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社会和世界的大格局来理解媒们尼克 库尔德利的书值得精读。 《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凝聚了库尔德利15年思考媒介与权力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心得,为了破解如下谜题;媒介如何推进了社会和世界?本书吸收社会理论,提出一套理论概念,以廓清这个错综复杂、令人困惑的媒介化世界。 本书贯穿起媒介的诸多重大命题 媒介实践、媒介仪式、网络化社会、网络化政治、媒介与资本及权威、媒介文化、媒介伦理与正义。在阐述时,作者继承了英国文化研究的传统,旗帜鲜明地批判新自由主义,批判媒介中心神话,破解媒介文化比较研究中的西方中心思想。 诚如当代传播学大师彼得斯、利文斯通所言,《媒介、社会与世界》一书 洞幽烛微、睿智犀利 ,视野广阔、思想新锐, 在研究范围和学术雄心上者酷似曼纽尔 卡斯特的著作 。
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能够躲避新闻的不断轰炸, 新闻的喧嚣纷杂已经渗入自我当中, 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新闻强大的影响力: 新闻不仅能左右我们对现实的观感,还能塑造我们的心灵状态! 一场饥荒、一座遭到洪水淹没的城镇、一则明星八卦、一个政府的垮台、一位经济学家对于明年发展趋势的预测......这类外在的骚动,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获得内心平静所需要的东西。一场饥荒,一座洪水淹没的小镇,一个在逃的连环杀手,一届下台的政府,某经济学家对明年救济人口的预测--这样的外界骚动也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好以此换取内心的平静。 当新闻支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去回应和思索新闻造成的影响:包括心中因此出现的羡慕与恐慌、激动与受挫,以及裹挟在不断向我们涌来的新闻大潮中,偶尔会怀疑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否会比较好的种种情境。
本书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理解文化和社会的媒介化。包括政治的媒介化、宗教的媒介化、游戏的媒介化、体质的媒介化。媒介化代表了一个新的社会条件下,媒体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机构的同时,还成为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根基。利用广义的媒介技术、机构和审美形式,斯蒂格考虑新旧媒介的特征是如何影响人际互动、社会制度和文化想象力。
近代以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浪潮席卷全球,出版印刷业也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十九世纪初,随着中国国门被渐次打开,绵延两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包括中国的雕版印书业,不得不面对并经受全球现代化大势的挑战,开启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从传统转向近代,图书印刷方式的革命是个拐点。 本书主要探讨了十九世纪从1807年至1873年的六十余年间,各教会基督教传教士通过创立与经营西式中文印刷所,尝试引介西式金属铸字印刷中文图书,并*终试验成功的过程,也即支撑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引发新知爆炸、推动文化转型的物质基础及其发展史。 通过全书十二章内容,对七个传教士建立经营的中文图书印刷机构和东印度公司的澳门印刷所建立发展的精细研究,作者勾勒一副十九世纪西式印刷逐步登陆中国并渐次展开、至发展成熟的完整而
传教士中文报刊介绍了相当丰富的西学知识,举凡数、理、化、天、地、生、医、农、文、史、哲、经、法、政治学、教育学、军事学,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到工程技术,无所不涉。其中,相当多的知识为中国人此前所不知,或较中国已有之知识先进。笔者曾细细翻过《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万国公报》、《格致新报》与《汇报》等多种传教士中文报刊,深感其内容极其丰富,无论是治新闻史、思想史、学术史,还是广义的文化史,都应高度重视这一资源。
本书以晚清上海报刊上的医药广告造假现象为研究中心,重点围绕近代的两个著名假补药燕窝糖精和艾罗补脑汁展开,兼参考民国初期的医药广告资料,注重讨论报刊医药广告的制作过程、叙述结构和修辞特色,医药广告的读者及消费者反应,名人代言的医药广告情况,医药广告中的借名造假现象等,并在近代中国的身体文化与消费文化打造的视角下检讨医药广告对近代中国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如其对 东亚病夫 形象与记忆塑造的影响,藉此来讨论医药广告中的虚假宣传导致的社会影响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笔者希望与既有的医药广告研究进行区隔,同时也希望借助更为丰富多元的资料收集与较为细致的解读,能够补充和纠正之前的相关研究,填补相关研究中的空白。 自序 导论:晚清的广告论述 第一章 制造虚假广告 第二章 当糖精变为燕窝 孙镜湖
本书以新世界主义和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核心出发点,以 整体全球化 为学术背景和研究指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以多角度、多层面的和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以及古今中外相融通的分析视维,研究世界各民族的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信息与人、社会、世界的复杂互动关系,目的是共同建构一个和谐包容、开放合作、共进共演、共赢共享、良性发展的新型传播世界。其研究视维和论述框架既是对国际传播研究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对21世纪国际传播学发展乏力的激活和推进。
船舶安全检查就是要对船舶航行和作业过程中影响正常生产的各种物与人的因素,如船体结构、主要设备、船员适任等方面进行检查,通过发现不安全因素,以求消除事故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这里指的“船舶”是一个抽象的集合体,并非仅是船舶硬件,而是包括船舶硬件、船员、船舶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集合。 本书是海事局检查机关多年来的经验积累和总结,对于提高船舶安全运营和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1905595006
商品参数 国内航行海船缺陷处理操作指南(第二版) 定价 85.00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版次 2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开本 16 作者 装帧 平装-胶订 页数 304 字数 583 ISBN编码 9787114152924
本书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探讨了口述史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着重对口述历史项目如何策划、口述史访谈如何准备、重点如何把握、文稿如何整理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特别是对口述史访谈后期成果的评价问题,在国内尚属首次进行详尽探讨。实践部分,基于作者五年来的口述历史工作实践,选择 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 我们的文字 学者口述史 等专题进行重点介绍,包括作者所做口述史访谈准备、采访提纲、文稿整理、采访笔记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示范性。
本书汇集了作者十多年学术生涯的代表作。上篇聚焦美国政治传播,涵盖了美国国会电视台、商业媒体和政治、媒体和政治选举、广播电视管理、好莱坞电影与民族主义等主题,下篇聚焦中国对外传播,涵盖了中国公共外交、领土争端的话语建构、数据主权、英语新闻网站、网络表达和社交媒体对外传播等主题。作者用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媒体和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探寻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对外表达的话语策略,勾勒了全球传播的理想图景。
