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盗猎者 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 文化白痴 ,而是将电视粉丝看作是在节目方式上的主动的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介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进行拼贴重组。本书从一个知情人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从电视粉丝中收集的生动事例,具体分析了《布莱克斯七号》《异型国度》《美女与野兽》《双峰》等电视节目,对粉丝群体进行了一次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的叙述和考察,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以及与大众媒体和资本主义消费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乡村是整个中国的抹不去的底色。著名摄影家、纪录片导演焦波带领团队在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驻扎373天,拍摄了荣获20多项大奖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中国电影出版社推出的这本《乡村里的中国》,就是焦波对该片拍摄历程的详实记录。 该书向读者展示了影片拍摄的缘由、困难、进程、人物冲突等丰富的背后细节,对于看过该纪录片的观众,阅读此书可以对片中人物和情感有更深刻的了解,对乡村中国有更深刻、更细微的思考;对于没有看过该片的观众,本书则无疑是一位好的推荐人。 在叙述拍摄历程中的细节的同时,焦波导演自然也披露了他在这373天里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这位对乡村满怀深情的导演是如何去寻找和跟踪拍摄线索、如何思考对乡村生活和人物的表达。阅读本书,是一次与导演的对话,也是一次与乡村中国,甚至与我们
本书以 行动 媒介 结构 为分析框架,从 web3.0以降媒介全面切入社会生活微观、 中观和宏观全领域的语境背景出发,系统梳理了媒介社会学的议题、理论与方法。 在回顾媒 介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思想理论资源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以吉登斯、布尔迪厄为代表的宏观理 论资源和以布洛维、格兰诺维特、桑斯坦为代表的中观理论资源在媒介社会学议题上的适用 性。 然后以结构 行动、宏观 微观谱系为横坐标,以 web1.0~web3.0媒介发展为纵坐 标,从媒介、体制与政治,媒介工业与受众,媒介表征/再现,数字技术、自我和社会四个议题 进行了媒介社会学研究案例导读。 最后介绍了实验法、调查法、访谈法在媒介研究议题上的 应用和谱系,并就大数据代表的 界面 研究方法对未来社会科学基本研究方式的挑战进行 了梳理解读。
冯晓临编*的这本《湖南卫视电视节目形态演变研究》从形态的概念入手,系统规范地界定了电视节目形态的概念,对中国电视节目形态予以重新分类,梳理了电视节目形态的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在此基础上,对湖南卫视电视节目形态演变进行不同时段、不同类别的整体梳理,对湖南卫视电视节目形态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的变化创新进行个案分析,对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媒体变革等影响电视节目形态的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本书从有利于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角度,向电视从业人员、电视媒体和行业管理机构等提出自己的建议。
本书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电影电视。本书稿为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终期成果,在 重写电影史 的研究视野下,对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者、但尚未受到电影史学界充分研究的张石川进行全息式的人物志研究。书稿以张石川的个体呈现为经,以早期中国电影与上海都市文化为纬,史论结合,在重新认识和评价张石川的电影生产经营与导演创作的基础上,深化中国电影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读者对象为中国电影史和都市文化研究者。本书是中国目前的中国品牌双年度报告。每年会对城市、消费品、工业品、流通业、文化与媒体、服务业等各行各业在双年度的品牌发展进行系统盘点,既有宏观的行业分析,又有微观的个案研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国译制片研究》全面回顾了*国译制片6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从外政治、经济、**和媒介环境发展变*等角度,深入阐述*国译制片自新*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变*和现状,力图丰富和完善人们对于*国译制片的了解,探讨*国译制片在市场*改革*遇到的困难,以期*国译制片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国译制片研究》包括前言、五章内容和结语。前言是对《*国译制片研究》内容的简要介绍。章探讨了译制片的定义和分类,使读者对译制片的概念、分类和各类译制片的特点有清晰的把握,从而更好地探讨各类译制片*出现的具体问题。首先通过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方式,区分这两大类译制片在制作内容和特点上的不同。然后按照译制片制作过程*所涉及的三方面内容,即译制片语言转换、译制片语言制作方式、译制片*播媒介和*播内容体裁,对译制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
本书所选的七部电影剧作均为日本著名电影剧作家铃木尚之的代表作。《饥饿海峡》被誉为日本惊险侦破影片金字塔的大作;《五番町夕雾楼》刻画了一位与人们以往的印象迥然不同的妓女形象。这两部剧作均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水上勉的同名小说,是日本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武士道残酷物语》,深刻反省了武士道的精神实质,并给予了批判。《啊,无声的朋友》、《海军特别少年兵》和《战火中的童年》,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和控诉。《怪人》展现了单口相声家的悲喜人生。
