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三编,共十二章,系统阐述了非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与职业发展、翻译理念及工具、以及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本书旨在传播正确的翻译理念,推广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如下: 宏观把握,指导性强:从当今职业翻译实践的角度出发,倡导以翻译复查清单为途径实现准确通顺的翻译,并对翻译的职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理念新颖,视角独特:提倡以英文写作原则指导汉英翻译,借助电子工具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速度,利用平行文本弥补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强调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以宏观的视角解决微观的翻译问题; 注重细节,指导实践:强调以批判性思维贯穿翻译的始终,以撰写译者注的方式培养专业翻译精神,关注翻译实践中的细节问题,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指导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学界需要翻译,却将其边缘化,《翻译之耻》探索了翻译与学术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作为专业译者,劳伦斯 韦努蒂提出,时下流行的作者观念在文学研究领域贬低了翻译,同时也强化了版权法中对 著作权 的不当定义。此外,针对各类学术机构对翻译的忽视,出版商对译者的不公正待遇,本书均给出了毫不留情的批评。 从早期基督教的《圣经》翻译,到日本现当代小说的翻译,韦努蒂的研究均有涉猎。他揭示了译本在构建翻译伦理的社会影响,并提出,翻译伦理促使译作以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一更广阔的视角被写作、阅读和评价。
本书在原《英汉翻译教程》一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融入了*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增补了一些内容。全书共分八章,从翻译总体论、翻译的本体研究、翻译的载体研究、翻译的客体研究、翻译的环境研究、翻译的主体研究、翻译的控制研究和翻译的效果研究等方面对翻译学进行了论述。
本书针对我国高校翻译本科专业高年级开设的文学翻译课程编写。其目的是通过文学翻译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介绍、翻译实例理解、表达与修订过程的分析与讲评以及翻译实践的训练,帮助学习者较为深入地认识文学翻译活动,较为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文学翻译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切实提高他们理解过程中的文学鉴赏水平与表达过程中的艺术再现能力,为他们能够独立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并进行文学翻译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部分是GB/T17693的第5部分:西班牙语
本书包括:导论(翻译与训练知识简介)、分类翻译训练实践(包括38个主题的双语翻译训练)、翻译案例点评(为深入学习设计的案例分析)和附录。内容广泛,涉及国情、人口、家庭、政权、议会、法制、国防、军事、文化、文学、艺术、戏曲、舞蹈、杂技、音乐、影视、广播、出版、教育、旅游、社会、就业、消费、社保、动物、植物、经济、商务、贸易、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通讯、金融、外资、体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城建、外交、外事、外援、改革开放、 政治、 关系、 组织、 合作、中法关系、中非关系、时事等方面,以便使读者了解当今世界众多的翻译主题和表达方式。所有的汉译法和法译汉例句都配有参考译文,以便于使用者学习和查阅。 本书有以下特点:丰富的语料库,便于您学习和查阅:覆盖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体育、
《翻译技术》从狭义和广义翻译技术的区别、从局部到整体的考量、由内而外的学习路径这三个视角出发,介绍并描述了不同翻译技术的应用原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全书共分九章:第1章为全书概述;第2章至第6章分别介绍计算机辅助翻译、本地化工程、语料库管理、术语管理和桌面出版,是《翻译技术》较为独立而又系统描述具体翻译技术的章节;第7章至第9章分别讲述技术协作、智能翻译和翻译质量保证,是《翻译技术》全面描述相关翻译技术在某一方面真实应用的章节。掌握第2章至第6章的相关内容,可明确提升对具体翻译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掌握第7章至第9章的相关内容,则是将翻译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升至全面优化应用的层次。 《翻译技术》的适用读者是翻译技术的爱好者、从业者以及相关的教师和学生等。
GB/T 19363《翻译服务规范》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笔译; ——第2部分:口译。 本部分代替GB/T 19363.1-2003,与GB/T 19363.1-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删除引言; ——删除了原有的4个术语,即3.10过程、3.11可追溯性、3.12纠正、3.13纠正措施;增加电子文件术语; ——删除了涉及译文质量的4.4.2.4-4.4.2.8; ——删除了4.4.7对印刷品及复印件的要求; ——对标准的其他内容略作修改。 本部分由中国标准化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中央编译局、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中国标准化协会、江苏钟山翻译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尹承东、吴希曾、杨子强、顾小放、张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