本书基于生态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把多学科理论相融合,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传播。本书共八章,主要是将生态学思想引入到新媒体发展框架内,将生态学思想与新媒体有机融合,进而提出新媒体生态的理念,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传播变化与挑战、新媒体生态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传播的生态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联动、新媒体传播载体中的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探讨新媒体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视角。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GB576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第2部分。GB5768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部分1:总则;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第4部分:作业区;第5部分:限制速度;第6部分:铁路道口;第7部分:非机动车和行人;第8部分:学校区域。如果需要购买以上标准,请咨询在线客服。
作为一个“爱书、懂书又做书”的出版人,作者俞晓群以细腻流畅的笔触,娓娓道出一个个书与人的故事,以及对于书业历史和现状的思考。本书在本社出版以来颇受好评,现改精装本出版。在本书中,作者叙述了从事出版工作以来,所遇到的精彩人物。有些是神交已久的前辈,有些则是亲炙教诲的长者,如王云五、黄仁宇、陈原、王充闾、沈昌文等。
城市,尤其是大都市,是人类伴随着工业革命而形成的新型文明形态。传统意义上,城市因为与工业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被刘易斯 芒福德称为是 冷酷无情的工业城市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尤其是新技术的发展,创新、人文与生态成为全球城市的发展新目标,城市更新也因此成为城市研究的新命题,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传播网络与国际大都市的关系显得尤其受人关注。本书从发展传播学的视角入手,选取纽约、伦敦、东京、首尔和上海为研究对象,考察5个城市传播网络与国际大都市发展之间的多维关系,并力图寻找传播与城市之间关系结构的改善方向。与之前发展传播学重点关注现代文明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机制相比,本书认为,信息传播网络和城市发展的研究也应该成为发展传播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信息传播网络如何促进城市更好地发展也应该是
作者简介: 程南昌,博士,现就职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长期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网络舆情和语料库相关系统开发设计。多次参与国内、国际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评测,曾获得COAE情感计算电子与汽车两个领域倾向强度比赛全国名,SIGHAN国际评测中文人物属性抽取名。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网络舆情分析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舆情检测、热点话题识别、倾向性分析、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在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建设自动化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实现舆情的自动监测与预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选题来源 1.2研究意义 1.3研究方法 1.4主要研究内容 1.5相关研究综述 第2章 网络舆情检测 2.1相关研究 2.2元素共现法的主要思想 2.3元素共现法的实现 2.4实验结果分析 2.5元素共现法在
商品参数 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 2019 定价 240.00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0年05月 开本 16 作者 装帧 平装 页数 488 字数 945 ISBN编码 151143474 暂时没有目录
普遍来讲,在现代社会中,主宰人们社会生活的力量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经济、政治、法律和传媒。新闻媒体既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塑造力量,也建立着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软规则。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社会变迁,文化环境的转变,尤其是近几年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和媒介使用方式的革命。新闻媒体对社会的治理已经成为与法律、制度等并行的一种社会治理方式。在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传统媒体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融合,对社会事件的影响日益显著,对社会民主与法制的推动日渐加强,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长久而深远。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逐步建立,政府逐渐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将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权力赋予社会。《中国新闻媒体社会治理功能研究》将治理理论及公民社会等政治理论引入
JB/T 14403-2022 智能化轨道物流传输系统 如果您想知道本书的目录或更多详细内容,请联系我们客服为您服务
本书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秘密发行的机关报《群众日报》与《每日实报》的原件影印(版面由对开4版缩减为16开)合刊。《群众日报》发刊于1931年3月10日,出版至3月30日中止,3月31日更名为《每日实报》继续出版,停刊时间不详。本书收录内容为1931年3月11日至3月30日的《群众日报》, 1931年3月31日-4月12日的《每日实报》。两报设有社论、国内国际新闻、上海消息及地方通讯等栏目。有关两报的记载见于中共党史文献,但报纸原件稀见,本书资源系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在东京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中发现并辨析确认后获得,弥足珍贵,对于中共党史和上海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革命文物价值。该书前部分《群众日报》收入所见第2-21号,为80面;后部分《每日实报》收入所见第1-12号,为48面。
李文*的《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是一本立足于陕甘宁边区,全面、深入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作。本书论述了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的发展概况,新闻事业的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置入中国共产党整个宣传思想中进行研究,理清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期的新闻宣传思想。多侧面研究了《解放日报》这一在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上举足轻重的新闻媒体;从内容方面研究了《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工人》等延安时期的中央级新闻刊物;论述了陕甘宁边区级报刊:《边区群众报》《党内通讯》及陕甘宁边区分区以下的新闻传播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