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手记:版面背后的故事》是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先生在新闻领域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2000年到2006年底,作者在《人民日报》任副总编期间的策划和改稿记录,以及退休后为报纸写的少量时评。全书分明理篇、写作篇、编辑篇、策划篇、记者篇、夜班篇、标题篇、政治篇、记事篇、作品篇等,精选了作者任副总编期间对新闻工作的感悟和思考。本书是对梁衡新闻业务人身份的忠实记录。它不是作品集,是作品加剖析;也不是回忆录,是回忆加思考。 兼具思想性与实用价值。
本书是 人民日报70年作品精选 十卷本之一,集中展示了人民日报人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积累的优秀研究成果。人民日报社是中国新闻界较早开展新闻研究的机构,在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媒体发展战略等方面推出过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对推动新闻界研究工作的展开起着引领作用。成书过程中,编者在优先选取获得中国新闻奖论文奖文章的基础上,既重点考虑那些具有全局高度、宏
本书依托会话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等话语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考察了BBC《十点新闻》在话语行为、话语结构、话语实践等方面的特征,并着力探讨了BBC新闻中的“话语真实”现象及其表现形式和本质属性。全书主要包括概论、作为机构话语的电视新闻、电视新闻的播报类型与声音呈现、电视新闻中的新闻标题、电视新闻报道的开场白、电视新闻中的指称关系、电视新闻中的采访片段、电视新闻中的同行采访、结语等内容。
本书主要包括新闻采访的基本原理、主要观念和具体的业务。 本书注重实用性,作者结合自己教授新闻采写课的经验,总结和分析了学生在日常的新闻实践中的主要的问题,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论述。 本书案例丰富,既包括知名媒体的报道,也包括一线记者、编辑的采编经历,有助于学生了解传媒实际运作,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同时,本书还选择了一定量的学生作品,增强了教材的地气。通过对学生新闻实践的点评,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为本书使用者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互联网对传媒业的发展影响巨大。本书专门设置互联网对新闻业务的影响一章,从新闻线索的获取、用户生产内容的盛行、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的挖掘和核实、在线采访、机器人写作、传感器新闻等几个方面对这一方面的内容作了介绍,并指出新媒
《媒体眼中的人大 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获奖新闻作品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编,共36万字,是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相关获奖新闻作品的合集,包括报纸、通讯社作品,广播电台作品,电视台作品,网络作品,摄影作品和人大报刊作品。作品类型包括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评论、消息、专题和摄影等。
......
前沿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年度辑刊。本册主要内容为2013—2014年度在新闻传播学方面重点、热点研究的*成果,以年集的形式每年一本,反映了本年度新闻战线的*成果。书中内容详实、案例丰富,紧扣新闻传播学业界实践,是新闻传播学本科生、研究生推荐读物,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参考资料。 全书有前沿话题、党报研究、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理论、传媒教育、媒介管理、传播研究、网络传播研究、新闻传播实务等栏目。
同仁袁德礼,是我三十多年的老朋友,尽管平时跑动不勤,各自忙着手头上的杂事,然而彼此都能惦记对方。记得26年前,我得知他的女儿袁靓患病全盲,他一下子掉进人生痛苦的深渊后,我曾上门探望抚慰过他。当他看到女儿喜滋滋地玩着我带去的“博士兔”等玩具时,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来。 三十年前,他曾在团市委研究室写内参,我在《青年报》当编辑,经常碰头谈人生、谈创作。在我印象中,每次见面,总是见他满头大汗,不停地擦拭,说是从基层跑新闻才赶来。他是一个浑身充满激情、活力四射的人。他敢怒敢言、敢爱敢恨,生性热情好客,豪爽大气,很有悟性。他也是一个颇有才气、锐气的人,乐观开朗,不会轻易被人生悲剧击垮。一个月前我突然接到他的来电,要我为他60万字的新书《记者写天下》写篇序。尽管我很少为他人作序,尽管手
本书对所有的媒介形式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其中包括报纸、通讯社、杂志、书籍出版、广告、公共关、新闻摄影、电影、电台、电视及有线电视。
《中国近代新闻学名著丛书》整理再版了近代在中国用中文出版的经典新闻学著作,所涉及的图书既有专著、教材,也有译著,全面涵盖了新闻学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等领域,成书年份前后跨越40年。在这40年间,中国的新闻学科从无到有、从借鉴到创新,成就巨大。对这些著作的再次出版,为研究中国近代新闻学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绘制了中国近代新闻学的全景,度量了中国近代新闻学的厚度,填补了该领域空白,也为纪念中国新闻学诞生10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由于历史原因,本丛书中的个别图书存在一些问题,为保存历史原貌,为研究者提供一手的参考资料,影印时均基本保持其原貌,未作大的删改,希望读者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对其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借鉴。原书中存在一些错别字、漏字和排版错误,我们在影印时均未做改动,
《新闻改革30年研究书系》从“进程与逻辑”、“理论探索”、“实践轨迹”三个维度对新闻改革和新闻传媒业的转型与发展,进行了全面总结与整体观照,形成了《历史的选择》、《历史的探索》、《历史的轨迹》三本著作。 本书是从新闻文本的视角、新闻实践结晶的层面,勾画我国新闻改革的全过程。全书选编了有重大影响和重大成就的75篇各类新闻文本,汇集了记录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典范新闻文本,从而展示出新闻改革的实绩。无论是标志着新时期我国思想解放运动起点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突破了“两个凡是”禁锢的《于无声处听惊雷》、首先揭开“大寨”问题盖子的《昔阳“西水东调”工程缓建》、突破了对重大事故和重大决策性错误不公开报道惯例的《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事故说明了什么》、揭示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社会生活变化