本书以入世十余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实施十年和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四年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为研究对象,努力完成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理性梳理、现状探询、得失总结、趋势探讨、策略建议。具体写作内容主要包括:一、纵向考察和翔实梳理中国电影产业制片创作、宣传营销、影院建设、后产业链条、海外输出与文化软实力传播等发展现状,深度检视存在的相关问题与不足,尝试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与建议;二、以国际视野和前沿思维为特色,横向比较研究美、韩、日、英等国家电影产业发展的模式特点,深度剖析这些电影发达国家或发展迅猛国家的电影产业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产生的启示,以期得到利于中国电影产业未来拓展与国际推广的参考意见。
《复旦博学·当代广播电视教程:电视制片管理学(新世纪版)》包括基础理论和管理实务两个部分:基础理论部分系统论述了制片人的定义、制片人制的发展史及中西比较、制片人的类别、制片人的素质要求等;管理实务部分阐述了选题、策划、栏目生产、电视剧生产、财务监控、人力资源管理等电视制片管理诸流程。
《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学核心课程(10):广播新闻》从广播及广播新闻的历史发展沿革、广播媒体的基本传播特性讲起,侧重介绍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趋向和广播新闻报道实务操作中的新变化。全书讲解广播新闻报道的采录、广播新闻文本写作、广播新闻的编辑等微观实务内容,特别突出广播的声音传播特色,介绍广播新闻音响的采制、广播新闻各种体裁的报道,全面、详尽、细致,可操作性强,对于培养学生树立“话筒思维”和“声音意识”,学会各种广播新闻报道的规范操作技能和方法,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难以把握的外部精神力量对自己言行的制约。本书揭示的便是这种力量 舆论的内在要素、它的形成、形态、传播特征,以及与此相关的传播学理论、美学接受理论、舆论引导的若干问题。本书初版后受到社会的好评,被不少高校新闻传播学作为舆论学课程的教材使用。鉴于当前的新形势,本版增补了导言一和导言二,在论述舆论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着重叙说了数字化时代舆论形成和传播的特点。全书分为九章,浅出深入,适合高校社会学、文化学和新闻传播学学生和研究者,以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社会读者。
长期以来,广电总局人事司结合广播影视行业需求,组建了多个职业技能鉴定站,组织开展各类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为广播影视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技能人才。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广电总局人事司以从业人员多的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职业作为突破口,组织制定并正式颁布了广电行业部国家职业标准《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国家职业标准》。按照要求,广电总局人事司组织《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国家职业标准》编写组专家和生产、建设、运营、教学、科研等各方面专家,开展了与标准配套的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职业资格培训专用教程编写工作。为了做到既符合国家对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的要求,又紧密结合有线广播电视应用实际,编写组多次赴基层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形成了满足三大工种(电视机务员、数据机
《优秀广播电视新闻获奖作品评析》汇集了近几年来的优秀广播电视获奖作品。在这《优秀广播电视新闻获奖作品评析 广播卷》中,不仅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性内容,而且,它结合优秀作品,全面介绍广播电视创作的前沿理念与方法技巧,将“教与学”置于媒介发展的语境下,帮助师生拓展专业思维,提升创作能力,倡导“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此外,作为一本专业教材,这《优秀广播电视新闻获奖作品评析 广播卷》也将带给大家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 在梳理过程中,强调解读要忠于作品,要认真研读新闻本文、报道视频和《采访手记》,多要素并行避免断章取义和以偏概全。在编写团队中,既有资深学者,也有年轻老师,还有一批90后的研究生们,大家聚在一起“头脑风暴”,及时补充“新观点”。《优秀广播电视新闻获奖作品评析 广播
本书依据“主体性”意涵在不同文化中的嬗变脉络,梳理各国纪录片的形成、特色、价值观问题及制作模式的差距,将中国纪录片与西方纪录片并置于国际视野中展开对比性研究,对纪录片背后的主体关系进行身份和角色的互动性剖析,系统论述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语境中面临的问题,试图阐发“主体性”由“消隐”到“凸显”过程背后的文化美学思考,并针对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发展,提出建构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主体性的可行性路径。
《品牌故事》是以电视媒体形式研究和传播品牌经营智慧的大型经济文化类电视栏目,由北京山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制作,2004年初在BTV—5等省市电视台播出后,通过对品牌的内涵、核心价值以及幕后趣闻的深度挖掘,展现品牌创立者的心路历程、智能决策、内心反思,体现了栏目组对品牌的思想、文化、精神的不懈追求。 《品牌故事》认为,只有做好自己的品牌,才能打造民族的品牌;只有打造出民族的品牌,才可能拥有世界的品牌。走进《品牌故事》的30多家品牌企业及品牌创造者用亲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用品牌「真实力量」给创业者及管理者以启迪是《品牌故事》的服务宗旨。节目播出后,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和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目前已在全国近百家电视台播出。 《品牌故事》一书讲述了国内外19个品牌企业的传奇历程和成功策略。在本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