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人口统计学知识的全面和系统介绍,内容涵盖:有关人口统计数据搜集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对数据误差的甄别和数据质量的评估与调整技术;反映人口状态、事件和过程的人口统计指标、方法和模型,包括其界定、计算或构建、相互之间的逻辑和数量关系等;反映人口再生产过程及其模式的各种数量指标和反映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方法等。全书共分16章,每章可讲授3~4课时,适用于大专院校本科及研究生相关课程,也可供人口学、社会学、统计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师生和研究者参考使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其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重点在于控制人口规模,促进区域人口协同发展。本书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和北京人口发展新特点、新规律,基于北京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年度成果,集中讨论三个重要议题:区域协同发展与大城市人口疏解、流动人口研究、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围绕 十三五 人口流动迁移趋势、人口流动与新型城镇化、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需求及相关政策等,组织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形成了系列成果。在此基础上,流动人口司编纂了《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106》.报告分设人口流动迁移与城镇化、流出地人口变动状况及相关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和家庭发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五个专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政策。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Python在开发人口统计分析工具、挖掘人口数据、深入研究人口问题有着独特的优势。 目标 :为从事人口统计及相关原创性研究,开发自主独立知识产权计算机分析工具的研究者提供帮助。 内容: 在介绍Python人口统计分析所需语法的基础上,对人口统计分析算法、计算机程序开发和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展示,试图帮助读者在人口统计方法、分析技能和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进一步提高。 特色: 为了兼顾实际研究问题和基础训练两个方面,本书在讨论人口研究问题、统计分析方法和Python程序设计的同时,提供完整Python源程序和研究案例所需数据,便于读者直接使用,减少研究上的弯路。 拓展: 在面向人口统计研究者的同时,本书力图面向更广泛的公共政策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全书设计的内容也可作为相关研
1992年以来,对中国总和生育率水平的争论逐渐从人口学界蔓延至全社会乃至全球,争论本身似乎也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争论的实质在于:对于一个仍处发展中,而且生育转变主要是由计划生育政策强力诱致的国家,人们对中国总和生育率短期内从远高于更替水平迅速下降到远低于更替水平这样一个事实难以理解和接受,进而产生深切的怀疑。 《中国步入低生育率(1980-2000)》借鉴国际人口学界近年来针对发达国家低生育率甚至超低生育率现象进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创造性地利用1997年和2001年两次全国性调查得到的妇女生育史数据,从生育推迟角度分析了中国1990年代中期以来低生育率的出现。以这样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所得到的结论有助于认识和理解中国低生育率的发生机制。 《中国步入低生育率(1980-2000)》由巫锡炜编著。
《当代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精选丛书: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导言,民族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少数民族人口综合研究,少数民族人口教育与健康,少数民族人口婚姻、家庭、生育与计划生育,少数民族人口迁移与流动,附录:中国民族人口研究专著,出版后记。
《成人发展与老龄化》一书中,威廉·霍耶和保罗·路丁结合了彼此在成人发展和老龄化这一崭新领域的专业教学与研究成果,详细清晰地阐述了复杂的、令人敬畏的、不断演变的老龄化发展过程。《成人发展与老龄化》以过程为导向,跨学科综合了各个领域的相关论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人发展与老龄化》同样提供了大量生物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数据材料,它们从不同的办面反映了成人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的各种变化。《成人发展与老龄化》也分析了当今世界社会发展老龄化的趋势,提供了大量研究和理论。 成人发展与老龄化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对于正在从事这方面教学和研究的人求说,这个领域的知识的增长是令人兴奋的。 在整个成年发展期,人们总是有所得有所失,所以《成人发展与老龄化》的重点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去应
2013年以来,国家陆续实施了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但是政策调整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中国当前的低生育水平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育龄妇女的二胎生育行为不仅影响着国家总体生育水平,而且影响着中国的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因此,对中国低生育背景下育龄妇女的二胎生育行为进行研究,探索影响育龄妇女二胎生育行为的因素,提出保持中国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对策,对于促进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书利用2013年在中国陕西省的调查数据、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事件史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低生育水平背景下,个人生育意愿、家庭代际效应和社会人口流动因素对育龄妇女二胎生育行为的影响,提出保持中国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对策,对于促进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今年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由蔡昉主编,本书的主题是:“十二五”时期挑战:人口、就业和收入分配”,书中认为十二五时期人口就业和收入分配是中国经济学家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和政策挑战,主要论述了以下两点:如何从经济增长方式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出发,准确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做出判断,识别这个新阶段的到来及其中国特色;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揭示新时期人口就业问题所具有的理论含义和政策含义,并给出中国经济学家的回答。
