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作者多年在芝加哥大学、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等美国及欧洲各大学教授社会学课程的讲稿整理成册,全面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的社会学领域的新进展,包括帕森斯的规范论功能主义、新功利主义、冲突社会学、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卢曼的功能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法国的反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新实用主义等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不仅打破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 美国中心主义 视角,建立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现代西方社会理论框架,而且还令中国读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其丰富性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并对西方学者自身在社会理论解读视角方面的多样性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本书是当代德国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大师尤尔根 哈贝马斯的论文集,收入五编、九篇论文,时间涵盖1963 1977年。在这十五年间,哈贝马斯作为批判社会理论的旗手,一直在与对手论战,并且在本书收录的九篇论文中反思和追问此种批判社会理论自己的方法论立场。为此,他在书中探讨了实证主义、阐释学、社会科学的功能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哲学等关键问题,寻找他自己提出的交往行动理论在这些大问题中的角色和效力。读者阅读此书,不仅可以了解哈贝马斯在社会科学领域核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追随哈贝马斯与各方学者论战的足迹,从哈贝马斯个人观点形成史的角度解读大师本人。本书作为把握社会科学关键问题、理解哈贝马斯思想脉络的重要著作,几十年来一直是德国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当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主要问题和解决可
本书是一本关于以迈向共同富裕为背景的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研究手册。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核心议题是社会不平等,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受到学界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形成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本手册围绕社会分层结构、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社会不平等的多元形式、社会变迁与社会不平等、研究数据五个主题,对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不平等研究进行了系统地综述与分析。本手册有助于读者认识中国社会不平等的状况和形成机制,为控制和削弱中国社会的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学术基础。
深圳是一个崇尚规划设计的城市,规划者沿用现代主义的规划理念,讲究效率、功能、速度,用非常理性的方法规划出了现在的城市格局。但与此同时,另一个平行世界,缓慢、混乱、杂乱的城中村与城市如影随形,哪里有城市,哪里就隐藏着一些 天生 的城中村。这些被高速发展的城市所包围的原始村落,随着城市的发展、楼宇的长高、地价的攀升,也在进行着非正规的城市化进程。它也在生长,长高,加密。今天的深圳2000多万人中有近一半的人生活在这样非正规、非规划出来的城中村里。 走进这些街巷,它们拥挤且充满活力。有些人觉得这些地方很乱,应该被现代化的城市所清除;但另一些人觉得,这样的城市反而更充满动能,不仅为人们提供居住的地方,还为一些年轻人创造了最初的创业机会。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城中村都受到了威胁,但实际上它们承
迈克尔 曼的《社会权力的来源》将权力区分为意识形态、经济、军事和政治四种来源,追溯了它们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本书(第四卷)分析了从1945年至今的社会权力历史,它聚焦于二战后全球秩序的三大支柱:资本主义、民族 国家体系以及世界仅存的帝国 美帝国。资本主义、民族 国家和帝国在这一时期彼此互动和相互转换。迈克尔 曼的核心观点在于,全球化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社会权力所有四种来源的全球化,每一种权力来源都具有不同的发展节奏。本书的主题包括美帝国的兴起与开始衰败、苏联的剧变与转型、从新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转型以及该时期出现的三大危机 核武器、大衰退、气候变化。
图册以 百年 为视野与分析单位,从纷繁多样的 乡建 历史中精选代表性珍贵图片近千张,配以专题论述及详细注释,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从清末张謇、定县翟城米氏父子,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定县实验、邹平实验、三峡乡村建设实验等,再到抗战大后方的乡村建设、延安的乡村建设,一直到新世纪的乡村建设实践情况,将清末、民国、新中国建立以来不同阶段的乡村建设实践与国家现代化、全球资本化等宏观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建立起内在的逻辑关系。图册通过连续历史的挖掘呈现,结合宏观、微观的百年历史及相关理论思考,呈现出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全貌。
迈克尔 曼的《社会权力的来源》是探讨权力在人类历史上的四种来源:意识形态的、经济的、军事的、政治的,旨在追溯这四种权力在整个历史上的相互联系。本书(第三卷)对社会权力的历史分析肇始于19世纪的全球诸帝国,阐释持续到1945年为止的全球变迁史,讨论资本主义、民族 国家和帝国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主要内容:西方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 大分流 ;欧洲和日本权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自我毁灭;大萧条;美国与苏联权力的崛起;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竞争;民主资本主义在改革后的成功。
