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树立文化自信、重视文化创新等战略决策和要求,对文化出版单位来说,参与这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是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也面临着重大考验和挑战。出版单位的核心战斗力是编辑,提高编辑素养,是打赢这场文化自信、创新战的关键。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先生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合作,专门为青年编辑撰写了十二封信,弘扬韬奋精神,提升青年编辑素养。以此十二封信为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集结、设计并出版《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图书。 书中,聂先生以书信的形式,与青年编辑进行交流,为青年编辑答疑解惑,向青年编辑传递著名出版人的情怀、理念、经验。书中还收录了聂先生关于编辑出版的随笔,包含了其对出版精神、编辑素养、精品书编辑等问题的理解感悟。
本书内容包括选题策划、图书营销、相关会务工作等。借助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资源和平台,作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今年被聘为 师带徒 计划带教导师,在新人带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经验、常规流程等值的梳理成册,也便于日后教学。本书具有如下特点:1.以能力为导向,设置章节内容,更注重能力的自我培养。我在编写时,将每一章对应了一个编辑需要的能力。2.除了常规的选题策划内容,将沟通、宣传和相关会务工作的内容也加以总结,给新编辑日常工作予以参考。3.作者沟通部分和相关法务问题部分,采用了 情境 和 案例 的编写方式,以提高可读性和实用性。4.书末附出版常用基本英文词汇,是作者在美国公司培训的时候总结的,希望能给想要阅读英文文章的新编辑一些帮助。5.数字出版、3D出版以及出版相关的一些进展,我在书的*后几章也加以介绍
《出版物编校差错解析》由中共湖南 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组织编写。全书分为九个章节,以检测中心历次出版物编校质检发现的典型差错为案例,采用案例加解析的形式,对照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对出版物编校过程中常见常犯的差错加以解析,涵盖字词、语法逻辑、标点符号、拼音、数字用法、量和单位及科技术语、解题及知识性差错等多个方面。 该书案例翔实,说理清晰,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对编辑校对人员和质检人员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作为新闻出版行业乃至其他行业文字工作者的案头工具书使用。书稿由省内各出版社及大学的知名专家编写,经多次开会研讨及数年时间打磨,颇具科学性及 性。
本书是《编辑忆旧》的续集。作者在本书中继续追忆了与蔡元培、鲁迅、茅盾、叶圣陶、巴金、胡愈之、夏衍、葛琴、罗洪、徐梵澄等师友的交往,尤其是以大量笔墨细致地讲述了与老舍、靳以、郁达夫这三位现代作家之间的情谊,勾绘出《四世同堂》、《闲书》、《总退却》、《尼采自传》、《新中国版画集》、《美国文学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日译本等图书出版背后的种种细节。
编辑一本书需要想法,策划一个书系需要想法,经营一个部门也需要想法,管理一家出版社更离不开想法。总之,对出版业而言,想法就是生产力! 《如何提高编辑力》一书重点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以编辑工作为中心进行思考的能力。其核心问题包括: ·怎样找到出版渠道的新增长点? ·纸书不会死,但它的新契机在哪里? ·内容的自制和他制,各有何优势? ·如何科学地做一本图书的企划? ·成事者和任事者的角色有何不同? ·出版人应该经营时间,还是经营机会? ·何谓编辑力,何谓编企力? ·新时代的编辑人应具备哪些能力? …… 通过两岸业界数百个真实案例,作者提出了有关编辑力的种种新思考,并总结了出版人***的18种企划能力。《如何提高编辑力》一书兼具应用性和理论性,是出版人的***互联网思维实战教科
《文史哲》创刊于1951年5月1日,是一份反映中国大陆大学文科学术水准的老牌学报,在海内外人文学界卓有声望。它一直是学术发表的主要园地,人文学术潮流的引领者,更被学界视为学术风向标之一。值《文史哲》杂志创刊70周年之际,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表彰 《文史哲》创刊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鼓励《文史哲》及学术期刊界 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在《文史哲》做编辑的回顾与梳理,其中既有求职《文史哲》的曲折与辛酸,也有钟爱学者身份而不甘心做编辑的纠结;既有深度认识《文史哲》之后的幸福,以及与之一起预见学术大势的豪迈,
《新闻编辑(第2版)》围绕新闻编辑工作者的基本职能及业务素养,详细阐述了新闻编辑学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技巧,内容主要包括报纸的策划过程、稿件的选择及修改、标题的制作、稿件的配置、版面的设计、图片的编辑等,所选实例以近年的新闻作品及版面为主,强调理论性、实用性和阐释过程的清晰性,在行文中力求生动、全面地展示内容。 与上一版相比,《新闻编辑(第2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材料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尽量做到用新近的典型实例来论证观点。二是在提高实用性的同时也增强了理论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二章内容的拓展上,本章对新闻编辑的社会职能、新闻价值、新闻发现及新闻评价做了深入的论述。三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本次修订使用了较多的图片。其质量也有较大提高。 章末所附思考题,既强调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又可
