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培养译者通过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翻译中的理 解、表达和变通问题的能力。本书的练习材料选自12份联合国文件,由青年译者翻译后,笔者按照联 合国的标准精心修改,并详加解释。译文修改过程显示,即使译者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只要学会思 考、学会查证,仍然可以接近甚至达到专业的翻译水平。本书传授的理念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体 裁文件的翻译。 本书供打算从事或已经从事联合国文件翻译的读者学习参考,也可用作翻译专业的教材。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收录了保罗 利科的三篇探讨翻译相关问题的文章,作为当代阐释学的代表性学者,利科对于翻译的关注来自一种探索主体间理解可能性的本能。 阐释学建立在对言语的不理解之上。 而翻译的任务正是疏通其间种种障碍,使理解成为可能。因此对于利科而言,翻译不限于语间交际行为,也发生于语内甚至是语言于其他符号系统之间。第二部分收录了瓦尔特 本雅明名作《译者的任务》的新译本,并有译者长文导读。此译本以德语原文为准绳,同时参考该文法、英两种语言译本四种,力争在多语言的相互关照中逐渐贴近本雅明所言 重现纯语言 的翻译理想。
与那些长途跋涉欣赏美景或观赏艺术珍品的意大利爱好者不同,黛安娜 黑尔斯更喜爱的是意大利语,因为它既美丽又粗俗。它体现出意大利人的天赋:能将任何事物 从大理石到旋律,从不起眼的面条到生活本身 转化成一种欢乐的艺术。 仅凭语言,意大利人就培养出了一种简单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能把沉闷的日子变得生趣盎然,把平凡琐事变成难忘的记忆。例如独具特色的意大利语时态 未完成过去时 :在意大利,未完成的事可能花很长的时间仍未完成,一位研究员告诉黛安娜,他曾向图书馆借阅一本编目内的书,结果收到一份通知,上面写着 此书自1530年出借至今未归还 。 黛安娜将自己在意大利游历、探访的经历,与意大利历史、文学、电影、戏剧、美食等领域的奇闻逸事结合在一起,写成了这本小书。热闹、丰富、性感且有趣的意大利,曾带给黛安娜
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纵古今,跨经纬,全面系统介绍中华历史上著名翻译家以及他们的翻译思想,选择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译文,列出每位译者的译事年表,该文库积极回应国家文化战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前言、代表性译文和译事年表。前言包括鸠摩罗什生平介绍、鸠摩罗什翻译思想、对鸠摩罗什的研究、代表性译文选择的原因、对所选译文的介绍与研究等。第二部分为鸠摩罗什代表性译文。第三部分为鸠摩罗什译事年表,把鸠摩罗什所有的翻译实践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包括年代与收录渠道。
19世纪是翻译的世纪,翻译活动的规模之大,内容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19、20世纪之交的翻译实践,保障了20世纪以后中国对新知识的共享,并为今日的全球化做好了语言上的准备。严复是*早挑战人文科学翻译的本土翻译家之一,他所创造的大量译词,如 天演 等曾风靡一时。但时至今日,除了若干音译词以外,其余都已成为历史词汇。严复的译词究竟对现代汉语产生了何种影响?严复译词多为日制译词所取代,其原因是什么?本书聚焦严复,以严复的翻译活动为考察范围,主要讨论严复的译词,希望对上述问题做一个解答。
本书包括绪论、正文主体六章和结语三部分。绪论对研究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目的、内容和方法等作简要介绍。
就范围而言,《翻译史另写》中的 翻译史 主要指中国翻译史,而且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翻译史;就内容而言, 翻译史 既包含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历史,也包括翻译思想(史)和翻译家。 在《翻译史另写》中时可见到不一样的观点: 爱国 并非朱生豪坚持译莎的首要甚或主要动力;中国传统译论可以用 旨 一言以蔽之; 新译 并非生来就是专名,也并不独指玄奘的译籍;傅雷 神似 译论中的 神 当可解为 精 、 气 、 神 ;钱钟书的 化境 不仅是文学翻译的 理想 ,也可兼作 标准 。这或许便是 另写 之本意。与此同时, 另写 还多少有点 另类 的意思,这从相关篇名中即可感知而出;《饶舌 舌人 》、《 唐僧 是谁》、《万译不离其 旨 》、《误引作者、误告作者》、《他们仨:翻译连着你我他》、《 如影随形 并 左右人间 》
本书以学者对谈形式,就翻译本质、翻译伦理、翻译价值、翻译批评、翻译家研究等涉及翻译的根本性问题展开深入思考,主要内容包括: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把握翻译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创造性;翻译伦理的本质诉求;翻译的定位与翻译价值的把握;走进翻译家的精神世界;翻译研究的问题、路径与方法等。本书立足翻译历史观与文化观,针对以上涉及翻译与翻译研究的基本问题加以探讨,一方面把握翻译本质,进一步思考何为译、译何为,另一方面关注翻译现实,对中国文学外译等重大现实问题予以关照。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无处不在的翻译》这本书探索了翻译的内涵,认为翻译既是一种解释学的、伦理的、语言学的和人际的实践,更是一种关键的认识论概念。翻译为各个人文学科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础,同时质疑和挑战了许多传统的边界,并提供了一个超学科的认识论范式。通过采取创新的研究方法,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翻译是无处不在的。本书跨越哲学、认知语言学、人类学,对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阐释,对国内界定翻译的讨论大有裨益。 作者在章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前提,即翻译是一个相当大的概念,大到无处不在。第二章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翻译即理解、解释和诠释。第三章强调翻译是一种过程。第四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将翻译重写为意义、概念化、解释和隐喻。第五章从人类学角度说明翻译是与他者及自我的相遇。
