家学者开讲乡村振兴战略十堂课。从全球危机到中国战略转型中的乡村建设,从乡村遇工业文明衰到逢生态文明兴,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到建设什么样的农村,从文化建设是重点到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道,从双层经营 三位一体的体制框架到综合性农协的构建是重建乡村社会基础,等等观点进行了一次汇聚,为乡村振兴建设基层领导干部提供了启发和帮助。
《空间的生产》首发于1974年,集中了列菲伏尔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根据列菲伏尔的逻辑,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包容一切的世界观和实践活动,其产物不同于自然空间与实际空间,而是包含三层含义:(1)空间包含了多重关系,任何一个社会从而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2)空间是一个表征性空间,透过意象与象征而被生产出来。(3)空间通过知识与理论的诠释而被建构出来。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列菲伏尔尝试重建关于空间的元理论;同时又从空间实践的层面提出:空间不是既定的,而是具有建构性的力量,是生成的,具有实践的反思性。本书主体分为七章:一、当前工作的计划; 二、社会空间;三、空间的构型; 四、从空间到抽象空间;五、矛盾的空间;六、空间:从矛盾到异化;七、开放性与结论。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称为 低端全球化 。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 日常 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本书共分三编:上篇为基本概念,包括《论村庄社会关联》等;中篇为分析方法,包括《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等;下篇为实证研究,包括《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等。在这密密联结成网的21篇文章中,作者探讨了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问题,通过大量实地调查,试图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的真实图景以及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站在中国农村本位的立场来观察和理解农村,从乡村治理社会基础的角度来理解农村及农村政策和制度,从而为乡村治理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本书是乔治 瑞泽尔社会学理论系列著作中的一种,在美国乃至全球被广泛使用。相比于一些罗列冗长注释和艰涩概念的学术著作,本书更能有效地引导初学者一窥社会学的全貌。本书采用一卷本形式,将社会学理论家及其著作置于历史、社会与政治背景中,以轻松的写作风格,使枯燥的理论有趣、清晰,易于理解。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概要性地介绍了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将其划分为以古典社会学为代表的早期阶段和以现代、当代社会学为代表的后期阶段;第二部分即 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 为本书主体,占据了全书大约二分之一的篇幅;在第三及第四部分,瑞泽尔侧重强调自后工业社会以来社会学界整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分歧的努力,对现代性思潮的批判以及对全球化现象的特殊关注。
脑科学前沿译丛引进翻译国际脑科学前沿研究成果,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脑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本书是译丛中的一册。作者介绍了自杀行为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涉及从人口遗传学到大脑成像的各种方法。全世界每年有将近100万人自杀。然而,与人们普遍认识相反,自杀其实是可以预防的,本书通过用神经科学揭示了自杀是什么,它是如何引起的,以及如何治疗,为今后预防和干预自杀、降低自杀率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学指导。
政策研究是关于社会生活的研究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类型。政策研究实践性强,与学术性研究相比,具有许多独特之处。本书专门针对政策研究的特点,提供了一系列流程、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导。 本书将政策研究比喻为在大海中的一段航程,分成七个阶段,分别是:发现和界定政策研究问题、对政策问题做STORM背景分析、合成现有证据、获取新证据、设计政策建议、扩大利益相关者参与、反思政策研究。每一个阶段,书中都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其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讨。 扎根型城镇化 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涌现的一种城镇化类型。乡村社会在走向开放、异质、流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别样图景。农民往返穿梭于城乡之间,社会整合和系统融合共生。 古源村这样一个以宗族社会为底色,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区域 隙地 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 地域社会 到 扎根型城镇化 的变迁。村民以就业、教育、移民等形式融入国家与市场主导的系统整合中,与此同时,古源村作为一个 地域共同体 参与到以县域为范围的新经济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的重塑中。在城镇化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古源村依然保持着 脉脉温情 的主旋律,乡土社会的根脉依然在顽强地
在西方,中医向来被认为带有神秘主义和迷信色彩,其效验有赖于人们的盲信。冯珠娣教授以她对于今日中国社会、知识界和医学圈的扎实深入的了解,在此做出了一番关于中医简明而精确的论述,回答了此前长久萦绕的一些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上的问题,试图超越生物医学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在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上重新认识传统中医的价值。 此书以其2017年于耶鲁特里讲座上发表的演讲稿为基础整理而成。在大致分为 物、思维和行动 三个部分的论述中,她考察了现代中国理性化、科学化的传统中医学如何建构其真正的客体,医师们又如何诊察、思考和把握病理机制,以及如何根据 治病求本 以人为本 的原则找出病因展开行动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这番细致的考察中,东西方的对立消失了,系统化的中医学不再是神秘事物和伪科学,而是一套糅合性的哲
本书对扎根理论做了深刻、丰富、系统的阐述,意图引导读者在社会研究中使用扎根理论的技术。全书分为12章,分别对扎根理论的方法学原理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做了详细的介绍。该书使用了许多精选的例子,描画出了扎根理论的奠基人格拉泽和斯特劳斯所提出的扎根理论图景之外的另一种景象。 作者卡麦兹认为,扎根理论必须从其实证主义源头那里继续发展,把过去20年来由建构主义者所提出的很多方法和问题融入进来,使其成为一种更加细致和更具反思性的实践。本书对于学生、研究新手以及经验老道的社会科学家都能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不期而至的雪、偶然瞥见的夕阳或听到一首老歌,带给我们的是感动、共鸣与惊喜。但这种感动通常是无法事先掌控的。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全面数字化的浪潮却使人们觉得可以掌控一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公司要考核员工的工作量、国家要确保经济总量的增长 无处不在的掌控或提升逻辑与渴望共鸣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困在其中的普通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强烈的异化或内卷。 如何破解迷局?罗萨认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在掌控与不受掌控的交互作用中展开的,的掌控或 躺平 无法为自己带来共鸣与激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保持掌控与放手之间的平衡、破除数字迷信、激发共鸣能力,才能拥抱一个幸福的人生。
现代社会为何不同于传统社会?这种差异的底层机制是什么?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吉登斯在本书中为现代性的制度变革提供了一套全新的阐释框架,展示出人们对时间、空间、信任和个人亲密关系等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已然随着现代性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此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现代世界的面貌。 吉登斯提醒读者,我们正生活在一个 高度现代性 的时代,现代性的到来所引发的后果已经呈现出激进化的态势。只有理解了现代性制度和全球化的诸多维度及其背景下社会运动所具有的可能性,我们才能真正参透现代社会,审慎地处理现代性的挑战,进而迈向具有现实意义的 乌托邦 未来。
没有哪位当代社会理论家比迈克 费瑟斯通对批判理论、消费文化和后现代领域的研究更出色。 这部当代经典著作将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消费文化带入了社会科学理论图景,次系统性和开创性地讨论了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后现代生活方式、全球化多样性等主题,不仅说明了后现代是什么,还展示了它是怎样运作的。作者对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和现状的阐述全面、清晰,任何想更多地了解所处世界的普通读者,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对自己日常生活的丰富精确的描述。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