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 责权利 不匹配为何发生? 如何避免好政策 一地鸡毛 ? 基层工作如何考核? 如何激励基层干部? 公务员、事业编有何具体区别? 基层干部如何实现晋升与流动? 本书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县域治理中的人(基层领导干部)、财、物、权、事、政策、体制和机制进行了多方位的勾勒和把握。对我国县域治理中通过具体的机制创新来充分利用体制资源、发挥体制优势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县域责权构成以及基层干部晋升流动的逻辑进行了扎实深入的梳理,更对基层治理事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书中既有细致的经验描述和生动的故事叙述,又有理性的理论分析和机理阐释。
第33辑《单读》由九篇长访谈组成,针对历时性的问题,邀约许知远、郭玉洁、柏琳、杨潇、晓宇、叶三等作者,向不同领域的学者和行动者提问:鍾叔河、戴锦华、景凯旋、罗新、项飙、迈克尔 桑德尔、吕植、劳东燕、崔庆龙、张乔木(思想史万有引力)。 这些问题关乎今日我们置身其中的重重危机,比如互联网上的心理极化、普遍的情绪低落、历史叙事的滥用、精英教育的不公、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也关乎个人如何从小的单位开展重建。在这个 下沉年代 ,相信 提出问题,是一种维持基本尊严的方式 。 本辑单读首次增设漫画栏目,将纸面交给年轻的漫画作者们,表达新一代人的 半自由 生活体验。
如何认识中国式小区?社区行政化真的一无是处?社区自治与群众工作是什么关系?社区服务如何更好对接居民需求?社区工作者队伍如何建设?业主合作为何难以达成?党建引领如何办好社区小事?社区治理现代化如何实现简约高效?为什么中国式社区要迈向治理共同体? 本书基于全国20多个城市100多个社区的田野调查,对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社区治理主要议题做出了有力回应,提出了认识和理解中国式社区的初具体系的若干概念,是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自觉实践。无论学术工作者还是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其他相关从业者等城市基层治理实践者,都能从书中获得富有冲击力的启发。
本书的内容架构,在于完整介绍问卷调查法中的数据处理与其统计分析流程,统计分析技术以SPSS统计软件包的操作界面与应用为主,内容除基本统计原理的解析外,着重的是SPSS统计软件包在量化研究上的应用。内容包括问卷编码、创建文件与数据处理转换、预试问卷之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以及正式问卷常用的统计方法介绍,包括相关、复选题及卡方检定、平均数的差异检定、单因子多变量变异数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逻辑斯回归分析、区别分析等。 本书以实务应用及使用者界面为导向,对于以SPSS统计软件包来进行量化研究的使用者而言,相信有不少帮助,综括本书的内容,有五大特色:完整的操作步骤与使用程序介绍,研究者只要依书籍步骤,即能完成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操作画面与说明以SPSS14.0中文版窗口界面为主,符合多数研究者的需求
本书围绕乡村振兴话题,邀请长期在*线关注、研究、践行乡村建设的十位专家学者开讲乡村振兴战略十堂课。从全球危机到中国战略转型中的乡村建设,从乡村遇工业文明衰到逢生态文明兴,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到建设什么样的农村,从文化建设是重点到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道,从双层经营 三位一体的体制框架到综合性农协的构建是重建乡村社会基础,等等观点进行了一次汇聚,为乡村振兴建设基层领导干部提供了启发和帮助。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 日常 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本书是乔治 瑞泽尔社会学理论系列著作中的一种,在美国乃至全球被广泛使用。相比于一些罗列冗长注释和艰涩概念的学术著作,本书更能有效地引导初学者一窥社会学的全貌。本书采用一卷本形式,将社会学理论家及其著作置于历史、社会与政治背景中,以轻松的写作风格,使枯燥的理论有趣、清晰,易于理解。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概要性地介绍了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将其划分为以古典社会学为代表的早期阶段和以现代、当代社会学为代表的后期阶段;第二部分即 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 为本书主体,占据了全书大约二分之一的篇幅;在第三及第四部分,瑞泽尔侧重强调自后工业社会以来社会学界整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分歧的努力,对现代性思潮的批判以及对全球化现象的特殊关注。
