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 ,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 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 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 具希望的未来。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性探究,为我们提供了对现代社会本质的洞见。本书的导论和哲学部分提出了一个核心的理论假设:心智和文化是区分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和生物 世界的关键因素;所有人类社会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源自心智和文化的层面。其余章节则以民族主义如何引发现代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重度抑郁症)为例,来验证这一理论假设。作者不仅追溯了这三大精神疾病的历史脉络,还将它们在社会层面的广泛传播与民族主义所塑造的现代文化结构相联系。这一视角颠覆了或仅从生物学角度或从唯心主义出发来解析精神疾病的传统做法,为我们理解和分析精神疾病提供了新的维度。 作者认为,现代民族主义建立在人民主权、平等和世俗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上。二十一世纪的公民享有 的自由,可以
在不同文化中,儿童是如何被养育成人的?儿童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他们又给家庭和社区的结构带来何种改变?《童年人类学》一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作者戴维·兰西认为,我们那些关于儿童的习以为常的认识都是狭隘的、受文化局限的。 戴维·兰西通过收集来自多个研究领域的证据证明:在美国主流社会中,婴儿被认为是珍贵的、天真的、非常可爱的“小天使”;但是,也有其他的一些社会认为,婴儿是不受欢迎的、给人添麻烦的“调换儿”,或者是被需要的、实际上却被商品化的“财产”。人类世界存在着各种不同形态的童年,每一种童年都深受其所处文化的影响。 本书研究了家庭结构与生殖现象、家庭或社区中的儿童照顾者的概况、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待遇、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工作、儿童的学校教育,以及儿童向成年过渡等方面的
古文字学家许进雄教授解读古文字的入门书,用文字的演变和考古学上的证据来重建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轨迹、动态的演化过程。
《中华民族史论丛》是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的会刊,设有名家笔谈、专题研究和学术述评等栏目,是国内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民族史专业学术平台。 本辑共收录16篇文章(2篇名家笔谈、13篇专题论文和1篇学术述评),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深入考察了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揭示出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2024年6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余名专家参加会议。本书为本次研讨会的发言结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共收录文章59篇,按照研讨会主题分为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中华文明 五个突出特性 的历史学阐释 第二个结合 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五个专题。
近年来,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方兴未艾,成果丰硕,但检视相关成果,多是从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政治学以及文化传播等学科或视角,哲学方面的研究则多限于中国哲学以及伦理学。本著则是从国家哲学高度论证中华民族共同体,论证中华民族何以是与美利坚民族、德意志民族、法兰西民族、不列颠民族、俄罗斯民族、意大利民族等相并立的,具有国家民族及其精神集聚与象征意义的概念,实际上完成了中华民族概念的哲学论证。这里的国家哲学,即霍布斯的《利维坦》以及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从国家法以及国家精神展开的国家哲学,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要求有相应的国家哲学,本著作则是侧重于从国家民族方面展开国家哲学。著作揭示国家精神何以是全球国家体系以及人类社会能够免除无政府状态的基本价值。著作揭示国家精神
本书是以仪式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专著。人类历史和文明离不开仪式。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资为证。仪式交织着神话原型、英雄祖先、民族认同、民俗节日、时序庆典,甚至日常生活等复杂内容,并被视为历史的“集装箱”,容纳着特定人群、族群乃至民族的集体记忆。因此,仪式是传续性的活态遗产,是必须被正视、被传承的丰硕遗产。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素有传统,己成为人类学知识谱系中的有机部分。本书从人类学的视角对仪式进行 研究,集谱系梳理、理论介绍、流派分析、观点评述与田野考察为一体,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大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