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作者近两年来发表的二十多篇与记者编辑面对面进行新闻业务辅导和交流活动的记录整理稿。全书共分为四辑,内容涵盖记者编辑如何讲政治、重业务、强素质、练本领,新闻媒体如何以精品生产带动内容提升,新闻工作如何防范舆情、防止差错、守牢阵地等。书中每篇主稿后配发一篇千字以内 一线感言 ,撰稿人均为中国新闻奖得主,与主稿形成互动、互补。
如何从社会和世界的大格局来理解媒们尼克 库尔德利的书值得精读。 《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凝聚了库尔德利15年思考媒介与权力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心得,为了破解如下谜题;媒介如何推进了社会和世界?本书吸收社会理论,提出一套理论概念,以廓清这个错综复杂、令人困惑的媒介化世界。 本书贯穿起媒介的诸多重大命题 媒介实践、媒介仪式、网络化社会、网络化政治、媒介与资本及权威、媒介文化、媒介伦理与正义。在阐述时,作者继承了英国文化研究的传统,旗帜鲜明地批判新自由主义,批判媒介中心神话,破解媒介文化比较研究中的西方中心思想。 诚如当代传播学大师彼得斯、利文斯通所言,《媒介、社会与世界》一书 洞幽烛微、睿智犀利 ,视野广阔、思想新锐, 在研究范围和学术雄心上者酷似曼纽尔 卡斯特的著作 。
全书围绕 感官 技术 连接 展开。三个主题涉及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所面临的技术变迁,宏大的理论课题同时关联着媒介日常实践。全书暗含了中心的行动主体 受众 。作为传统传播学研究的中心议题,当前受众研究因新媒体环境的冲击,导致清晰的传播链条破碎,让受众面目模糊不清。本研究关注三个方面:首先,受众感官成为技术承载的受体,媒介与个体的结合更为紧密。其次,技术产生了诸多问题,包括技术如何改变受众日常行为,技术与生命历程的关联。后,讨论落实到受众如何实现彼此连接的行动中。
本书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理解文化和社会的媒介化。包括政治的媒介化、宗教的媒介化、游戏的媒介化、体质的媒介化。媒介化代表了一个新的社会条件下,媒体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机构的同时,还成为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根基。利用广义的媒介技术、机构和审美形式,斯蒂格考虑新旧媒介的特征是如何影响人际互动、社会制度和文化想象力。
本书以传播实践中的基层群众为主体对象,从传统媒体中的典型报道、主旋律影视作品、移动小屏直播与自媒体现场报道、社群传播与粉丝文化、社交媒体中国际传播等六个场域的社会变革、文本接受、技术发展趋势等问题切入分析,对中国新闻实践的思维方式、逻辑基础、运作理念和历史传统进而总结出中国新闻理论本土实践的理论话语。意在倡导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的传播观念,强调人民的个体构成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中 人民观 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以新世界主义和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核心出发点,以 整体全球化 为学术背景和研究指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以多角度、多层面的和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以及古今中外相融通的分析视维,研究世界各民族的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信息与人、社会、世界的复杂互动关系,目的是共同建构一个和谐包容、开放合作、共进共演、共赢共享、良性发展的新型传播世界。其研究视维和论述框架既是对国际传播研究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对21世纪国际传播学发展乏力的激活和推进。
本书汇集了作者十多年学术生涯的代表作。上篇聚焦美国政治传播,涵盖了美国国会电视台、商业媒体和政治、媒体和政治选举、广播电视管理、好莱坞电影与民族主义等主题,下篇聚焦中国对外传播,涵盖了中国公共外交、领土争端的话语建构、数据主权、英语新闻网站、网络表达和社交媒体对外传播等主题。作者用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媒体和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探寻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对外表达的话语策略,勾勒了全球传播的理想图景。
玄奘穿越西域前往天竺取经,欧洲中古学者为了意大利修道院的一卷珍本,要横穿英吉利海峡,翻越阿尔卑斯山。如今,网络提供了一种人类无法抗拒的便利,在弹指之间接近无穷的阅读可能。 数码时代,以“书”为载体的人类文明将走向何方?我们找来了这个星球上或许有资格谈论这一话题的两人:安贝托?艾柯,让–克洛德?卡里埃尔。一位是耀眼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享誉世界的意大利哲学家、符号学家、小说家;一位是电影泰斗、著名编剧、法国国家电影学院创始人。他们同是藏书家和珍本追踪者,对书籍有深刻的理解,对各种文化载体在技术革命中的变局有敏锐的洞察。 当人类的一切视听遗产都消失了,我们还可以在白天读书,在夜里点根蜡烛继续。书是人类的起点和终点,是世界的场景,乃至世界的末日。在过滤和传承中,我们的文化是幸
本书分析了不同信息载体的时间表达式分布,构建了基于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时间表达式抽取模型:首先,通过全文文献和题录信息的对比,验证了不同信息在学术文献对应研究阶段划分准确性上的影响;其次,对时间词敏感研究主题的排序进行了探究,并构成了基于时间相似度的检索研究内容;最后,结合具体的案例数据,以时间线串联整个研究内容,对研究主题的相应资源进行了整合探究。 本书主要面向信息资源管理、知识挖掘、深度学习的研究者和学习者。
厦门大学新闻学系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新闻传播人才。本选集收集、整理新闻写作、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新闻实践课程中代表性学生作品,并以作者手记、实践作品与教师评语的方式呈现,以此展现厦门大学新闻实践教学成果与新闻学子风采。这次收录的报道和评论都发表于2018 2020年,时效性强,角度丰富,发表的原文和教师评语交叉呈现,充分揭示一则好的新闻作品的创作过程。
旨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四力 要求,分体裁、题材、媒介对福建新闻战线涌现出的优秀新闻作品进行汇编。本书内容真实,案例丰富,充分凸显了 四力 精神及不同类型新闻作品的属性与特色,在激励新闻工作者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及新闻宣传水平的同时,也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广大师生提供了优秀的案例分析素材和学习读物。
本书围绕国际新闻编译的特点,探究新时代全球传播视阈下的新闻编译的原则和策略,涉及国际新闻编译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基础理论、典型错误以及具体的翻译技巧,既考虑到面又照顾到点,选材力求新颖准确,不仅 赠人以鱼 ,而且 授人以渔 。为了从理论和实践上加深对国际新闻编译的认识和了解,书中除举出典型实例并加以评述外,还对某些译例的正误优劣做出分析,理论阐述与实证分析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贯穿始终。本书适合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翻译学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等读者使用。
GB/T 8878-2023 针织内衣 如果您想知道本书的目录或更多详细内容,请联系我们客服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