本书对扎根理论做了深刻、丰富、系统的阐述,意图引导读者在社会研究中使用扎根理论的技术。全书分为12章,分别对扎根理论的方法学原理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做了详细的介绍。该书使用了许多精选的例子,描画出了扎根理论的奠基人格拉泽和斯特劳斯所提出的扎根理论图景之外的另一种景象。 作者卡麦兹认为,扎根理论必须从其实证主义源头那里继续发展,把过去20年来由建构主义者所提出的很多方法和问题融入进来,使其成为一种更加细致和更具反思性的实践。本书对于学生、研究新手以及经验老道的社会科学家都能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在西方,中医向来被认为带有神秘主义和迷信色彩,其效验有赖于人们的盲信。冯珠娣教授以她对于今日中国社会、知识界和医学圈的扎实深入的了解,在此做出了一番关于中医简明而精确的论述,回答了此前长久萦绕的一些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上的问题,试图超越生物医学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在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上重新认识传统中医的价值。 此书以其2017年于耶鲁特里讲座上发表的演讲稿为基础整理而成。在大致分为 物、思维和行动 三个部分的论述中,她考察了现代中国理性化、科学化的传统中医学如何建构其真正的客体,医师们又如何诊察、思考和把握病理机制,以及如何根据 治病求本 以人为本 的原则找出病因展开行动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这番细致的考察中,东西方的对立消失了,系统化的中医学不再是神秘事物和伪科学,而是一套糅合性的哲
政策研究是关于社会生活的研究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类型。政策研究实践性强,与学术性研究相比,具有许多独特之处。本书专门针对政策研究的特点,提供了一系列流程、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导。 本书将政策研究比喻为在大海中的一段航程,分成七个阶段,分别是:发现和界定政策研究问题、对政策问题做STORM背景分析、合成现有证据、获取新证据、设计政策建议、扩大利益相关者参与、反思政策研究。每一个阶段,书中都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
现代社会为何不同于传统社会?这种差异的底层机制是什么?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吉登斯在本书中为现代性的制度变革提供了一套全新的阐释框架,展示出人们对时间、空间、信任和个人亲密关系等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已然随着现代性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此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现代世界的面貌。 吉登斯提醒读者,我们正生活在一个 高度现代性 的时代,现代性的到来所引发的后果已经呈现出激进化的态势。只有理解了现代性制度和全球化的诸多维度及其背景下社会运动所具有的可能性,我们才能真正参透现代社会,审慎地处理现代性的挑战,进而迈向具有现实意义的 乌托邦 未来。
本书是吕德文(岛叔)近几年观察基层秩序及其变迁轨迹的结集。全书分为五篇,从观世态、众生相、看活法、察世事、探秩序等方面,对城管、警察、纪检、信访等基层秩序维护者以及对微腐败、黑社会、恶俗文化等基层失序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并对暴力、规则、反社会等基层社会秩序的构成要素进行细致解释,强调中国的基层社会甚为复杂,不存在一个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两极世界,基层秩序往往是诸多力量、多重逻辑构筑的意外结果,未来发展存在诸多可能性,因此理解复杂中国,需抱有敬畏之心。
奥尔森在本书中研究了集团性逐利行为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提出了集体行动理论。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可以归结为三个主题:集团规模、集团之间的偏好及禀赋上的不对称性以及制度安排。奥尔森在关于国家兴衰的原因的研究中运用了他的集体行动理论,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对于国家总体实力的衰落,利益集团难辞其咎。因此,本书所得出的结论,不仅对经济学家是有用的,而且对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也同样有用。这本首次探讨利益集团集体行动微观基础的经典名著,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 *持久贡献著作奖 ,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 里昂 爱泼斯坦奖 ,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有超过十种语言的译本。如果想对利益集团理论有深刻的理解,那么这本书无论如何是必须一读的书。奥尔森在本书中通过对各种利益集团(包括大、小集
本书指导读者解决以下问题: 如何选出合适的研究课题? 如何对文献进行综述? 如何把自己的研究设计和所用方法交代清楚? 如何采集和分析数据? 如何解释、展示和讨论研究结果? 如何论述研究的意义或启发? 如何打磨出自己的研究问题? 如何制作表格或图像? 如何报告统计发现?如何使用 APA 格式? 如何构思并用图绘制出一个有中介的理论模型? 如何报告多元统计分析的结果? 如何对扎根理论研究的文本材料编码?
