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是一部篇幅宏大、内容艰深的著作。受现象学、形式社会学的影响,戈夫曼在本书中引入了初级框架、片段、基调、调音、捏造、层级等概念,搭建了系统的框架理论体系,进而详尽描述了框架的变动与其影响的经验的组织。 戈夫曼将 框架 视为一种 解释基模 。他指出,社会事件原本混乱无序,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有限的,正是框架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辨识和标识社会事件与信息。在实际运用中, 框架 既是一种建构现实的过程,又是该过程遵循的原则。此外,本书对新闻传播学影响深远,是戈夫曼送给这一学科的 意外的礼物 。
人类活动离不开对意义的永恒探索,而叙事则是一种基础性的意义实践。作为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兴的新闻形式、观念与实践,融合新闻(convergent journalism)如何讲故事,并创造性地开展叙事实践,以推动公共议题的数字建构,成为亟待突破的叙事学命题。 本书立足数字叙事学(digital narratology)认识论基础,主要从叙事原理与理论、叙事形式与语言、叙事修辞与实践三个知识模块系统构建融合新闻叙事的知识体系,分为上、中、下三编,共十八章。上编(第一章至第六章)为叙事原理与理论,重点以叙事可供性为概念工具,探讨融合新闻叙事的六大理论命题,即叙事内涵维度的故事观念、叙事语言维度的语图结构、叙事机制维度的数字修辞、叙事图式维度的再媒介化、叙事批评维度的数字人文、叙事伦理维度的符号秩序。中编(第七章至第十二章)为叙事形式与语
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被称为 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 人物,在许多美国人看来,逝世的肯尼迪有着 比其在世时更为强大的力量 。对大多数成年美国人来说,1963年11月22日发生的肯尼迪遇刺事件形成的记忆是难以磨灭和刺痛人心的。那些在当天受命前往达拉斯负责 报道身体 (cover the body)的记者 这是一个用来形容无论总统去往哪里都被贴身报道的新闻术语 不过是在履行他们的职责,然而, 报道身体 却变成了 报道肯尼迪之死 ,记者报道的该事件至今仍搅动着大多数美国人的记忆。 本书的主题就是讨论媒体记者在美国人集体记忆中的位置,哪些因素使他们成为可信的、权威的和首选的刺杀事件讲述人。芭比?泽利泽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 叙事 (narrative)、 新闻权威 (journalistic authority)和 集体记忆 (collective memory)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记者是一种
《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用通俗、有趣的方式介绍传播理论。本书清晰、直接地解析理论,提供各种各样引人入胜的实例与应用,帮助读者学到传播理论的基本知识,并且爱上传播理论。本书主要面向的是那些对传播理论所知甚少、甚至完全不具备传播理论背景的读者。作者用30章的篇幅,将传播理论分成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公众传播(修辞学)、大众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等六类加以详细介绍,对传播理论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做了实用、有趣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探索。阅读本书后读者将了解,理论化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我、我们的经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文化。
本书选择了74位在西方传播学术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欧美学者,从学术生平、主要理论(方法)贡献、对传播学学科建制的贡献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第二版)》不仅有助于传播学的初学者更深入地了解传播学的学术版图和历史,而且有助于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视野,为更深入的原著阅读和理论研究做好准备。第二版增加了14位学者,均为近年来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受到普遍关注的学者,同时补充了世界范围内传播学科的发展情况。
本书是为初涉传播学学术研究的读者撰写的导论性著作,旨在提供传播研究的完整路径与方法。全书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学术研究的基本知识,包括对知识这一概念的阐释以及对知识合法性的介绍;第二板块为问题意识,讨论如何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第三板块为方法意识,讨论如何设计研究方法,其中包含三种方法论范式以及计算机环境下的19种具体研究方法;第四板块为论文结构,介绍论文的常规结构模式。全书在对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及论文结构进行讨论时,不但提出了应该达到的规范,而且结合核心期刊大量已刊登论文和未采用投稿进行了案例说明,意在提供前车之鉴,为学术研究及学术表达指点迷津。
走出去 是一项国家战略,源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领域的进对外开放理念;新世纪初,经济领域的 走出去 逐渐拓展至文化领域,推动中国文化 走出去 成为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对外传播工作, 讲好中国故事 和 传播好中国声音 构成了新时代我国加强国际传播的两条主线,旨在推动中国话语 走出去 ,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基于上述背景,本书以《中国话语 走出去 :译介与传播研究》为主题,在系统梳理我国 走出去 国家战略及相关政策脉络的基础上,结合翻译学和传播学的学科交叉理论作为指导框架,从领导人话语、革命话语、文化话语、时事话语、政治话语、影视话语、文学话语和学术话语等多个维度,并分别以习近平海外发表署名文章、《求是》杂志英文版、《北京周报》、《白夜
经由电视人的记录,重大活动电视直播的 高光时刻 成为国人的集体记忆。 《高光时刻:重大活动电视直播全攻略》的作者自80年代末进入中央电视台后,经历了国家层面几乎所有的重大活动电视直播。作者将指挥直播的心得与经验教训总结成书,帮助后来者在直播工作中迅速进入状态,在实战中少走弯路。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关于重大活动电视直播的方方面面:团队组建、活动策划、系统搭建、技术和设备准备、机位和镜头设计、分镜头脚本创作、镜头切换奥秘、解说词撰写、应急处置措施及原则、直播新技术的运用等。这些宝贵经验对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书可作为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全媒体机构一线从业人员的业务提升操作手册,也可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师生的实务训练参考书。