本书从金岳霖研究现状入手,发现了金岳霖问题,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出路与办法。作者依据结构主义、新批评、现象学等相关理论,把文学作品划分为意义、意味、意境三个层次,界定了各自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在译意和译味的基础上,增加了译境,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形成了文学翻译的三种境界,分别对应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并根据可译性、文学性、层级性对三种翻译境界进行合理定位。作者研究了三种翻译境界在语言功能、思维模式、意义层次上的不同特点与具体表现,论述了文学翻译的层级超越机制,建构了翻译境界的理论体系,*后得出三境归一的结论。
本书以描写译学为出发点考察网络仙侠小说英译文本塑造的中国形象及影响,采取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结合形象学的“异国形象”观点对数据发现进行阐释。研究主干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1)作者、译者合力塑造的中国形象;2)中国形象的他塑元素;3)译者/读者转变为作者之后塑造的中国形象。书中共选取了7部英译“经典”仙侠/玄幻作品和2部英语原创仙侠小说作为考察对象,参照语料包括2部英译古龙作品和4部经典英语奇幻小说,共13部小说,超过700万个单词。研究从语言形象、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三个方面回答了主旨问题,并发现中国形象的他塑元素及其所受影响。
《翻译研究新视野》一书是我国译介学奠基人谢天振教授的经典著作。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备受注目,人文学科出现了“翻译转向”。作为可以滋生很多悖论与理念的领域,翻译研究涵盖理解、诠释、道德、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以及语际转换过程中的忠实与叛逆,等等。在本书中,作者以广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文化洞察,深入探讨了上述命题,深化了人们对翻译的性质与意义以及译者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翻译损失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补偿是确保译品完整传达原文信息、意义、语用功能、文化因素、审美形式等成分的必由之路。本书是国内部全面系统地介绍翻译补偿研究的专著。作者论证了翻译损失的不可避免性、翻译补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纠正了补偿界说忽视普遍性的倾向;从三个维度对补偿进行了分类;梳理了传统译论中涉及翻译损失与补偿的论述及其对构建补偿理论的潜在价值;探索了现代翻译理论中有关翻译补偿的论述;提出了翻译补偿的六项原则;并在语言和审美层面对翻译案例中不同的损失情况与相应的补偿手段进行了研究。 本书可供翻译方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翻译研究者和爱好者使用。
本书以英语语言分析和各类实用文体的翻译为中心展开,前半部分集中讨论了英语的发展变体研究、国内外关于英语翻译的思想理论以及就英汉语言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英语翻译的跨文化翻译策略。后半部分从商务文体、科技文体和文学文体三个方面论述了其文体语言的特征和翻译策略,完善了本书内容,更具实用性。本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新颖,适合英语及相关专业的人士学习研究。
作品对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与接受做了一番梳理和考察,在梳理和考察中,呈现出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东方之行的主要脉络,让我们看到了这部西方巨著是怎样鼓舞和伴随中国知识分子去追求光明,怎样随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受难而受难,怎样随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解放而解放;通过梳理、回溯和考察,在以学术的方式而非以感性的方式确认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翻译文学经典后,运用个案研究与分析,试从傅雷的翻译思想观和文艺美学观,探讨翻译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从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公认的翻译文学经典出发,对翻译文学的本体研究加以思考,对翻译文学的特有品格做出界定;四以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作为甸翻译文学史上一一座不朽的丰碑,试对当前翻译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翻译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和
本书编者将自己所撰写的涉及语言和(或)翻译的部分论文收集到一起,以充分揭示翻译同语言之间的天然联系。这里的论文一共十九篇,分别为:“英汉广告中的仿拟及其英汉互译”一文,对用于广告中的仿拟辞格及如何翻译该辞格作了初步探讨。“论英汉比喻的文化差异及其互译”一文,从语言同文化的关系以及奈达和纽马克对语言文化的分类入手,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比喻进行了比较,指出英语和汉语在使用比喻时,由于各自文化所具有的“个性”而采用不同语言文化的种类进行表达。“搭配与翻译”一文,从索绪尔所认为的“在语言状态中,一切均以关系为基础”出发,介绍了这种关系所包含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并认为,前者规约着语言使用者恰当地按照语言的序列结构行文,后者关注语言使用者在词汇与词汇之间的匹配方面是否恰当,即搭配是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