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中央卫生行政制度始于清末,民初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方有重整全国卫生行政之举。本书接榫学界关于卫生何为、何为卫生的有益讨论,提出 交叉的医学史 、 地方的医学史 与 医疗生态史 学术断想,利用国内外相关资料,厘清卫生何以成政、以何行政的重要史实,从中透视近代中国卫生行政制度与社会变迁。
本书围绕乡域治理主体、乡域治理对象、乡域治理方式和乡域治理走向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力图加深对当前基层治理尤其是乡域治理发展态势的认识,深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解。本书在阐明乡域治理相关概念及其历史演变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乡域治理机构、乡域治理关系、乡域治理体制,乡域经济建设、乡域政治建设、乡域社会建设、乡域文化建设、乡域生态文明建设,乡域政治领导机制、乡域行政运行机制、乡域依法治理机制、乡域监督监察机制和乡域治理现代化等相关内容。
本书是乔治 瑞泽尔社会学理论系列著作中的一种,在美国乃至全球被广泛使用。相比于一些罗列冗长注释和艰涩概念的学术著作,本书更能有效地引导初学者一窥社会学的全貌。本书采用一卷本形式,将社会学理论家及其著作置于历史、社会与政治背景中,以轻松的写作风格,使枯燥的理论有趣、清晰,易于理解。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概要性地介绍了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将其划分为以古典社会学为代表的早期阶段和以现代、当代社会学为代表的后期阶段;第二部分即 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 为本书主体,占据了全书大约二分之一的篇幅;在第三及第四部分,瑞泽尔侧重强调自后工业社会以来社会学界整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分歧的努力,对现代性思潮的批判以及对全球化现象的特殊关注。
本书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县域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机制和治理行为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聚焦 县域治理 主题,主要围绕 谁来治,治什么,如何治 这一主线展开,对县域治理的内涵、特点与地位,县域治理的历史演变,县级治理机构,县域治理关系、体制,县域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县域政治领导机制、行政运行机制、依法治理机制、监督监察机制,县域治理现代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动我国县域治理事业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建筑和城市史学者埃里克 芒福德在作品中进行了工业革命以来关于城市化和城市设计的综合性考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比较视角。19世纪下半叶,技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和世界人口出现了大规模的增长。芒福德考察了城市设计中的关键性因素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回应这些变化,并*终创造出应该如何设计城市环境的主流观点,以及创造出一个叫做 城市化 的概念。同时,他也回顾了在欧洲、美国和亚洲城市中出现的复杂多样的情况。 建筑和城市史学者埃里克 芒福德在作品中进行了工业革命以来关于城市化和城市设计的综合性考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比较视角。19世纪下半叶,技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和世界人口出现了大规模的增长。芒福德考察了城市设计中的关键性因素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回应这些变化,并*终创造出应该如何设计城市环
建设什么样的国际交往中心,怎样建设国际交往中心 是北京在新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便是把握国际传播的内涵与规律以及城市形象塑造的复杂性。通过在全球五大洲开展北京城市形象的多国专题性大型民意调查,本书深入了解海外民众对北京已有的认知现状,深入挖掘城市在他们心目中的魅力所在和美好期待。此类探索性研究尚属国内外首次,可以为北京城市国际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本书聚焦新时代以来上海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基于对各区、街镇、社区的长期实地调研,分析了党建引领、体制改革、法治保障、社会协同、社区自治、居民参与六个主要领域基层实践的经验及其条件、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学理思考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对于强化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格局、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为高校师生、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以及与城市治理相关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区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为促进中英学术交流与合作,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英国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社会科学学院的学者共同申请了由中国社科院和英国学术院共同资助的 先进奖学金项目 (CASS-BA Advanced Fellowship): 社会福利与地方治理 中英比较的视野 。这本论文集双方两年来交流合作的具体成果。 本论文集所选英方学者论文涉及到欧盟的环境政策、环境治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英国的难民和性别整合差异问题、就业市场上公平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工作贫困与社会排斥、物质剥夺与贫困的测量方法等不同研究主题。这些文章不仅具有理论研究意义也具有一定的政策借鉴价值。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共十八章,主要阐述了社会工作:综合助人的,跨入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实务的技能要求,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伦理,妇女社会工作实务,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老年社会工作实务,城区、郊区和国际的恐怖帮派,行动中的社会工作者:中学凶案等内容。
本书秉持 以人为本 的价值理念,聚焦人工智能传播伦理与治理领域,将生态治理意识与责任关怀注入人工智能传播技术应用场域,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中存在的数据伦理和算法伦理风险的深入分析,为人工智能传播伦理风险治理提供新的路径参考,从而推动智能技术与信息传播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助力构建多元协同、互惠共生的人机合智的传播伦理生态。
本书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开展有效的社会工作实践。本书首先从服务对象的心理社会需求、社会工作者应着重考察的问题、服务的人群、提供社会服务的种类等方画打开了社会工作服务的全面视角,深入探讨了专业守则的问题,介绍了社会工作实务中如何在伦理两难的情景下作出决策,并回顾了交谈和倾听等最基本的人际沟通技巧。然后按照社会工作的不同阶段,从接案准备、开始接案、探询问题、预估、签订协议到评估与结案,分别介绍了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相关技巧。本书在每章末都配备了相应的练列和自我评估问卷,有助于读者自我检查对各阶段技巧的掌握程度。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女如何将专业技巧运用到实务工作中。本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教科书,也可以作
在中国现代国家体系中,县作为最全面的微观单位,承载国家意志、战略和政策在地方基层的 落地生根 。县域主政官员是县域科层结构的核心行动者,其对体制环境的自适应及基于激励或压力的反应行为是县域治理的重要组成,因应治理行为与体制环境共同构成县域实际治理生态。 本书基于高阶理论、理性选择理论、领导人注意力分配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借助SPSS、STATA和AMOS软件对全国 百强县 的主体样本,全国百位优秀县委书记和经济特区主政官员的辅助样本进行数据分析与样本对比,剖析县域主政官员个体特征与行动策略、个体特征与行动绩效以及行动策略与行动绩效间的关联逻辑,为县域主政官员的拔擢、激励、行动和规约提供认知支持和对策建议。
《〈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规范〉操作手册》从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空间营造、服务提供、人员管理、0~3岁儿童早期发展服务、服务类典型案例方面着手,对国内首个社区儿童普惠服务类团体标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规范》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解读,助力全国各地结合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历史等特点推进当地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与政治秩序》对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来说,如何在社会发展与政治秩序之间保持合理平衡和良性互动,始终是一个难题。一方面,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国内外形势,整个社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国家的强力领导,并确实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但另一方面,快速而卓有成效的社会发展却反过来对国家的强力领导和既有的政治秩序构成严重挑战。冯仕政编著的《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与政治秩序》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思路出发,兼用定性和定量两种社会学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这一难题的形成、演变及其在组织与制度、行为与观念、遵从与抗争等多个层面的表现,揭示其中的规律、经验和教训,预测它在未来的走向,提供政策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社会学关于中国社会的分析范式做了反思。
社会工作是什么?社会工作者是做什么的?大多数人并不清楚。 本书围绕着十几个社会工作不同领域的话题故事,以通俗易懂、平实真诚的笔触,将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工作方法、价值操守以及伦理困境娓娓道来,融社会工作的专业术语和行动原则于具体生动的案例之中,让人一读就懂。 全书突出呈现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故事、现实案例,图文并茂、简约通俗,轻松地带领读者,认识、了解并走进社会工作的人文关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