本书重在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探索国家话语能力的建设。从宏观层面,旨在梳理“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构成国家话语能力的元素和影响国家话语能力的因素,及元素因素之间的互动,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话语能力分析模型,并以此模型分析国家话语能力存在的不足及产生的原因。从中观层面,旨在从国家话语能力提升的要素出发,针对元素因素互动产生的不同动态情境,提炼“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话语能力提升的基本策略和具体路径,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对策。从微观层面,旨在以国家话语能力体系中的某一核心环节为重点,选取近年来我国在环境、民生等方面的国内国际重大及热点事件的案例话语进行批评架构分析,系统阐释话语建构特征、话语翻译方法和话语传播策略,通过国家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
2023年 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也再次强调了媒体融合的重要性,而皮书项目《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媒体融合蓝皮书)是对于时代要求的回应。该报告是一本全面反映中国媒体融合进程与创新实践的重要文献,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指导下观察和研究中国媒体融合的重要知识成果,已按年度连续发行5本,已成为国家有关部门、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学习新媒体、研究新媒体的重要书籍。《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2-2023)》在之前报告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改革,以打造实用、有影响力的国内一流皮书为主要目标,为国内业界和学界提供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前沿性的丰富案例和数据的行业扫描和实践指南,计划分为总报告、探索篇、区域篇、评价篇、借鉴篇五部分,全面分析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状况,分区域、分领域解读媒体融合发展
本书描述了批电子通信网络是如何诞生的,揭开电报和电话诞生时期所发生的一些 重大变化 的神秘面纱。从 网络国家 这一词组便可看出电信的发展演变过程离不开政府机构和公民理想的影响,电子通信由只为少数人服务变成面向全体人民的大众服务并非技术和经济使然,而是政治和文化的产物。作者将电信的历史置于更广泛的政治、商业和话语背景中,向我们展示了政治经济在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实施中的关键作用。 这部基于档案研究的历史著作不仅可以为读者讲述一个发生在并不遥远的过去的两个强的通信网络如何被创建起来的非凡故事,而且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通信网络的全新视角,给当今的媒介制度史研究带来新灵感和新动能。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电影创作者们从百年光辉历程和新时代伟大篇章中,汲取创作灵感和素材,用电影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站在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聚焦 庆祝中国********** 年度主线工作,以 新机 新局 为主题,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邀约世界影人相聚光影盛宴,共享中国故事、共谋电影发展、共铸文化力量,交出了一份助力中国电影勃兴的 北京方案 ,唱响了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经济复苏的全新篇章,彰显了北京国际电影节传递时代强音的使命担当。 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推出《北京国际电影节蓝皮书(第十一届)》,总结并梳理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办节经验及活动成果:首次设置 主宾国 ,首次将 天坛奖 评奖、颁奖全流程工作转移至线上,首次设立
南亚东南亚国家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方向和战略伙伴,《南亚东南亚国家媒介传播研究综述》将研究目光聚焦于“一带一路”沿线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老挝、新加坡、越南、柬埔寨、东帝汶等国别为单位,从电影、报刊、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不同媒介形态出发,对国内外关于这些国家的媒介传播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总结。《南亚东南亚国家媒介传播研究综述》按照国别与专业领域,把研究对象分解为小的板块进行专题文献搜索、整理和评述;将综合信息与专题文献结合,全面而深入地搜集整理各领域研究文献,呈现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国内与国外研究结合,既关注国内研究者的文献,也关注对象国及其历史殖民宗主国等其他外来研究者的文献,力求全面展现这些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本书遴选2019年度网络视听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近20个典型案例,在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通过个案透视网络视听行业发展的*特征、面临困境及未来发展趋势。分为综述篇、专题篇、案例篇三部分内容,专题篇主要聚焦于网络剧,选取《破冰行动》《长安十二时辰》《庆余年》等具有代表性的网络剧进行了深入分析,除此之外《乐队的夏天》《见证初心和使命的 十一书 》、淘宝直播、B站等都是本书重点分析的案例。本系列已经出版五本,这是第六本,被誉为 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发展的历史记录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视听传播与创意媒体研究前沿》汇集了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近年来的优秀前沿研究成果:从理论历史到当下现象洞察,从产业政策分析到技术展望,从人类学与非虚构研究到纪实影像实践;既有资深专家教授的潜心研究,也有青年学者、学生的新锐声音。本书精心选编的24篇文章,承载了影视传播研究中心20年来的深厚学术积淀与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展现了 清影学派 与 清影风格 的独特风采,更观照社会文化现实与产业实战经验,走出书斋,走向大干视听世界。 在当下浸润于视听传播与互动的媒介环境下,本书将为来自学界、业界的读者们提供批判、多元、深入的视角,可为相关政策制定与技术开发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其对中国视听文化的广泛研究兴趣、多角度剖析与总结,也会让读者感到趣味盎然。
本书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中国数字蓝皮书 2022-2023年度的研究成果,延续了历年来的研究特点和内容。本书由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附录等四大部分组成。本报告采用数据实证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产业组织经济理论着力从产业主体、产业行为、产业绩效等方面对数字出版产业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环境加以阐析,以求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脉动进行深刻追溯,为数字出版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提供连续、可比的数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