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 责权利 不匹配为何发生? 如何避免好政策 一地鸡毛 ? 基层工作如何考核? 如何激励基层干部? 公务员、事业编有何具体区别? 基层干部如何实现晋升与流动? 本书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县域治理中的人(基层领导干部)、财、物、权、事、政策、体制和机制进行了多方位的勾勒和把握。对我国县域治理中通过具体的机制创新来充分利用体制资源、发挥体制优势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县域责权构成以及基层干部晋升流动的逻辑进行了扎实深入的梳理,更对基层治理事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书中既有细致的经验描述和生动的故事叙述,又有理性的理论分析和机理阐释。
第33辑《单读》由九篇长访谈组成,针对历时性的问题,邀约许知远、郭玉洁、柏琳、杨潇、晓宇、叶三等作者,向不同领域的学者和行动者提问:鍾叔河、戴锦华、景凯旋、罗新、项飙、迈克尔 桑德尔、吕植、劳东燕、崔庆龙、张乔木(思想史万有引力)。 这些问题关乎今日我们置身其中的重重危机,比如互联网上的心理极化、普遍的情绪低落、历史叙事的滥用、精英教育的不公、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也关乎个人如何从小的单位开展重建。在这个 下沉年代 ,相信 提出问题,是一种维持基本尊严的方式 。 本辑单读首次增设漫画栏目,将纸面交给年轻的漫画作者们,表达新一代人的 半自由 生活体验。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东、中、西部县域的差异越来越显著。中、西部县域发展能否照搬东部县域发展的成功经验?东、中、西部县域最根本的差异是什么?造成东、中、西部县域差异的关键因素是市场因素、制度因素,还是社会因素?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逻辑是什么?本书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结合国家公布的宏观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位,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具体而言,本书从经济发展、土地制度、农业发展、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县域教育、农民收入、婚姻家庭和基层治理等方面,呈现东中西部县域的差异,并深入浅出地阐明为何存在这些差异。本书基于贺雪峰教授领衔的团队在中国广袤地域上进行20多年的田野调查的积淀写成,对我国中西部的乡村振兴实践颇具借鉴作用。
如何认识中国式小区?社区行政化真的一无是处?社区自治与群众工作是什么关系?社区服务如何更好对接居民需求?社区工作者队伍如何建设?业主合作为何难以达成?党建引领如何办好社区小事?社区治理现代化如何实现简约高效?为什么中国式社区要迈向治理共同体? 本书基于全国20多个城市100多个社区的田野调查,对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社区治理主要议题做出了有力回应,提出了认识和理解中国式社区的初具体系的若干概念,是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自觉实践。无论学术工作者还是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其他相关从业者等城市基层治理实践者,都能从书中获得富有冲击力的启发。
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 万相 001号作品。 短短两个世纪,世界就从农业社会彻底转变为商业社会,在这个极度便利、高速发展的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力量的崛起,也催生了全球社会与政治的多重变革。品牌、大型百货公司、公关和广告的繁荣,商品价值的过度包装,无不影响着人类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方式,使我们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 进化 成了 买卖机器 。 本书从18、19世纪商品经济发轫的欧洲入手,展现了消费主义、商业文化诞生和发展,并成为现代生活中心的过程,揭示了世界向消费社会的转变和商人权力的急剧上升,是如何将我们制造成 消费者 的。
本书按照议题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业主自治、城市治理、城乡交错、对话 新社群时代 。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区治理的最新基层实践的呈现,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治理下沉等,二是提出了若干具有原创性的思考,如社区性公德、人格化自治、新社群生活等。如党建引领部分关注了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最重要的创新实践,探讨了基层党建如何与陌生人社会相融合,党建如何转化为治理绩效等问题;社区治理部分关注到城市基层若干重要治理现象和地方实践,比如治理下沉、三事分流、文明城市创建等,提出了社区性公德、人格化自治等重要的创新性思考;城乡交错部分则聚焦都市与乡村结合和过渡地带这一特殊社会地理空间的若干问题,探讨了城乡交错地带的治理特点,并对当前各地正在推进的郊区新城问题阐述
本书的内容架构,在于完整介绍问卷调查法中的数据处理与其统计分析流程,统计分析技术以SPSS统计软件包的操作界面与应用为主,内容除基本统计原理的解析外,着重的是SPSS统计软件包在量化研究上的应用。内容包括问卷编码、创建文件与数据处理转换、预试问卷之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以及正式问卷常用的统计方法介绍,包括相关、复选题及卡方检定、平均数的差异检定、单因子多变量变异数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逻辑斯回归分析、区别分析等。 本书以实务应用及使用者界面为导向,对于以SPSS统计软件包来进行量化研究的使用者而言,相信有不少帮助,综括本书的内容,有五大特色:完整的操作步骤与使用程序介绍,研究者只要依书籍步骤,即能完成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操作画面与说明以SPSS14.0中文版窗口界面为主,符合多数研究者的需求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 日常 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称为 低端全球化 。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本书共分三编:上篇为基本概念,包括《论村庄社会关联》等;中篇为分析方法,包括《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等;下篇为实证研究,包括《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等。