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人口统计学知识的全面和系统介绍,内容涵盖:有关人口统计数据搜集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对数据误差的甄别和数据质量的评估与调整技术;反映人口状态、事件和过程的人口统计指标、方法和模型,包括其界定、计算或构建、相互之间的逻辑和数量关系等;反映人口再生产过程及其模式的各种数量指标和反映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方法等。全书共分16章,每章可讲授3~4课时,适用于大专院校本科及研究生相关课程,也可供人口学、社会学、统计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师生和研究者参考使用。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Python在开发人口统计分析工具、挖掘人口数据、深入研究人口问题有着独特的优势。 目标 :为从事人口统计及相关原创性研究,开发自主独立知识产权计算机分析工具的研究者提供帮助。 内容: 在介绍Python人口统计分析所需语法的基础上,对人口统计分析算法、计算机程序开发和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展示,试图帮助读者在人口统计方法、分析技能和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进一步提高。 特色: 为了兼顾实际研究问题和基础训练两个方面,本书在讨论人口研究问题、统计分析方法和Python程序设计的同时,提供完整Python源程序和研究案例所需数据,便于读者直接使用,减少研究上的弯路。 拓展: 在面向人口统计研究者的同时,本书力图面向更广泛的公共政策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全书设计的内容也可作为相关研
郑真真编著的《人口统计学(人口过程的测量与建模)》介绍和发展了人口学者用于研究人口行为的基本方法和模型。书中清晰并简明扼要地从基本的原理推导出分析步骤,还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实例。 《人口统计学(人口过程的测量与建模)》的重点是研究人口增长和结构的定量方法,包括生育和死亡的测量,人口预测和人口均衡模型。书中还包括在常规数据有问题的情况下评估数据质量和估计人口参数的方法。这本书将为本学科的所有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人口学方法入门。
蔡昉主编的《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主要关注中国经济转型问题,共分三个专题进行探讨。专题一讨论中国的人口转变问题。第六次人口普查与联合国人口预测都表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极有可能掉人“低生育水平的陷阱”。专题二主要讨论中国经济再平衡。人口红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和结构性挑战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和重投资、轻消费的GDP格局,带来了在部分政策倾斜区域和扶持性产业中严重的产能过剩,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再平衡迫在眉睫。专题三主要讨论就业与收入分配问题。从就业格局来看,中国就业的非农化趋势快于雇员化,这意味着有相当数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中只能从事自雇就业,同时农民工与城市本地工在社会
2013年以来,国家陆续实施了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但是政策调整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中国当前的低生育水平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育龄妇女的二胎生育行为不仅影响着国家总体生育水平,而且影响着中国的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因此,对中国低生育背景下育龄妇女的二胎生育行为进行研究,探索影响育龄妇女二胎生育行为的因素,提出保持中国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对策,对于促进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书利用2013年在中国陕西省的调查数据、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事件史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低生育水平背景下,个人生育意愿、家庭代际效应和社会人口流动因素对育龄妇女二胎生育行为的影响,提出保持中国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对策,对于促进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老龄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无论你愿不愿意,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独生子女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让我们的养老问题变得更加沉重。当很多人告别传统大家庭的四世同堂,告别兄弟姐妹和叔伯姑婶,改变的不仅仅是亲属关系,还有养老模式。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养老问题,因为这不仅仅关乎我们的父母长辈,更关乎我们自身。 本书带领读者切身感受全世界范围内老龄化问题的严酷现状。从西班牙的村庄变迁,到日本的产业转移,再到美国佛罗里达的老年志愿者,作者费晓闻的足迹遍布世界,选取的事例具体入微。读者跟随费晓闻一起追溯人类寿命不断延长的历史,了解人体机能从30岁开始不断衰老的整个过程,和他一起体会老龄化问题给世界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带来的重重挑战。很多发达国家早就严阵以待并且已经疲于应付这些挑战,而很多发展中国
《当代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精选丛书: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导言,民族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少数民族人口综合研究,少数民族人口教育与健康,少数民族人口婚姻、家庭、生育与计划生育,少数民族人口迁移与流动,附录:中国民族人口研究专著,出版后记。
1992年以来,对中国总和生育率水平的争论逐渐从人口学界蔓延至全社会乃至全球,争论本身似乎也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争论的实质在于:对于一个仍处发展中,而且生育转变主要是由计划生育政策强力诱致的国家,人们对中国总和生育率短期内从远高于更替水平迅速下降到远低于更替水平这样一个事实难以理解和接受,进而产生深切的怀疑。 《中国步入低生育率(1980-2000)》借鉴国际人口学界近年来针对发达国家低生育率甚至超低生育率现象进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创造性地利用1997年和2001年两次全国性调查得到的妇女生育史数据,从生育推迟角度分析了中国1990年代中期以来低生育率的出现。以这样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所得到的结论有助于认识和理解中国低生育率的发生机制。 《中国步入低生育率(1980-2000)》由巫锡炜编著。