《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经典版)》为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鹫尾贤也35年编辑实战经验集萃,是一本亲炙现场的编辑教科书,从书籍创意构想、与作者的沟通方式、催稿的手段、目录的编法、书腰的优劣、怎么拟小标题、熟悉营销与销售等,彻底解说编辑工作的内涵,是出版老手、编辑新人都必须参考的实用手册。 本书开宗明义以幽默的手法点出电视剧里编剧不食人间烟火的谬误,进而以自身经验畅谈编辑工作种种。编辑是什么?编辑工作是怎样的?好编辑要具备那些才能?选题创意从何而来?如何打造成功的畅销书和长销书?如何和作者打交道?新书如何炒作?如何发展人际网络?书要往哪里去?本书均有详尽的说明。
“书林守望”丛书中有编辑家编辑《鲁迅全集》《茅盾全集》《巴金全集》的背后故事和经验谈,有编辑家与一些著名作家的交往纪实,有一批文学名著诞生经过的追记,有与书结缘的妙趣横生的回忆文章,有对书评写作与赏析之道的精彩讲述,有对破解编辑工作难题的悉心指点,有对出版管理,特别是文化、精神管理的创见,也有对书籍装帧设计的探讨,内容非常丰富。这些编辑家凭借数十年的从业经验,娓娓道来,述说他们“为书籍的一生”。他们的著述,对新一代出版人和广大读者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书是一本与青年编辑交流有关书籍装帧艺术的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编辑素养丛书 新推出《给青年编辑的十六堂课①》《给青年编辑的十六堂课②》,延续聂震宁先生《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的精神,关爱青年编辑的成长与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本书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主编,汇集、整理了韬奋基金会、中国教育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行业相关单位杰出编辑的文章,其中既讲述了充溢着出版智慧的做书之 道 ,也谈到了体现实践技能的做书之 器 。 两本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大量编辑实例出发,探讨编辑精神与情怀、业务方法与智慧等较为宏观的主题,内容大到 做精品书的境界 编辑如何提高政治素养 ,小到如何拟书名、准备错题本,力求让读者在认识上有提升,在技能上有
文化是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而出版事业和出版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物质承载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出版人,不仅是出版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民族精神的护卫者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任何时代,治书修史者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责任、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在我国,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但是,目前受名利诱导和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出版界跟风炒作、追求市场效应一夜成名而不顾文化品位等现象时有耳闻。在种种浮躁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出版从业者文化品格的缺失。唯其如此,为繁荣学术和民族文化而坚守文化天职、恪守社会责任的职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尤其值得在出版界大力弘扬。
本书共10章,分为期刊的概论、期刊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期刊的定位与风格、期刊的选题策划、期刊的编排设计、期刊的印刷与装订以及期刊的发行。通过详细的讲解,让读者了解期刊的概念、起源与发展历史;正确认识期刊与杂志、期刊与图书、期刊与报纸的关系;掌握不同类型的期刊性质与特点。
本教材以新媒体编辑团队——智奇团队为原型,从应聘新媒体编辑岗位入手,展示智奇团队半年的新媒体编辑工作,包括新媒体信息采集、新媒体文案编辑、新媒体美工编辑、新媒体音频编辑、新媒体短视频编辑、新媒体H5海报编辑,以及对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号和头条号等案例的复盘分析。 全书以“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为编写原则,突出“以应用为主线,以技能为核心”的编写特点,从新媒体编辑的实际需要出发,带领读者一步步成长为新媒体编辑能手,全力为读者的新媒体信息采集与编辑工作赋能。 本教材编写团队为省级电子商务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团队,丰富的教学资源已上传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官网(http://www.crup.com.cn)和湖南省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https://www.icve.com.cn/hndzdsj),学习者可以免费在线学习。
本书初版于2002年,2004年即已售罄。近年来,不断有出版单位和读者打来电话求购此书。有鉴于此,我们决定再版此书。此次再版,编者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订正了书中百密一疏的讹误,删除了少数实用价值不大的内容,增补了若干新内容,根据资料,更换了少数过时的内容。 希望本书能给广大出版从业人员提供切实的帮助。
本书介绍了叶圣陶、邹韬奋、巴金、周振甫、叶至善、戴文葆等21位著名编辑家。难能可贵的是,为本书提供怀念文章的18位作者中,多数是高龄老人,其中90岁、86岁、81岁各1人,71~78岁11人,61~68岁3人。这些作者都有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有多位同志曾分别担任过人民、人民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中国青年、上海人民等出版社的总编辑、副总编辑,或是著名杂志的主编、副主编,以及在出版社、杂志社工作多年的老编辑。他们之中有的是跟随著名编辑家多年的秘书,多数是和著名编辑家共事多年,或对他们的编辑工作情况十分熟悉而素有研究的人。因此,在他们所写的怀念文章中,具有叙事真实、文字生动,并善于总结编辑工作经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