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逆转人类学的代表著作。故事的主人公是法国传教士、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埃米尔 佩蒂托(1838 1916)。他属于西方早一批人类学家,在加拿大的北极圈附近生活了近二十年,发表过大量关于原住民语言和习俗的研究作品。然而,在研究原住民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他们的语言和萨满仪式的影响下,他患上受迫害躁狂症,并终导致精神分裂。 本书作者深入研究了佩蒂托留下的数千页信件和回忆录,重构出这位传教士和早期人类学家的悲惨故事。他将我们带入一个扣人心弦的旅程,了解在教会政策压制和19世纪社会科学兴起的背景下,一个迷恋原住民的思想的不合逻辑,并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展现了早期人类学知识的拓展伴随着疯狂。
东南亚华人移民是世界华人移民的组成部分,更是196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移民大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亚华人本是移民东南亚的中国人及其后裔,这个群体的再移民,是因应1960年代后期以来全球化的加速趋势。了解东南亚华人再移民(本文的“华人再移民”概念,仅为了同从中国移出并定居于海外的华人相区分)的数量、类别和国别分布、再移民原因及其影响,对于全面把握东南亚地区的人口迁徙、华侨华人的现状、世界华人人口的分布和变迁、东南亚移民输出国与移民接收国之间的关系等,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通过数据估算的方式,搜集东南亚华人移民输出国、移民接收国、国际移民机构和相关学者数据统计等四个方面的统计数据,再进行对比分析,推估当前东南亚地区华人再移民的总量,并对其类别和国别分布、再移民的原因和影响进行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分析相应对策,厉以宁先生将2018年中国道路丛书的主题定为 中国道路与人口老龄化 。厉以宁先生在主题文章中分析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对策之一,是依靠新人口红利,即创新。全书拟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作者们的切入角度包括:老年人的学习、健康产业的发展、老年人作为社会资本、老年人的财富管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与乡村振兴、英国乡村养老项目对中国
男性与女性,公共与私人,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两对相互对反又极具张力的关键词。本书的上半部,作者细致分疏了西方传统思想与女性思想之间的关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圣 托马斯、马基雅维利、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等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 恰恰是这些思想资源,构成了20世纪以来激进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女性主义流派的存在前提,而这也是本书下半部的着力所在。在呈现社会与政治思想中女性历史的同时,作者针对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政治冷漠与女性主义的*激进,进行了深切而痛彻的反思。这种 反思 ,对中国当下的女性问题来说也正是必须的。
思念也缠绕于此。因为,这是我们的国度、我们的家园。然而,这个家园实在是太大了,她的历史也极为悠久,曾在其中生活的各种各样的人,上演的一幕幕戏剧,所发生的一个个事件,他们的思想与情感、欢乐与悲伤,我们并不都能听得到、感受得到,更不用说去真切地领会了。所幸的是,在我们周围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长久地徜徉于这个家园的某一个区域,爱她并研究她,熟知其中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甚至于她的一颦一笑,他们将带领我们去领略这个家园的风景,了解她的过去,倾听她的诉说。这样一群人就是这套丛书的作者。他们将围绕相关主题专题设纲,以平易而亲切的语言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具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读。在向读者讲授准确的知识的同时展示历史的令人着迷的风姿,并激发读者重新思考、了解或深入探究整
本书是“北京社科名家文库”之一,全书共分五个部分,主要对人口和老龄问题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国情出发》《关于人口政策的两个认识误区》《关于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理论思考》《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再认识》《重新审视我国人口“未富先老”的命题》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人口原理》是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创作的人口学著作。书中提出了构建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阐述了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书中认为,人口增加,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生活资料增加,人口也必然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被贫困和罪恶所抑制,使人口和生活资料保持均衡。
本书是 格致方法 定量研究系列 丛书中的一部,主要主要介绍了应用人口学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构成,人口学信息的主要来源,调查手段以及人口数量及特征的估计方法。清楚简洁地回答了哪些人口数据是可用的,哪些机构收集了这些数据,从哪里获取这些数据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以获得新的数据这些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上海市为例,基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上海市范围内持续开展的30余项生育意愿调查数据以及1950年以来上海市人口、生育统计资料,阐述了我国典型大城市居民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的变迁趋势,并进行了不同社会经济特征的子人群的比较研究,探究了低生育率地区居民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关系,生育政策的陆续调整放宽对上海居民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影响,以及上海未来生育水平变动趋势。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决策者阅读和参考。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日本公共养老金制度》在阐述日本公共养老金制度历史演变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其制度的改革特点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特别是其对企业发展、劳动力市场、国民储蓄、社会消费和国家财政等方面的影响,深入分析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对财政收支、公共养老基金以及不同年代人们的养老负担和养老金受益水平的影响等,指出日本公共养老金的制度缺陷与发展方向,并结合中国基本养老金制度的发展现状,分析今后中国基本养老金制度可能的发展路径和政策选择。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企业人才梯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建设步骤和常用的工具、方法,通过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胜任力模型构建、人才职业发展管理、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人才梯队资源库建设、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和人才梯队建设管理等七个步骤讲述了人才梯队建设的各种方法和操作流程,并在各章节中穿插了大量的实例、图示和表单,配备了丰富翔实的案例,从而使本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希望本书能为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提供系统的思路、操作方法和人才困境的解决之道。
