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0亿人。这是人类历史上头一遭,50岁以上人口的数量超过了17岁以下人口。同时,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也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的国家。 当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必须供养众多的老年人时,将会是怎样的景象?国家需要数百万名年轻工人,但在国内求之不得时,该如何处理?本书作者走访美国、日本、西班牙与中国的若干城市,采访了上百名企业员工、雇主、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医疗专业人员、普通家庭成员,通过一个个生动而翔实的故事,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社会的面貌与未来,涉及的话题包括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医疗、住房、隔代养育、啃老等。作者揭示出全球老龄化令人震惊而彼此连锁的影响,也解释了国家前景、文化与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因老龄化而发生的变化,勾勒出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社会依靠老年人的技能、经验和智慧,不但能改善他们自己的生活条件,而且还能改善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国家,已进入人口减少和超老龄社会。日本人口老龄化不仅意味着老年赡养负担的加重,而且带来劳动力不足问题。对于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的日本来说,如何将老年人转化为老年人力资源,显然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面对日益严重的少子化、高龄化问题,日本政府和企业界不断创新,从立法、政策、管理等角度展开了诸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实践,发挥了积*的作用。日本的经验可以为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及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方面将提供借鉴与参考。 丁英顺*的《日本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国家智库报告》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旨在对新中国50年来人口、生育政策的回顾、考证、分析研究,阐述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的主导原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人口政策的历史回顾与评价,生育率影响因素分析,政策生育率的选择与未来人口预测,对策与建议。指出生育政策调整的基本原则必须界定清晰,使它在人口控制中起到调节器的作用,还要立足于客观实际,以 软着陆 的方式进行政策调整,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冲击,避免人口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畸形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中国拥有全世界的老年健康长期跟踪调查大样本数据,在应用老年人口相关调查数据开展人口统计分析方面也已有长足进展。本书内容聚焦于老年人口研究中定量研究的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方法,集中展示了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案例。书中的数据综述介绍了在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可公开获得的数据及其质量评估;研究论文均为在老龄研究中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典型案例,以具体研究问题为切入点,不仅展示研究成果,也用相对较大篇幅介绍所用分析方法以及选择该方法的理由。郑真真主编的《老年人口研究 (数据与分析方法)》可为从事社会科学定量研究的学生和学者提供参考。
1996年完成的电视片《科教兴国》的后一集《写给未来的一封信》,是由全国少工委、中央电视台组织,从全国少年儿童60多万篇征文中评选出10篇优秀作品,在科学会堂举行颁奖仪式并现场拍摄的,同时请来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10位专家点评并发表简短演讲。记得我开头讲的两句话是:“迄今为止,中国仍是世界人口大国。然而根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中国可能将这把‘交椅’让出去,让给印度,我们将心安理得地退居次席。”为什么讲“心安理得”地让出去呢?因为这是中国人口过剩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的一个标志,实现“三步走”人口发展战略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的希望。如何将希望变成现实?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人口与发展视角观察,就是要推进人口转变。这种转变包括人口学传统意义上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一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一低出
人口迁移是人口变迁的主要方式,也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中国的人口迁移是与中国历史同时开始的,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规模庞大,分布广泛,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举凡中国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奠定、中国的经济开发与经济重心的转移等,无不深深地打上了移民的印记。 本书从人口迁移与文化扩散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其文化诸要素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本书将带您领略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国各族人民是如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本书从人口迁移与文化扩散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其文化诸要素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从学科分类来说,它属于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历史人口地理学和历史文化地理学范畴。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主要对历史时期中国人
作为人类性别文化转型的重要潮流之一 ,女性主义在世界各国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并在其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理论建构面向。女性主义力图通过教育来实现女性的自我解放进而直接参与人类文化转型,通过思想和文化而不是战争与暴力来达到改变人类现状并使之变得更美好的目的.因而,女性主义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不仅为我们理解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理解性别歧视如何与其他危害人类的种种偏见如种族歧视、阶级偏见、民族优越感,能力偏见、年龄偏见和对自然的蔑视相关联等提供无限开阔的思路与启示,也为我们所生活的多元文化时代提供了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丰富的思考。我们不公彼此关联,也和非人类的世界——动物甚至植物相关联,女性主义完整性的理想,启迪我们对人类自身和自然
本书运用性别视角考察中国古代历史,用性别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先秦至汉晋的一些神秘主义文化现象,包括鲁迅所说的“巫风”和“鬼道”。秦汉时期的性别关系,特别是女性作为社会脚色在当时的特征和影响,受到更多的关注。作者利用张家山汉简和走马楼吴简等新发表的出土资料,对社会历史进行了多方位的性别考察。对于文学史料变换角度,从性别关系的分析入手进行研究,也是有意义的尝试。
《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人口原理(*译本)》是从两个公理出发的:①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②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自有人类以来几乎保持不变。这两个公理导致人类历史出现这样的情况: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而人口以指数级数增长,从而使二者不平衡。因为人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这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障碍来阻止人口增长,这就是书中所谓的“积极抑制”--贫困和罪恶;此外,马尔萨斯还提出了所谓的“预防抑制”,其中主要的是“道德抑制”。以上就是马尔萨斯认为支配人类命运的人口自然规律的基本内容。
本书由各领域卓有名望的专家撰写,内容厚积而薄发,行文严谨而鲜活。面向的读者群体也极为广泛,既可以是国内读者,也可以是海外华人;既可以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通俗读物,也可以作为中华青少年追溯与了解祖国文化之源的可靠读本。本书每册约10万字,插图约80幅,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具有表述准确、尊重历史、极具可读性等特点。