郑真真编著的《人口统计学(人口过程的测量与建模)》介绍和发展了人口学者用于研究人口行为的基本方法和模型。书中清晰并简明扼要地从基本的原理推导出分析步骤,还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实例。 《人口统计学(人口过程的测量与建模)》的重点是研究人口增长和结构的定量方法,包括生育和死亡的测量,人口预测和人口均衡模型。书中还包括在常规数据有问题的情况下评估数据质量和估计人口参数的方法。这本书将为本学科的所有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人口学方法入门。
这是一个实行了30多年的基本国策,一个涉及家家户户的生育大事,一个至今令上至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都颇感困惑的世纪难题。独生子女,超生处罚,老百姓生与不生,都是难事;生育政策如何调整,何时调整,高层决策者颇费斟酌,久难决断;关于生育政策调整的多年讨论,甚至废除计划生育制度观点的提出,专家学者的呼声时强时弱,始终不断。计划生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特有的争议性。 无论怎样判断人口形势,无论怎样决断生育政策、无论怎样要求计划生育工作,终都要依靠处于线的基层干部去贯彻、去实施。然而在线执行计划生育的工作者对这个问题究竟有什么想法?倾听者几何?《倾听基层计生干部的心声:来自江浙沪粤的报告》通过对三省一市基层计划生育执行者的实地调查,直接了解他们的看法和心声。现在,作为倾听者和实
本书以清代东北人口为切入点,广泛发掘、运用东北区域特有的、翔实的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清代东北人口与环境、管理、数量、移流、结构、族群、素质、婚姻、家庭、家族及人口与城镇化等问题,展示了清代东北区域人口社会的全貌。本书运用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家庭学、统计学等理论方法,深入探讨了清代东北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东北人口管理的特点,人口数量变迁周期与因素,各个时期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特点,人口年龄、性别、职业与宗教结构,族群人口的分布、构成及关系,人口发展对城镇规模变迁的影响,人口文化、身体素质对人口质量、规模的影响,以及东北人口婚姻、家庭、家族状况与特点,对清代东北自身特有的规律与内涵,阐释了独到见解。本书的出版对丰富中国人口社会史、东北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环境调控丛书》之二。人口是环境调控的首要因素,对我国人口发展的远期规模进行合理定位、对人口发展战略进行科学调控,是有效进行环境调控的首要任务。本书通过五律解析,探求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总结我国人口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总和生育率的6种不同估计,分析21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前景;结合国内外人口调控实践经验,探讨我国人口调控策略。 本书可供政府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专业研究生参阅,也可作为环境学课程的辅助教材供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使用,还可作为大学生环境通识教育课程和国民科学素质教育读物供大学生和一般读者阅读。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内容简介:一是流动人口生存发展专题。分析人口流量、流向及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的*变动趋势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对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流动迁移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进行探讨。二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专题。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标体系,探讨地方户籍制度改革的新经验。三是人口管理和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专题。比较世界各国特大城市人口发展和城市治理的经验,针对中国当前特大城市人口发展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四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题。深入分析新生代流动人口婚恋、生育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情况,总结各地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经验。五是中德项目合作专题。汇集中德人口挑战和社会融合合作项目在移民管理、城镇化、家庭发展方面的研究
金融危机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短期影响,并没有改变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长期趋势,相反.这个短期冲击却以更多的证据检验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深刻变化。这个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将突出地表现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重大挑战中。这本绿皮书从理论和经验上回答了诸如人口发展趋势如何、劳动力流动出现了哪些新特点、为什么就业压力和民工荒并存、劳动力市场应如何调整以适应未来的挑战、如何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城市化为什么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怎样处理节能减排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等问题。
人口健康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健康领域一方面正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中国科学院人口健康领域战略研究组通过对我国人口健康领域的科技发展趋势和需求分析,提出了我国人口健康领域2010~2050年的科技战略发展路线图;其科技愿景是,建立一个让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健康的普惠健康保障体系。这个科技战略发展路线图主要由8个部分组成:①生物医学创新体系;②人口控制与生殖健康;③营养、食品安全与健康;④慢性病防治与健康管理;⑤传染性疾病防治;⑥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理精神健康;⑦创新药物与生物医学工程;⑧再生医学。每个部分都包括了特定的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关键技术。 本报告可作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学、企业进
《北京市大兴区人口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大兴区人口总量、区域功能定位对人口总量及分布的影响、外来人口总量、结构与特征及流动规律、大兴区未来十年人口发展趋势预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梳理了大兴区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人口问题,并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大兴区人口发展的前景进行了科学预测,提出了解决大兴区人口问题的若干对策。