入选新*读书年度好书、世纪出版年度好书! 《中华读书报》、《新京报书评周刊》、《新周刊》 澎湃、界面文化、凤凰网读书等媒体好评推荐! 小区是中国城市小的行政规划,人们在其中出生、成长、生活,获得情感和知识。 父母与子女的融洽关系、商贩与顾客的相互照应、清扫积雪的环卫工、几年不见的老熟人的寒暄、遛狗的退休老人 这些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出现,转瞬即逝,不会留下文字,也不会进入历史。 本书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作者以自己居住的小区为重点,试图记录那些不间断流动、不会进入历史档案的景观、人物和语言,将其纳入未来的史学视野中。在捕捉流动性的意义上,人人都是社会学家,人人也都是历史学家。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社区正在迅速变化,这些变化中引人注目的是向消费的巨大转变。以前不怎么显眼的地方,现在已被各种各样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所占据,如餐馆、酒吧、咖啡馆、画廊、公园、学校、博物馆、俱乐部、沙龙 这些舒适物以组合的形式,共同创造出独特的场景,这些场景赋予城市生活以意义、体验和情感共鸣。 场景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特里 克拉克和丹尼尔 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对美国1200多个城市和国际38个国际性大都市成千上万种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进行分类统计、整理与比较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主要致力于诠释:场景是什么、它在哪里及其为什么重要。通过大量的数据与案例分析,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出国际上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
本书初版于1940年,是兹纳涅茨基对知识社会学的开创性贡献。作者意图建立知识人所扮演的各种专门角色的类型学,研究支配知识人行为的规范模式。其借助的核心工具是 社会圈子 概念。兹纳涅茨基指出,思想家不可能对整个社会,而是倾向于只对经过选择的部分公众发表言论。特定的社会圈子 给予思想家社会认可,提供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并帮助他形成自我形象。
2005年,国家层面开启新农村建设,从那时起,中国乡村发展便进入百年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而几乎与此同时, 三农 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也带领着一批当代知识分子和志愿者躬耕于乡野,在主动实践中接续了民间传承百年的新乡村建设。本书即由温铁军教授担纲策划和主编,中国农业大学何慧丽教授师生共同调研和主笔,对长达20年的当代乡建经验做了深入的总结和提炼。 为完成本书,何慧丽教授带领学生走出高校 象牙塔 ,走进乡建理想国,在乡村建设的一线,与16位乡建骨干展开了一系列深刻的真实对话。谈话内容既涉及百年前乡建先辈的筚路蓝缕,也有当代乡建者的前仆后继;既展现了不同区域的乡土文化,也解释了不同的资源禀赋对于乡建行动的走向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不仅将20年乡建过程的真实细节一一呈现,更试图通过与实践者的对话找到中国当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作为 土木、水利、海洋工程 多学科融合的课程,要做到贴近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与家国情怀。因此,本教材以 大土木 方向为基础,以工程问题为导向,具备启发性教学元素,力求从实际问题出发,到解决方案中去,更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迁移和学术潜力的培养。该教材的编著过程中,在覆盖知识点基础上,对学生在课程中可能遇到的特点、难点有较为清晰的把握,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家国情怀。 本教材面向国家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将土木与水利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 大土木 高级专门人才。
《广州花城花飞花》,主要以作者居住在广州30多年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视角,描绘四方风景皆入画的岭南传统、一年无日不看花的花城风貌、一汤氤氲市井味的风味美食、一街一巷漫光阴的羊城生活。花,是花城的底蕴;飞,是花城的鲜活;花,又是花城的繁盛。花城:花,飞,花!多么寻常的岁月篇章,又是多么独特的岭南个性。从寻常中感受广州的温婉,从鲜活中感受花城的丰盈。期待《广州花城花飞花》,带给您不一样的羊城视角。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的杰作,阐述了农村、城镇与都市的关系,讨论了土地问题、农村人口问题和乡村工业的发展问题。指出 差序格局 和 皇权与绅权 的关系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实中国基层社会的问题与困境,探寻乡土工业的新形式和以乡土重建进行现代社会转型的可能。虽然本书的写作距今已有近80年,社会格局大变,但依然有被当下的我们再次深入阅读的价值。
本书以访谈形式,深入浅出、全面系统地对饶宗颐的学术、艺术大世界作了概括性描述。 从横的角度看,既展示了饶宗颐在史学、文学、经学乃至甲骨学、秦简学、敦煌学诸多领域的独特见解及建树,又呈现饶宗颐于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琴艺诸多方面的风貌及成就。 从纵的角度看,则于宇宙观、神学观、艺术观以及对世界万物的认识论,作深入的探索及讨论,颇多新创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