本书以科学实证的视角全面系统地对医保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要素、现状与问题等内容进行深度解析,结合国内外医保基金监管创新及治理模式的总结,创新性地提出了 一轴 四梁 八柱 的医保治理改革框架;系统论证了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医保治理组织体系、
21世纪以来,媒体对影响公众生活的急性危机事件的报道以及对危机干预、响应团队、危机管理和稳定等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危机干预手册:评估、处置和研究(第四版)》旨在满足人们对有效处置急性危机事件的技能和方法的需求,被专门设计用于应对校园暴力、殴打、成人物质滥用与大规模恐怖袭击灾难等各种急性危机事件。这本干预手册采用统一的危机干预模式,实用、适时、易读,提供了针对个体急性危机状况的有效干预方法,是一线危机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心理健康科室护士和研究生学习最新干预流程和方法的宝贵资源。
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是现代公共治理追求的重要目标。《公共服务创新手册》聚焦于现代公共服务系统的优化与变革,剖析公共服务创新的内涵、特点、脉络等基础理论问题,梳理公共服务创新面临的时代挑战,并从管理与领导、知识与循证、技术与制度、合作与网络、组织与政策等多个维度阐述公共服务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总体上看,全书涵盖了现代公共服务创新和改革的各个重要方面,布局合理、逻辑清晰、重点突出,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反映了全球公共管理改革前沿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探索,可以说是近年来公共服务创新研究的集大成者。 本书适合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者阅读,也适合公共服务部门的实践者阅读,还适合广大对公共服务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迷茫与超越:学校社会工作案例研究》系“社会工作理论流派案例研究丛书”重要单品,由上海踏瑞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联合制作。 “社会工作理论流派案例研究丛书”系“十三五”上海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和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本丛书响应国家“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精神内涵和“十三五”期间关于社会工作的战略部署,根据党中央关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根据从多侧面、多角度精编精选了青少年、老年、残疾人、家庭、学校、医务、社区矫正、临终关怀、灾害以及精神健
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和中国的华北、江南一样,岭南农业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岭南也可能是中国农业的起源地。但不可否认的是岭南农业在宋元以前落后于北方农业的发展,直到明清时期才赶上了全国的发展水平。清代以来,岭南的部分地区作为通商口岸,较早地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在农业近代化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民国时期,岭南农业科技更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一部岭南的农业史就是一部由落后到先进,后来居上的历史。而这一历史又与岭南特殊的区位、环境、历史和人文有着密切的关系。 《岭南农业史》首次对岭南的农业历史做了系统的梳理和重建。书中将岭南的农业历史划分为从新石器时代到秦以前、汉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五个时间段,内容涉及
从20世纪80年代弗里德曼提出世界城市假说,到20世纪90年代萨森提出全球城市概念,再到新世纪初泰勒提出全球城市网络,全球城市理论逐步成型并发展起来,日益占据主流地位。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这将深刻影响全球城市网络的发展演进趋势。全球城市作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核心节点,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本书梳理全球城市网络的理论脉络,对全球城市展开功能解析,分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影响下的全球城市网络的发展演进趋势,同时根据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 五个中心 的战略目标,从城市区域功能、品牌建设、环境管理、软实力提升、数字赋能等多角度对上海未来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政策建议。
在中国城乡结构面临整体转型之际,南海的城乡融合探索实践及主要经验对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文明范式意义重大。改革开放45年来,南海的发展道路是不断的从低级向高级延展,是最典型的中国道路,即乡村包围城市。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南海独树一帜,与以城市为增长极的地方不同,南海在实现现代文明中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城乡融合之路。本书主体主要包括七部分内容。其中,导言介绍人类社会和中国从传统乡土文明到城乡融合的现代文明过渡的一般规律;第一章从国际理论、国内县域比较和南海发展现状三方面界定南海当前已进入城乡融合的发展新阶段;第二章介绍南海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回顾南海40多年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独特性;第三章介绍改革40年来南海土地制度的演进历程及其制度安排的独特性;第四章介绍南