在这密密联结成网的21篇文章中,作者探讨了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问题,通过大量实地调查,试图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的真实图景以及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站在中国农村本位的立场来观察和理解农村,从乡村治理社会基础的角度来理解农村及农村政策和制度,从而为乡村治理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不期而至的雪、偶然瞥见的夕阳或听到一首老歌,带给我们的是感动、共鸣与惊喜。但这种感动通常是无法事先掌控的。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全面数字化的浪潮却使人们觉得可以掌控一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公司要考核员工的工作量、国家要确保经济总量的增长 无处不在的掌控或提升逻辑与渴望共鸣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困在其中的普通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强烈的异化或内卷。 如何破解迷局?罗萨认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在掌控与不受掌控的交互作用中展开的,的掌控或 躺平 无法为自己带来共鸣与激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保持掌控与放手之间的平衡、破除数字迷信、激发共鸣能力,才能拥抱一个幸福的人生。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其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讨。 扎根型城镇化 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涌现的一种城镇化类型。乡村社会在走向开放、异质、流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别样图景。农民往返穿梭于城乡之间,社会整合和系统融合共生。 古源村这样一个以宗族社会为底色,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区域 隙地 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 地域社会 到 扎根型城镇化 的变迁。村民以就业、教育、移民等形式融入国家与市场主导的系统整合中,与此同时,古源村作为一个 地域共同体 参与到以县域为范围的新经济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的重塑中。在城镇化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古源村依然保持着 脉脉温情 的主旋律,乡土社会的根脉依然在顽强地
没有哪位当代社会理论家比迈克 费瑟斯通对批判理论、消费文化和后现代领域的研究更出色。 这部当代经典著作将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消费文化带入了社会科学理论图景,次系统性和开创性地讨论了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后现代生活方式、全球化多样性等主题,不仅说明了后现代是什么,还展示了它是怎样运作的。作者对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和现状的阐述全面、清晰,任何想更多地了解所处世界的普通读者,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对自己日常生活的丰富精确的描述。
党建品牌建设是最近国企党建的热点,本书稿精选了许多这方面的经典案例,对国企党建品牌建设的现状和具体要求做了细致的分析,并对国企机关党建品牌、生产企业党建品牌、服务企业党建品牌、能源企业党建品牌、建设企业党建品牌建设做了具体分析和精心设计,有助于国企党建工作的深入进行,也为广大国企的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是国企党建品牌建设的实用手册。本书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建党史研究室在进行大量国企党建建设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编写,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简约主义在现代乡村治理中,是否还有制度空间? 过去成功的乡村治理实践,对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有何启发? 乡村社会的变迁,对基层治理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有为而治,有为但不乱作为。吕德文教授基于 广、泛、深 的田野调研,从节俭、高效两个关键词出发,对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以及当前新的治理举措,展开了深入研究,尝试探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一种可能性:通过激活简约主义传统来优化乡村治理体系。 作者扎根田野,基于实证经验,着重探讨了三大问题:乡村治理的制度空间,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以及乡村社会变迁视阈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归宿。书中解释了那些成功的乡村治理实践是如何创造性地转化原有的制度空间的,而一些现代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既有对乡村治理中老问题的新阐释,又有对乡村治理中新现象的理性
