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分析相应对策,厉以宁先生将2018年中国道路丛书的主题定为 中国道路与人口老龄化 。厉以宁先生在主题文章中分析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对策之一,是依靠新人口红利,即创新。全书拟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作者们的切入角度包括:老年人的学习、健康产业的发展、老年人作为社会资本、老年人的财富管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与乡村振兴、英国乡村养老项目对中国
本书分析了1950年到2016年中国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政策的变化,对人口变迁模式和增长的影响,认为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前的30年,政策上是对物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逐步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国家集中的计划经济,而对人的再生产,决策权由家庭分散自由行使;二是改革开放到2016年的38年间,物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逐步向市场转变,而人的再生产则收归国家,实行集中的计划管理。在经济体制越来越向市场经济调节迈进时,人口再生产的计划管理,人口流动的未彻底放开,其后果是导致对人口增长和流动的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调节,从而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 人口坑 。中国经济呈现出未富先老,未强先衰,而人口城市化则呈现出农村人口中青年出村进城,老年出城 回村的特点。这样既强烈的约束了生育意愿,又对经济增长形成了
《晚清西北人口五十年(1861-1911):基于宣统地理调查表的城乡聚落人口研究》是一部城乡聚落视角下的区域断代人口史学术专著,研究的对象是辛亥以前西北地区的城市与乡村聚落人口。研究空间范围以嘉庆二十五年西北陕西、甘肃、新疆三省区为主。研究时间范围主要集中在咸丰末年至宣统末年的五十余年间。研究问题主要包括清末宣统人口调查、城乡聚落人口、城市人口等级模式、城市与城市化水平、长时段区域人口变动、聚落尺度的人口迁徙、聚落与人口空间分布等。
男性与女性,公共与私人,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两对相互对反又极具张力的关键词。本书的上半部,作者细致分疏了西方传统思想与女性思想之间的关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圣 托马斯、马基雅维利、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等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 恰恰是这些思想资源,构成了20世纪以来激进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女性主义流派的存在前提,而这也是本书下半部的着力所在。在呈现社会与政治思想中女性历史的同时,作者针对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政治冷漠与女性主义的*激进,进行了深切而痛彻的反思。这种 反思 ,对中国当下的女性问题来说也正是必须的。
《人口问题概论(精)》依据民国19[1930]开明书店于上海出版的(日)矢内原忠雄*、杨开渠译的图书版本为底本影印复制,编入 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的社会学系列。本书分人口与社会、人口问题之历史、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人口之增加,人口与失业问题、人口问题与社会制度等8章。
从平均主义盛行到悬殊的贫富差距,中国仅用了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面对贫穷,中国的传统文化游刃有余,然而面对财富,却捉襟见肘.在公平与正义的旗帜下,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追问:财富是如何集中在素质低下者和品质恶劣者的手中.又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当然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诸如腐败\\\\软政权化\\\\分利集团化\\\\地方恶势力以及黑色经济等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陷阱.
思念也缠绕于此。因为,这是我们的国度、我们的家园。然而,这个家园实在是太大了,她的历史也极为悠久,曾在其中生活的各种各样的人,上演的一幕幕戏剧,所发生的一个个事件,他们的思想与情感、欢乐与悲伤,我们并不都能听得到、感受得到,更不用说去真切地领会了。所幸的是,在我们周围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长久地徜徉于这个家园的某一个区域,爱她并研究她,熟知其中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甚至于她的一颦一笑,他们将带领我们去领略这个家园的风景,了解她的过去,倾听她的诉说。这样一群人就是这套丛书的作者。他们将围绕相关主题专题设纲,以平易而亲切的语言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具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读。在向读者讲授准确的知识的同时展示历史的令人着迷的风姿,并激发读者重新思考、了解或深入探究整
人口发展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人口转型期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初步成果,围绕具体原则和目标,建立了分析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理论框架,并对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了一系列具有政策含义的研究结论。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老龄化快速、不可逆转的发展,对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解决基本的养老问题是应对老龄问题的一个重中之重。本书汇集了有关老龄问题与养老工作各个方面的*国家法规政策、媒体资讯、老龄化及养老创新模式等,同时还对国际国内老龄化的现实问题及养老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老龄问题与养老工作资料选编(第三辑)》视角新颖、内容丰富,对于深化老龄问题的研究,推进老龄政策创制工作,加强对老龄工作的指导等具有积极作用。笔者希望通过本书能引起更多的读者关心养老问题,参与到老龄问题与养老工作的讨论和研究当中。
《法律人类学》是法国法律人类学家诺伯特·罗兰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学科经典和专著型教材,自1988年出版以来常销不衰,英文版于1994年由法学家 ·普兰奈尔翻译,在原作者授权的前提下做了大量修改,至今一直是欧美法律人类学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 法律人类学这一学科处在法学与人类学的交汇点上,作者在本书中将法学史、法理学的理论思考与人类学的方法论、民族志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呈现出了法律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及其所秉持的法律多元、文化相对主义等理念,极富启发性。作为一部专业领域的入门作品,本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同时在每章结尾对本章相关主题的众多学术成果进行介绍和评点,便于相关领域的读者沿脉络进行补充阅读。