一、超大城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决定城市未来的命运二、超大城市北京人口和经济发展历程和特点三、超大城市北京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分析四、超大城市北京各主体功能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度比较分析五、超大城市发展新区——大兴区人口优化研究六、超大城市发展新区——房山区人口优化研究七、超大城市生态涵养区——房山区人口优化研究八、国外典型超大城市人口与经济优化的做法与启示九、超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围绕 十三五 人口流动迁移趋势、人口流动与新型城镇化、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需求及相关政策等,组织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形成了系列成果。在此基础上,流动人口司编纂了《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106》.报告分设人口流动迁移与城镇化、流出地人口变动状况及相关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和家庭发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五个专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政策。
人口迁移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人口迁移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书系统地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的发展历程,多层面、多角度地探讨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省际人口迁移特征、省际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关系及未来趋势,并对人口迁移与上海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个案剖析。作为多项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的集成,本书建立了一个研究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分析框架和范式,提出了几种新的研究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问题的定量分析思路和方法,并得出一些重要的创新性研究结论。这些对人口迁移与发展等学术研究,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国家或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战略及规划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区域科学等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及相关政府决策
由杜鹏主编的《新世纪的中国人口(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在深入分析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同时,系统收集了此前中国历次人口普查的相关资料,开展文献研究,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力争能够准确反映世纪之交中国人口的全貌与特点。 《新世纪的中国人口(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内容包括三个部分。部分是数据质量评估,该项内容是进行后续分析工作的基础;第二部分是人口结构和变动分析,包括出生、死亡、迁移以及对上述变动结果的综合评估、性別年龄结构分析;第三部分是人口的家庭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包括婚姻和家庭、文化教育、劳动就业和住房状况分析等。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显著的人口现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21亿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6.5%。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深化关键领域体制改革,确保经济社会长期较快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促进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迁移日趋活跃,并出现一些新的变动趋向。一是流动人口总量持续增加,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步成为主体。近3年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以每年1千万的速度增长。未来3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在劳动年龄人口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已占主体。二是人口继续向沿海、沿江、沿线聚集,城市群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目前,沿海轴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推进,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本书通过系统地发掘和整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有关人的发展的思想理论,全面阐述了关于入是真正发展的动物,人的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动力,人的本质与发展,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自由与发展,以及个人、群体和类在发展上的相互关系等基础性理论问题。同时,从中国国情出发,针对当代中国社会人的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探讨促进入的发展的条件和途径。面对经济全球化对人的发展的双重影响,展望人的发展未来。
《成人发展与老龄化》一书中,威廉·霍耶和保罗·路丁结合了彼此在成人发展和老龄化这一崭新领域的专业教学与研究成果,详细清晰地阐述了复杂的、令人敬畏的、不断演变的老龄化发展过程。《成人发展与老龄化》以过程为导向,跨学科综合了各个领域的相关论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人发展与老龄化》同样提供了大量生物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数据材料,它们从不同的办面反映了成人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的各种变化。《成人发展与老龄化》也分析了当今世界社会发展老龄化的趋势,提供了大量研究和理论。 成人发展与老龄化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对于正在从事这方面教学和研究的人求说,这个领域的知识的增长是令人兴奋的。 在整个成年发展期,人们总是有所得有所失,所以《成人发展与老龄化》的重点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去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