生活的意义消逝,网络游戏成瘾,容貌焦虑,房子成为人生的执念 现代人在意义与虚无、功用与价值、理想与现实之间反复摇摆,在 躺平 和 内卷 中无限循环。 这并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人类进入现代之后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 这本书是对现代人生存现状和情感纠结的观察。书中盘点了15 个当下热议的社会现象,从社会、生活、个体三个角度追溯问题及其根源,把问题置于制度、秩序、文化、传统、习俗的背景下,从社会和时间的长河中去理解其作用机制和原理,梳理现代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 作者孟庆延研学社会学多年,在他看来,社会学是克服盲目焦虑的一门学问,每个人都应放下虚幻的、妄自尊大的 自己 ,以一种真诚而朴素的心态去面对周遭与生活。 这本书不提供关于 怎么办 的标准答案,只提供理解自我、洞察世界的视角。通过剖析现代人的根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兴起和国家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农村出现了村民自治这一基层民主治理形式。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方式,依法自主管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本村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其发展与推广过程中,有其艰巨性与复杂性。在中国乡村推行三十年后,当下,村民自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村民自治研究正伴随实践进行范式转换,由价值 制度范式向形式 条件范式转换。 徐勇教授二十余年来坚持不懈有关村民自治的调查研究,深入梳理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产生、发展,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与困境。本书的上篇由徐勇教授的博
本书是吕德文(岛叔)近几年观察基层秩序及其变迁轨迹的结集。全书分为五篇,从观世态、众生相、看活法、察世事、探秩序等方面,对城管、警察、纪检、信访等基层秩序维护者以及对微腐败、黑社会、恶俗文化等基层失序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并对暴力、规则、反社会等基层社会秩序的构成要素进行细致解释,强调中国的基层社会甚为复杂,不存在一个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两极世界,基层秩序往往是诸多力量、多重逻辑构筑的意外结果,未来发展存在诸多可能性,因此理解复杂中国,需抱有敬畏之心。
城市化是人类发展到近现代工业化之后的必然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以年均1%的速率增长,2019年末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 在中国许多大城市,几乎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不止一次的开发。城市的建设者和研究者们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式。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对未来社区的理解和试验,是探讨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书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国内外多个国家的城市更新案例,梳理城乡规划学者、建筑设计师、社区经营者等群体的观点与洞察,寻找未来社区的中国模式。
本书指导读者解决以下问题: 如何选出合适的研究课题? 如何对文献进行综述? 如何把自己的研究设计和所用方法交代清楚? 如何采集和分析数据? 如何解释、展示和讨论研究结果? 如何论述研究的意义或启发? 如何打磨出自己的研究问题? 如何制作表格或图像? 如何报告统计发现?如何使用 APA 格式? 如何构思并用图绘制出一个有中介的理论模型? 如何报告多元统计分析的结果? 如何对扎根理论研究的文本材料编码?
本书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0历史坐标为线索,勾画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提出来的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选取一些典型案例,展现新时代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全书语言通俗生动,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有利于广大读者系统认识新时代,深化认识新时代。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中出现了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乡镇企业的涌现和农民的流动。从理论预期上二者应与城镇有关,但实际上并未主要发生在城镇,统计数据显示,70%~80%的乡镇企业办在村庄,农民大 多落脚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 这引起了社会学研究者的关注。本书作者在1992年至1998年间深入调查了一些典型的超级村庄,包括苏南地区的联村、北村、塘村,广东沿海的丰村,闽南地区的畔村,中西部的贾村、义村等,从单个案例扩展到类型比较,较全面反映了超级村庄的兴起历程及其背后蕴含的乡村社会结构与文化的自有逻辑、适应力和再造力。
入选新*读书年度好书、世纪出版年度好书! 《中华读书报》、《新京报书评周刊》、《新周刊》 澎湃、界面文化、凤凰网读书等媒体好评推荐! 小区是中国城市小的行政规划,人们在其中出生、成长、生活,获得情感和知识。 父母与子女的融洽关系、商贩与顾客的相互照应、清扫积雪的环卫工、几年不见的老熟人的寒暄、遛狗的退休老人 这些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出现,转瞬即逝,不会留下文字,也不会进入历史。 本书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作者以自己居住的小区为重点,试图记录那些不间断流动、不会进入历史档案的景观、人物和语言,将其纳入未来的史学视野中。在捕捉流动性的意义上,人人都是社会学家,人人也都是历史学家。
本书从分析传统行政模式出发,阐明了各国政府竭力建构新治理模式的原因,并从各国政府的革新主张和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实践中,梳理归纳出四种未来政府治理模式:市场式政府(强调政府管理市场化)、参与式政府(主张对政府管理有更多的参与)、弹性化政府(认为政府需要更多的灵活性)、解制型政府(提出减少政府内部规则)。这四种政府治理模式各有不同的理论基础,适用于不同的政府体制。对每一种政府治理模式,作者都从问题、结构、管理、政策制定和公共利益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离不开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高速城镇化而没产生 贫民窟 ,土地要素以有期限使用权的形式参与市场配置,土地增值通过国家征收来实现 地利共享 等等,无一不显示我国土地制度的优越性。目前《土地管理法》列入修订中,中央安排的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同步进行。本书作者团队深入考察了一些地区的改革实践,包括缩小征地范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农村宅基地退出在内的若干改革措施,认为激进的土地制度改革将会让我国土地制度丧失优势,《土地管理法》需要完善,不必大修大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