本书辑录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在各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它既是为了纪念上海社会科学院五十周年华诞,也是为了集中展示上海社会科学院过去五十年的科研成就。这套丛书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在过去半个世纪所走过的曲折而又辉煌的学术之路,凝结着上海社会科学院全体科研人员在时代风雨洗礼下的智慧和良知。 全书共分“人口理论”“人口发展”“流动人口”等7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之争》《上海女性流动人口的就业特征》《上海职业培训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上海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政策》等。
伴随着1990年代初低生育水平的实现与人口问题性质的根本性变化,中国人口处在又一个十字路口。人们在对中国人口形势的认识与未来人口发展战略选择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正鉴于此,《中国人口与发展--问题与反思》作者分别从出生性别比、婚姻市场、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人口资源与环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七个方面对中国人口与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与反思,以期加深对低生育率下人口发展态势与人口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使我们在迷乱中保持清醒,在浮躁中保持冷静。《中国人口与发展--问题与反思》的作者是陈友华。
本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较多地从发达国家和历史发展角度辩证地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消费和社会保障的影响机制、影响途径。既考虑国外老龄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又考虑我国历史发展情况,及各地区的变化情况;既考虑截面资料、还考虑时间序列资料;既考虑目前老龄化的影响,还考虑未来发展趋势。本课题用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和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政策面研究和操作层次研究相结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延迟退休年龄等问题进行适当地讨论和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包括: (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研究从探讨公共服务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群体性不均等的视角出发,全面、系统地分析流动人口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对流动人El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2)研究内容的创新。本研究建立了流动人口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体系,从政策、现状和效果三个方面对我国流动人口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本研究构造了流动人口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利用行为模型,考察人口流动与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利用之间的关系,并探索了流动人口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梳理了流动人口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政策的演变过程,分析了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总结了流动人口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宁
本书作者爬梳史料,在大量利用以往人们所忽视的正史、子书、汉碑及*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东汉人口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论述。内容除涉及学者关注较多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等领域外,还以现代人口学理论为指导,将研究视野扩大到以前学者较少关注的领域.如东汉时期不同阶层的户籍问题、人口政策、人口思想、人口寿命、人口姓氏分布、民族人口、生态环境与人口等。 作者又考镜源流,辨章学术,认为记载东汉时期*总数的《续汉书·郡国志》及刘昭注文基本可信,二者之间并无根本矛盾;刘秀“度田”政策并未失败,而是在光武帝和明帝时期一直被贯彻执行;东汉时期各地不同的气候、水利等自然条件,对人口的生态环境也有较大影响等等;都是具有创见的一家之言。
1788年初版的《人口原理》甫一问世,其尖锐激烈的观点立即在社会中引起轩然大波。马尔萨斯认为,在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与呈算术级数增长的生活资料之间,必然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矛盾。人类如果不能理性地对人口施以限制,就必将陷入幸福与灾难之间的循环往复。 在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及70年代的人口爆炸之后,以限制人口增长的建立社会和谐之根本的理论,一度被世界各国视为不可动摇的公理。而随着中、印两个超级人口大国在21世纪的飞速崛起,巨大的人口和同样巨大的市场成就了经济起飞的新模式,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无疑遭受了当头一击。人口增长将成为财富增长不可逾越的障碍的著名诊断,是否仍将如同马氏的预言,如果成为两个新兴大国发展中遭遇的瓶颈?人们将拭目以待。 《人口原理》在1826年以前已先后发行六版,这本菁
从我国发展的内在需求看,庞大的人口、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仍然制约着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使我国面临新的挑战;从我国发展的科技支撑看,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体系不健全影响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我国危机治理的能力建设看,复合性灾害的研究不足与综合性危机防范能力与体制建设相对薄弱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维护与保持。
人口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人口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尽管它仅仅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然而,其发轫和端倪却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对人口经济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古已有之,人口经济思想源远流长。 本书分上、下两篇,主要向你阐述了人口变动对投资与消费的影响,人口自然结构的经济分析,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经济条件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经济条件对人口机械变动的影响等十二章内容。
本书是国内本由经济学家与人口学家及政府官员共同探讨在经济腾飞后进一步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式下,中国未来人口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关系的集体著作,将在政府官员与社会公众中产生重要影响。本书在充分肯定我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国策所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前提下,集中探讨未来几十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人口老化,人力资源的趋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今后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战略及人口生育政策的前瞻性研究和建议。可供学生、相关研究者、政府官员参阅。
本书从多种角度剖析了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中国人口所产生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策。 正如其他社会问题一样,如何看待、认识人口问题,历来有很大的分歧。即使对同一件事,各家的见解也会有所不同。本书的每一章都是一个专题,参加编写的,虽然都是在这方面研究很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在编写本书时充分尊重作者个人的意见,并没有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有统一的结论。
老龄社会是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在这个新型社会,人类不再通过多生育来确保足够的人口规模,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儿童越来越少,老人越来越多,人类构成的这种变迁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社会的基本构造,一场新的变革已经不可避免。这场变革是人类既定文明发展模式的产物,但却有力地改变了既定的发展路向,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制度、法律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传统习惯以至婚姻、家庭、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哲学等一切可能的方方面面,正在改变着人类自身及其所构成的社会。这场变革意味着,人类正面临着新的重大历史转折。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类将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人类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