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分析相应对策,厉以宁先生将2018年中国道路丛书的主题定为 中国道路与人口老龄化 。厉以宁先生在主题文章中分析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对策之一,是依靠新人口红利,即创新。全书拟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作者们的切入角度包括:老年人的学习、健康产业的发展、老年人作为社会资本、老年人的财富管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与乡村振兴、英国乡村养老项目对中国
本书分析了1950年到2016年中国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政策的变化,对人口变迁模式和增长的影响,认为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前的30年,政策上是对物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逐步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国家集中的计划经济,而对人的再生产,决策权由家庭分散自由行使;二是改革开放到2016年的38年间,物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逐步向市场转变,而人的再生产则收归国家,实行集中的计划管理。在经济体制越来越向市场经济调节迈进时,人口再生产的计划管理,人口流动的未彻底放开,其后果是导致对人口增长和流动的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调节,从而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 人口坑 。中国经济呈现出未富先老,未强先衰,而人口城市化则呈现出农村人口中青年出村进城,老年出城 回村的特点。这样既强烈的约束了生育意愿,又对经济增长形成了
《晚清西北人口五十年(1861-1911):基于宣统地理调查表的城乡聚落人口研究》是一部城乡聚落视角下的区域断代人口史学术专著,研究的对象是辛亥以前西北地区的城市与乡村聚落人口。研究空间范围以嘉庆二十五年西北陕西、甘肃、新疆三省区为主。研究时间范围主要集中在咸丰末年至宣统末年的五十余年间。研究问题主要包括清末宣统人口调查、城乡聚落人口、城市人口等级模式、城市与城市化水平、长时段区域人口变动、聚落尺度的人口迁徙、聚落与人口空间分布等。
男性与女性,公共与私人,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两对相互对反又极具张力的关键词。本书的上半部,作者细致分疏了西方传统思想与女性思想之间的关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圣 托马斯、马基雅维利、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等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 恰恰是这些思想资源,构成了20世纪以来激进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女性主义流派的存在前提,而这也是本书下半部的着力所在。在呈现社会与政治思想中女性历史的同时,作者针对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政治冷漠与女性主义的*激进,进行了深切而痛彻的反思。这种 反思 ,对中国当下的女性问题来说也正是必须的。
《人口问题概论(精)》依据民国19[1930]开明书店于上海出版的(日)矢内原忠雄*、杨开渠译的图书版本为底本影印复制,编入 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的社会学系列。本书分人口与社会、人口问题之历史、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人口之增加,人口与失业问题、人口问题与社会制度等8章。
从平均主义盛行到悬殊的贫富差距,中国仅用了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面对贫穷,中国的传统文化游刃有余,然而面对财富,却捉襟见肘.在公平与正义的旗帜下,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追问:财富是如何集中在素质低下者和品质恶劣者的手中.又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当然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诸如腐败\\\\软政权化\\\\分利集团化\\\\地方恶势力以及黑色经济等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陷阱.
本书是“北京社科名家文库”之一,全书共分五个部分,主要对人口和老龄问题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国情出发》《关于人口政策的两个认识误区》《关于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理论思考》《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再认识》《重新审视我国人口“未富先老”的命题》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系统地介绍和阐述了老年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代表性的理论。全书从老年学的产生到现代的老年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对个体和群体老龄化、老年学的学科性质、老年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国外老龄问题和老年学衰老生物学、老年人口学、老年心理学、老龄经济、老年社会保障、老年人与法律、老龄政策以及老年社会工作与服务等,都做了介绍和阐述。本书特别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的实际,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相关的诸领域展开了介绍和分析,力图对我国老年学专业的发展能够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为专业学科的教学和各种相关的培训提供一本通用的教材或参考用书。
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集约型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研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内在机制和未来中国中长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管丛书: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内在机制为研究对象,采用规范分析与理论模型分析相结合等主要研究方法,建立了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基础理论——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内在影响机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消费储蓄的影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等分析体系,并对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做了深入分析。
《数据管理与模型分析——STATA软件应用》由杨菊华著,整合数据挖掘、管理、模型分析及Stata统计软件应用于一体,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数据的基本结构、缺失值与*值的处理、因子分析、连续数据与OLS模型、分类数据与logistic模型、纵向数据与固定效果模型、多层数据与*效果模型、计数数据与相关模型。《数据管理与模型分析——STATA软件应用》内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结合大量实际问题讲解数据处理技术、常规和前沿模型的特点及软件操作示例,架起基础统计理论和软件应用之间的桥梁,架起研究思路与数据管理和挖掘之间的桥梁,架起研究理论和数据分析方法之间的桥梁,为社会科学领域定量研究的专业教学和普及培训提供了一本通用教材。