全书通过解析中外新闻发现精典案例,生动展示一条条新闻线索从幼稚到成熟、一个个选题从粗放到精品的演变过程,从而阐明新闻发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提高新闻发现力的途径和方法。客观事物所蕴含的传播价值因时因地因势而变,识别客观事物传播价值的标准也会因时空的变化而改变,但传播实践中公认的好新闻还是客观存在,并不是见仁见智。
本书以新闻学学科建设为主线,集中反映了作者关于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问题的一些理论思考,表达了作者“保卫新闻学”和“发展新闻学”的学术见解与理念诉求。 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在新闻学学术研究方面的志趣及成果,同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我国新闻学理论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方向。 本书可作为新闻与传播院校师生、新闻实务工作者研修新闻理论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生进行上述方向专题研究的辅助教材,同时对撰写新闻学术论文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书一年一卷,以问答、访谈、来稿等形式,对我国党报党刊2013年全年的工作进行全景式的扫描和总结,以期推广党报党刊在报业改革中的经验,指出尚需改进和提高之处,为报业同行提供可资借鉴的先进经验,在网络日益侵入传媒业的当下寻找突破口。
《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史论的研究历程:中国学界文选(第1卷)》内容简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史论的研究历程:中国学界文选(第1卷)》收录了1980年至1989年之间发表的相关文论,将其按照史实考辨、原著解读、理念阐析的类属编排。希望本套文选的出版,能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理念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拓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创新体系提供有价值的文献咨鉴。
调查性报道的运用,会有诸多的困难和障碍,甚至会有很大的风险。本书评述中,郑字丹女士引用的材料是很有代表性的,她说:“‘水门事件’调查过程中,尼克松总统威胁要吊销《华盛顿邮报》颇为赚钱的电视*。曾在著名电视节目《60分钟》担任记者的查尔斯,刘易斯调查过150起事件,只播出了3起。”相比之下,新快报算是比较幸运了。首先是她被“枪毙”的调查性报道不能说没有,但比例是极低的,其次是也有面对诉讼、人身威胁和纪律处分的压力,但还从未陷入“杀身之祸”的绝境之中。在我的记忆中,压力*的还是2003年秋冬之交“日本游客珠海集体嫖娼”报道引致地方当局的严厉批评。客观地讲,报道中的事实是准确的,但在处理手法上确有不妥的地方。那年的平安夜是我的生日,联想集团的朋友专门从深圳到广州给我安排了一个生日聚会,还邀请了同
本书是一本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系统新闻学教材,其主要特点是紧跟时代,涉及面广,实用性强,深入浅出,案例具体。一书在手,新闻采编不愁,新闻讲学无忧。作者积三十余年办报、办刊、办网的经验,对新闻理论与实务操作的讲解明晰且生动。此书适用于对新闻宣传及企业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的企事业高中层领导、企事业报刊主编、网络负责人、部门主任及内刊内网编辑、记者、通讯员、党政工团妇有关领导,也可作为新闻系学生的参考书。
《通向新闻自由与法治的途中——孙旭培自选集》由孙旭培著。30多年来作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自由、新闻立法、新闻改革这三个领域。值此退休之年将届,选了40篇论文和文章,编成一本自选集。主体是新闻自由、新闻立法、新闻改革三编。舆论监督和新闻理论两编实际上是前三个领域的延伸和具体化。“传播学的视角”是作者的研究生涯的一个侧面,其中较有特色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传播的研究,特别是有关纵向和横向传播的研究,呼应了前三编中的某些观点。后选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20多年中的两篇报纸评论和一篇内参文章,作为附录,是《通向新闻自由与法治的途中——孙旭培自选集》笔者一辈子关心时政的证明,有的还在自己人生路上发生过重要作用。
批评语言学理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为基础进行文本分析,研究新闻语篇微观层次的语言特征,如及物性、形态、名物化、被动化、互文性、情态、主位,以及微观的话语策略,揭示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对现实有较强的关照性。本书以《纽约时报》和《金融时报 》《泰晤士报》过去近40年间的涉华报道为研究对象,研究上述三家报纸媒体过去近40年的涉华报道,研究这些报道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和科技等主题中所呈现的报道数量的变化,以及其文本中所呈现的中国形象,揭示及其意识形态根源。这将有利于中国改进和调整对外交往策略,从而树立热爱和平、维护正义、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
《中国妇女报刊史研究》由刘人锋所著,作者的这本著作以中国妇女报刊的发展历史作为整体的研究对象,采取系统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百余年来中国妇女的生活史,研究妇女报刊与女性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妇女报刊在女性解放、女性观念的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可以说是为妇女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该著作不但较为清晰地梳理出一条妇女报刊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而且基本以原始的妇女报刊作为整个研究工作的资料来源,通过对每个历史时期作者认为*代表性的妇女报刊的个案研究尽可能接近本真地还原历史,是近年来妇女史研究的一部较好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