◎内容简介欧洲十大新声音|韦塞尔奖|爱德华·斯坦福 旅行作家入围|挪威书商非虚构奖亚历山大的军队将吉尔吉斯斯坦的胡桃木带回欧洲,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雅格诺布谷,人们还在使用丝绸之路上的主要用语——古雅格诺比语,生活遵循着另一种时间节奏。然而这五个 一直被随意归为一个地区:先是作为亚洲到波斯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广阔地带,又被视为俄罗斯和英国大博弈的舞台。从里海之滨的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向东穿过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这些 曾经是苏联 远的边境线。 社会人类学家埃丽卡·法特兰踏上一段即使是 老练的环球旅行者也很少涉足的旅程,探索五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成员国,自1991年陆续独立后,它们的现状如何? 作者穿越土库曼斯坦这个多数世人被禁止进入的 ,前往哈萨克斯坦巨大而荒凉的核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建立和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已成为中国新时代发展的重要任务。关注基层治理体系中核心要素对体系稳定、持续增效的维系机理,已经成为新时代深化基层治理研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理论命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中国基层治理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专著以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为研究内容,围绕 为什么 要构建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 是什么 、 如何建 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等主要问题,对基层治理体系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创新性研究。全书共九个部分,由总论和八个基层治理体系的核心要素章节组成,形成了 1 8 的框架结构。总论部分,从全局和总体角度阐述了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的 为什么 、 是什么 和 怎么样 等问题。第一章至第八章从党建引领、政府履责、基层自治、基
《助人技巧:个人、家庭、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第八版)》展示了社会工作者在与不同对象(如个人、家庭、小组或社区组织)一起工作及向他们提供服务的各个阶段中存在的共同元素、核心过程和技能。本书阐述了范围广泛的助人情形,清晰地界定、说明和教授了社会工作的助人技巧,并将助人过程分解成可控的各个部分,建立了互动取向的助人模式,通过阅读本书,社会工作者可以学习将这一模型融入自己的工作实际中,与服务对象更好地建立关系,熟练运用各类助人技巧,更加系统、高效地开展服务。
《城市研究手册》提供了有关城市结构和城市变迁的全景式评价综述,同时汇集了让我们得以理解城市的结构、发展和变迁的研究理论精髓。 篇是全书的基础,它回答了城市是如何被定义的,城市是如何在地域、经济以及社会层面上被限定的,以及城市在文学作品中是如何被表现的等问题。这些问题显得很宽泛,但却是从对 本质 研究到对各方各面进行探索的依据,这些问题也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课题。此后的第二到第五篇是本书的重点部分,这些章节分别就城市的环境、人、经济和政策等方面逐一进行探讨。而第六篇则重点分析了当今全球城市的部分现行政策。这些部分主要围绕经济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本书的后一篇分则把视角转向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城市发展进程。 本书涵盖不同学科对于城市研究的理论上的和经验上的分析,对于城市研究、城镇规划、社会
包括6篇42章内容。主要内容为:家政服务新解、家政服务技术、家政服务员工作、家政服务管理、家政服务创新实践模式、中国家政服务业发展趋势。具体内容为:家政服务是什么、家政服务员、家政雇主、家政服务公司、家政服务技术概述、居家保洁收纳服务职业技能、衣物洗涤收纳服务职业技能、家庭餐制作服务职业技能、母婴护理(月嫂)服务职业技能、育婴服务职业技能、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职业技能、病患陪护服务职业技能、管家服务职业技能、涉外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家政服务员工作概述、家政服务员岗位职责、家政服务员服务规范、家政服务员岗位工作、家政服务员服务操作流程、家政服务员工作日程、家政服务员工作质量、家政服务管理概述、家政服务信息管理、家政服务工作环境、家政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家政服务市场营销管理、家政服务企业运
本书聚焦近十年来党的青年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从青年使命担当、青年全面发展、青年时代特征、青年核心价值、青年研究巡礼、青年学科建设、开创共青团工作新局面、共青团改革再出发、强固团的基层组织、共青团的历史传统、教学育人新篇、托举团青研究新秀等十二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系统阐释新时代青年发展和共青团重点工作。作者紧扣为党育人、培根铸魂使命任务,结合自身七十余年拓荒牛般孜孜矻矻的探索,深入研究新时代青年与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全书注重政治性、时代性、学术性、应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贯通历史与现实,前瞻未来,是广大团干部和青年工作者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参考。
超级文和友开业当天,超过4万人在烈日下排队几小时; 一个 孤独图书馆 的标签,让文艺青年驱车几小时跑到秦皇岛非黄金海岸拍照打卡,造就了独特的阿那亚现象; 曾经是城市中心的伤疤,深圳城中村与城市相伴生长,成为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另一个出口; 黄浦江沿岸,从上海光鲜外衣下的暗面,一跃成为城市稀缺景观,甚至是新的文化和艺术策源地。 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正在中国各大城市上演。我们要如何去理解,如何去评价?也不禁追问,理想的城市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全球蕞好的城市会不会 MADE IN CHINA ? 《人的城市》尝试从25个实际案例出发,邀请建筑、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多领域人士,共同思考人如何作为城市的目的与尺度,探讨人文城市的可能性与不同实践方案,并借此倡导重建人与人、人与城市的联结。而在疫情连绵的共同处境下
本书收入费孝通先生三部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和《乡土重建》。这三本书是费孝通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社会进行概括的代表作,凝练地体现了其对这一问题的集中思考,借以全面而系统地呈现其乡土社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