东南亚华人移民是世界华人移民的组成部分,更是196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移民大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亚华人本是移民东南亚的中国人及其后裔,这个群体的再移民,是因应1960年代后期以来全球化的加速趋势。了解东南亚华人再移民(本文的“华人再移民”概念,仅为了同从中国移出并定居于海外的华人相区分)的数量、类别和国别分布、再移民原因及其影响,对于全面把握东南亚地区的人口迁徙、华侨华人的现状、世界华人人口的分布和变迁、东南亚移民输出国与移民接收国之间的关系等,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通过数据估算的方式,搜集东南亚华人移民输出国、移民接收国、国际移民机构和相关学者数据统计等四个方面的统计数据,再进行对比分析,推估当前东南亚地区华人再移民的总量,并对其类别和国别分布、再移民的原因和影响进行
张伟编著的《人口新论》首先从研究人的统一性着手(即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统一),进一步研究了人的生产价值、消费价值和“大于价值”理论,认为人的生产价值减去消费价值等于“大于价值”,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看,’“大于价值”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其次,本书提出了“二孩”永续平衡理论,即每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保证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实现人口内部的基本平衡乃至人口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基本平衡。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口发展具有一个庞大的控制系统,应当建立人口控制学,加强对人口控制领域的研究;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人口与环境相适应规律的作用下,必将走向世界一体化社会。后,《人口新论》对中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
《城市学编译系列·流动中国:迁移、国家和家庭》通过详细描述并分析调查数据和田野访谈资料,剖析影响迁移决策的主导力量,同时也探讨迁移构成和空间分布模式的改变、户籍制度及其演变、男女迁移人口的差异、性别关系和权力分层、循环流动、迁移人口在城市的经历、迁移人口对农村的影响、婚姻迁移,以及流动的中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新机会和新挑战。 通过梳理近二十年来中英文相关研究文献,《城市学编译系列·流动中国:迁移、国家和家庭》以地图、案例和表格的方式,阐述丰富生动的实证经验,可为人口学学者、亚洲研究者、中国观察者和专家以及从本科到博士的学生都提供一些信息和启示。
????《交往中的文化--第二个千年的世界人口流动史(上下)》由多年专门从事移民、流动人口和跨文化领域的教学和研究的美国亚利桑纳大学教授狄克?赫德撰写。书中作者以雄健的笔触、磅礴的气势,对人类历史第二个千年中世界范围的流动人口的历史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他运用了“流动人口系统”的研究方法,即把经济区、社会界、政治体、迁徙家庭这几个因素,通过中间诱因和到达目的地之后重新策划人生道路的障碍联系起来,对整个社会和群体的能动性两者进行分析,尽力反映了自愿流动人口的选择性和强制流动人口面临的限制。书中所涉及的流动人口的概念非常广泛,包括战争时期的逃亡、劳工和战俘押送、和平时期的迁徙、自愿的跨国移民、政治迫害的难民、殖民时期的奴隶贩运、去殖民化后的回国潮等等。《交往中的文化--第二个千年的世界人口流
秦谱德和谭克俭等主编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已成发展趋势。全国如此,一个地区亦如此。因此,即使人口老龄化不那么可怕,应对却是必须的。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山西省开展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此次战略研究是在山西省老龄办实施的“千分之一老年人口抽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展开的,研究内容充实,涵盖面广,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研究、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老龄工作研究等4大方面13个专题,基本上涵盖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必须认识和做好准备的方方面面,可以给领导和有关方面提供一份全方位认识人口老龄化及其应对策略的战略研究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北地区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关系中的问题、在新形势下产生的民族关系中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民族关系中的问题,依然影响着西北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依然关系到我国领土完整、国家统一。 城市化问题和民族关系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人口流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正同时处在这两大问题的核心地带。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国正在推行积极的城市化和人口流动政策。少数民族为摆脱封闭和贫困,向城市特别是向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流动的趋势逐年增强。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的一个热点和焦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尤其迅速,城镇化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尤其突出,对未来如何更好地推动城镇化发展的理论探讨也尤其丰富,甚至来说思想争鸣也尤其激烈。我们开展本项研究的基本目标,是从人口迁移流动的角度来观察我国城镇化,从人口迁移流动的角度分析阻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因素,从人口迁移流动的角度看国家区域发展和城镇化的整体联动,并从人口迁移流动的角度来看理解影响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和推动机制。应该说,对上述三个问题我们开展了较为细致的定量研究和理论思考。任远、谭静等专著的《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课题系列研究报告)》对当前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性建议作了概要论述,对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的历史作了简要回顾,对本世纪以来,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