《晚清西北人口五十年(1861-1911):基于宣统地理调查表的城乡聚落人口研究》是一部城乡聚落视角下的区域断代人口史学术专著,研究的对象是辛亥以前西北地区的城市与乡村聚落人口。研究空间范围以嘉庆二十五年西北陕西、甘肃、新疆三省区为主。研究时间范围主要集中在咸丰末年至宣统末年的五十余年间。研究问题主要包括清末宣统人口调查、城乡聚落人口、城市人口等级模式、城市与城市化水平、长时段区域人口变动、聚落尺度的人口迁徙、聚落与人口空间分布等。
王跃生*的《制度与人口 以中国历史和现实 为基础的分析(上下)》集中探讨制度与人口数量、分 布、结构和秩序的关系,考察制度对人口行为的制约 、调整和引导作用,分析制度与人口行为的因果关系 ,认识制度对人口行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本书 主要涉及五种类型的制度:一是影响人口数量变动的 制度,包括婚姻制度、生育制度和人口压力应对制度 ;二是与人口承载单位相关的制度,有家系传承制度 、家庭形态制度;三是与人口空间分布有关的制度, 主要是人口迁移制度;四是与人口结构有关的制度, 包括性别制度、老年人口制度;五是与人口管理有关 的制度,主要为户籍制度和人口统计制度。在分析每 类制度时,努力对不同制度形式在历史时期和当代社 会的状态、演变加以梳理,同时对该制度的实施效果 进行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口经历了一次有史以来为广泛、为深刻的巨大变革——人口转变。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着相似的过程,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具体国情的特殊性,中国的人口转变道路显得与众不同。 《人口转变的中国道路》通过对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和中国人口政策发展过程的整理、组织与分析,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中国人口转变的阶段划分、影响因素、特点和结果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人口转变道路的主要内容、探索过程、基本经验和演变规律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后从丰富和发展世界人口转变理论的角度去认识中国人口转变道路的特殊模式与特殊规律,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转变理论。
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 郭志刚、王丰、蔡泳编写的这本《中国的低生育率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精)》是2013年选集,包括: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现状与相应的研究状况;对以往若干出生漏报及生育率估计的评论等内容。
从平均主义盛行到悬殊的贫富差距,中国仅用了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面对贫穷,中国的传统文化游刃有余,然而面对财富,却捉襟见肘.在公平与正义的旗帜下,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追问:财富是如何集中在素质低下者和品质恶劣者的手中.又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当然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诸如腐败\\\\软政权化\\\\分利集团化\\\\地方恶势力以及黑色经济等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陷阱.
张伟编著的《人口新论》首先从研究人的统一性着手(即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统一),进一步研究了人的生产价值、消费价值和“大于价值”理论,认为人的生产价值减去消费价值等于“大于价值”,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看,’“大于价值”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其次,本书提出了“二孩”永续平衡理论,即每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保证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实现人口内部的基本平衡乃至人口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基本平衡。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口发展具有一个庞大的控制系统,应当建立人口控制学,加强对人口控制领域的研究;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人口与环境相适应规律的作用下,必将走向世界一体化社会。后,《人口新论》对中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
《数据管理与模型分析——STATA软件应用》由杨菊华著,整合数据挖掘、管理、模型分析及Stata统计软件应用于一体,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数据的基本结构、缺失值与*值的处理、因子分析、连续数据与OLS模型、分类数据与logistic模型、纵向数据与固定效果模型、多层数据与*效果模型、计数数据与相关模型。《数据管理与模型分析——STATA软件应用》内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结合大量实际问题讲解数据处理技术、常规和前沿模型的特点及软件操作示例,架起基础统计理论和软件应用之间的桥梁,架起研究思路与数据管理和挖掘之间的桥梁,架起研究理论和数据分析方法之间的桥梁,为社会科学领域定量研究的专业教学和普及培训提供了一本通用教材。
《性别战争》是牛津大学博士、进化生物学家奥利维娅?贾德森参加一次派对后突发灵感所写就的一本图书,书中,动物们向博士倾诉性爱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博士的回答则融合了生物进化方面的知识,为动物们解疑答惑,把关于性的进化生物学写得生动灵活。 《性别战争》一书里充斥着大量关于生物王国的丑闻与密辛,作者化身为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窥阴者,将生物们的床底之欢层层剥开,用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肆无忌惮的描述。这本书里展现出来的,是足足数百种生物*隐秘的生活,以及它们在繁衍之路上艰苦卓绝的进化战争。 《性别战争》作者认为,所有的雄性和雌性生物,包括我们人类,都始终围绕着性行为在进行博弈,雄性是为了自己的基因得以传继,雌性更关注的则是抚育后代,同时保证自己的安全。这种差异,*终导致双方围绕着性行为产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的我国人口发展的核心目标,人口均衡发展有怎样的内涵?人口均衡的特征包含哪些方面?针对首都北京市情,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可选择的路径是什么?《BR》 本书通过研究人口均衡发展的理论内涵、评价方法、国际经验,分析北京市人口均衡发展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北京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1992年以来,对中国总和生育率水平的争论逐渐从人口学界蔓延至全社会乃至全球,争论本身似乎也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争论的实质在于:对于一个仍处发展中,而且生育转变主要是由计划生育政策强力诱致的国家,人们对中国总和生育率短期内从远高于更替水平迅速下降到远低于更替水平这样一个事实难以理解和接受,进而产生深切的怀疑。 《中国步入低生育率(1980-2000)》借鉴国际人口学界近年来针对发达国家低生育率甚至超低生育率现象进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创造性地利用1997年和2001年两次全国性调查得到的妇女生育史数据,从生育推迟角度分析了中国1990年代中期以来低生育率的出现。以这样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所得到的结论有助于认识和理解中国低生育率的发生机制。 《中国步入低生育率(1980-2000)》由巫锡炜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