本书首先概括地总结了医学领域中统计学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10章的篇幅列举了医学统计中时常出现的各种误用和滥用的典型案例,对案例中出现的差错逐一进行辨析与释疑,从反面引起广大读者的警觉,目的是用“反面刺激”有效提高广大读者识别统计学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错误的能力,以期达到“吃一堑,长一智”之学习功效;接着又以5章的篇幅从正面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统计学的核心内容,涉及科研设计、统计表达与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合理选择和SAS实现等关键技术,将统计学本身和使用方法的精华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以清代东北人口为切入点,广泛发掘、运用东北区域特有的、翔实的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清代东北人口与环境、管理、数量、移流、结构、族群、素质、婚姻、家庭、家族及人口与城镇化等问题,展示了清代东北区域人口社会的全貌。本书运用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家庭学、统计学等理论方法,深入探讨了清代东北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东北人口管理的特点,人口数量变迁周期与因素,各个时期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特点,人口年龄、性别、职业与宗教结构,族群人口的分布、构成及关系,人口发展对城镇规模变迁的影响,人口文化、身体素质对人口质量、规模的影响,以及东北人口婚姻、家庭、家族状况与特点,对清代东北自身特有的规律与内涵,阐释了独到见解。本书的出版对丰富中国人口社会史、东北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随着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于2010年达到峰值,过去两年都是*减少的趋势,人口抚养比也开始提高,标志着人口红利在中国的消失。在长达30余年的时间里,改革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制度条件,使中国得以享受人口红利,取得了高速经济增长,已属难能可贵。按照人口转变规律,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必然发生,人口红利终将消失。而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经济增长速度也不可避免地从超常规转为常态。
本书是《环境调控丛书》之二。人口是环境调控的首要因素,对我国人口发展的远期规模进行合理定位、对人口发展战略进行科学调控,是有效进行环境调控的首要任务。本书通过五律解析,探求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总结我国人口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总和生育率的6种不同估计,分析21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前景;结合国内外人口调控实践经验,探讨我国人口调控策略。 本书可供政府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专业研究生参阅,也可作为环境学课程的辅助教材供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使用,还可作为大学生环境通识教育课程和国民科学素质教育读物供大学生和一般读者阅读。
《抽样调查技术(第2版)》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常用抽样调查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抽样调查方法步骤、样本组织、基本估计原理与效率分析。在内容次序安排上大体分为两个层次,即:抽样方法、统计估计方法和算例等实用部分放在每章的前面;把估计原理、公式证明、效率分析评价放在后面。这样安排能突出重点,便于教学。使用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对象差异、学时多少进行选择。
由杜鹏主编的《新世纪的中国人口(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在深入分析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同时,系统收集了此前中国历次人口普查的相关资料,开展文献研究,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力争能够准确反映世纪之交中国人口的全貌与特点。 《新世纪的中国人口(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内容包括三个部分。部分是数据质量评估,该项内容是进行后续分析工作的基础;第二部分是人口结构和变动分析,包括出生、死亡、迁移以及对上述变动结果的综合评估、性別年龄结构分析;第三部分是人口的家庭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包括婚姻和家庭、文化教育、劳动就业和住房状况分析等。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诠释》由二十章组成。前三章为综合篇。章《中国政府统计体系》,简要描述了中国的统计法律制度、统计组织体系、统计调查体系和统计数据公布情况;第二章《中国统计调查制度》,系统介绍了中国的普查制度、经济统计调查制度、住户与人口统计调查制度、科技与社会统计调查制度、环境与资源统计调查制度等基本统计调查制度以及主要统计分类标准;第三章《正确解读统计数据》,提出了正确认识和使用统计指标的基本方法。综合篇对读者完整系统地认识中国统计工作,更好地理解把握全书内容,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四章至二十章为专业篇。分别选取了总人口、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粮食产量等17个经济社会统计指标,从基本定义和经济社会涵义、统计和计算方法、基础数据来源、解读方式、存在问题及改革完善方向等方面进
郑真真编著的《人口统计学(人口过程的测量与建模)》介绍和发展了人口学者用于研究人口行为的基本方法和模型。书中清晰并简明扼要地从基本的原理推导出分析步骤,还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实例。 《人口统计学(人口过程的测量与建模)》的重点是研究人口增长和结构的定量方法,包括生育和死亡的测量,人口预测和人口均衡模型。书中还包括在常规数据有问题的情况下评估数据质量和估计人口参数的方法。这本书将为本学科的所有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人口学方法入门。
《流动人口的空间透视》从保护城市历史遗产、城市核心文化的角度出发,为彰显城市特色、改善社会生活与物资生活环境,对十三行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进行了必要的探讨。本书可供城市管理、旅游策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风景园林、文物保护等专业的人士及其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也可供关心历史文化名城和谐发展的广大国民阅读。
本书通过对中日家庭育儿费用的支出进行数量分析,阐明育儿成本过高给中日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进而导致中日女性少育或者不育是中日少子化趋势加剧的首要原因,中日政府及企业只有对这一因素进行充分认识和切实把握,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才能解决少子化问题。
本书以当代我国少数民族散、杂居人口的现状与发展态势等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民族关系问题的对策、思考和建议为主旨。《少数民族人口散杂居现状与发展态势研究》注重问卷调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与第五次人口普查同口径数据比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人口学理论、方法和模型,对我国少数民族散、杂居人口的现状及其民族关系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16个县乡(镇)村调查数据和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散、杂居分布变化特征为例,侧重探讨、研究了当代我国少数民族散、杂居社会化管理模式及其发展态势的走向问题。
《流动与定居——定居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以合肥市为调查地点,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定居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在城市定居过程中的适应问题。调查显示:农民工理性地选择走进城市,在流动与定居的过程中,他们受到城市制度的限制与排斥,但是他们策略地适应城市社会,主动寻找与城市社会之间的有机契合。作者提出定居农民工的有限共生型适应形态,指出这是目前定居农民工适应城市的主要形态,同时认为这种“有限性”会随着他们进一步与城市社会相融而渐趋降低。
本书汇集了2017年举办的第二届流动人口健康与发展论坛优秀论文23篇,以 服务流动人口,助力健康发展 为主题的实际行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契合当前形势和需要,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流动人口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论文从实际问题出发、内容丰富具体,在实践中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流动人口的健康与发展研究提供建议。本书旨在解决留守人口困难,促进流动人口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流动人口健康与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