《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程:护理员》紧贴《职业标准》,内容上力求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依据职业标准要求的内容和结构层次,结合职业岗位的工作实际,坚持以操作技能为重点、相关知识为操作技能服务的特点,将操作方法按照流程顺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表述,明确了操作技能的目标、步骤、方法和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使得操作技能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全面地体现和细化了职业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工作要求,将职业标准中抽象、笼统的要求具体化,对于职业活动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并且突出了职业培训的特色。本书分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求两大部分,其中技能要求又分为初级技能和中级技能。它适用于初级、中级护理员的培训,是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的指定辅导用书。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老龄化快速、不可逆转的发展,对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解决基本的养老问题是应对老龄问题的一个重中之重。本书汇集了有关老龄问题与养老工作各个方面的*国家法规政策、媒体资讯、老龄化及养老创新模式等,同时还对国际国内老龄化的现实问题及养老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老龄问题与养老工作资料选编(第三辑)》视角新颖、内容丰富,对于深化老龄问题的研究,推进老龄政策创制工作,加强对老龄工作的指导等具有积极作用。笔者希望通过本书能引起更多的读者关心养老问题,参与到老龄问题与养老工作的讨论和研究当中。
《城市学编译系列·流动中国:迁移、国家和家庭》通过详细描述并分析调查数据和田野访谈资料,剖析影响迁移决策的主导力量,同时也探讨迁移构成和空间分布模式的改变、户籍制度及其演变、男女迁移人口的差异、性别关系和权力分层、循环流动、迁移人口在城市的经历、迁移人口对农村的影响、婚姻迁移,以及流动的中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新机会和新挑战。 通过梳理近二十年来中英文相关研究文献,《城市学编译系列·流动中国:迁移、国家和家庭》以地图、案例和表格的方式,阐述丰富生动的实证经验,可为人口学学者、亚洲研究者、中国观察者和专家以及从本科到博士的学生都提供一些信息和启示。
本书是本全面反映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状况的蓝皮书,填补了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总结和评估缺乏品牌图书平台的空白。全书从学者的独特视角全面阐述了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未来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八个战略着眼点;深度分析了老龄金融业、老龄用品业、老龄服务业和老龄房地产业四大老龄产业板块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及对策等;并对中国老龄产业的发展潜力进行了预测。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尤其迅速,城镇化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尤其突出,对未来如何更好地推动城镇化发展的理论探讨也尤其丰富,甚至来说思想争鸣也尤其激烈。我们开展本项研究的基本目标,是从人口迁移流动的角度来观察我国城镇化,从人口迁移流动的角度分析阻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因素,从人口迁移流动的角度看国家区域发展和城镇化的整体联动,并从人口迁移流动的角度来看理解影响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和推动机制。应该说,对上述三个问题我们开展了较为细致的定量研究和理论思考。任远、谭静等专著的《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课题系列研究报告)》对当前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性建议作了概要论述,对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的历史作了简要回顾,对本世纪以来,我国
本书是《北冥有鱼: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的第二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发起并主编,共收集了国内外50位人类学家以中文写作的59篇田野故事。全书分为 五感 六欲 七情 八荒 四个篇章,集中记录了人类学者或惊或乐或喜或悲的田野经历和感受,不仅拉近了各种 他者 的距离,还揭开了人类学这一学科看似遥远而神秘的面纱,给读者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这些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阐发人生哲理。
本书针对以往人口预测中仅考虑数量化影响因素的不足,以北京市为例,进一步全面考虑对人口增长有重要影响的定性类知识性影响因素,研究建立包含数据库、文本库、推理规则库和经验知识库的复合知识库。综合调动复合知识库中的所有知识,用知识性因素动态调整数量化因素在预测中产生的误差,挖掘出与预测目标高度相似的新的历史数据作为输入数据,从而形成一种基于复合知识挖掘的新的建模预处理技术;研究神经网络优化技术和决策树嵌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能同时处理定量和定性影响因素的基于复合知识挖掘的智能优化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预测技术中,*的难题就是如何对定性类知识性因素进行处理。而这类因素在促进北京市人口膨胀中起到重要作用。将这类因素挖掘出来带入预测模型,提高预测精度,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人口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人口数量、分布、增长、户的规模、性别-年龄结构、婚姻等方面,以及对关内入满移民的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将上述要素结合起来分析,此外还有对汉、满、蒙、回、朝、日等伪满时期各民族人口之间的比较研究。本书以伪满“康德七年临时国势调查”资料、日本“关东州国势调查”资料等前人尚未充分利用的原始资料作为核心资料,并结合成时间序列的*登记数据,运用统计学、历史地理学、GIS技术等多学科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深入探讨。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的我国人口发展的核心目标,人口均衡发展有怎样的内涵?人口均衡的特征包含哪些方面?针对首都北京市情,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可选择的路径是什么? 本书通过研究人口均衡发展的理论内涵、评价方法、国际经验,分析北京市人口均衡发展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北京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思路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