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原《英汉翻译教程》一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融入了*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增补了一些内容。全书共分八章,从翻译总体论、翻译的本体研究、翻译的载体研究、翻译的客体研究、翻译的环境研究、翻译的主体研究、翻译的控制研究和翻译的效果研究等方面对翻译学进行了论述。
黎昌抱、邵斌主编的这本《中外翻译理论教程》是浙江省“十一五”高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成果,是一部面向高校(英汉)翻译专业和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学生,基于四轮课堂教学实践,适合两个学期教学需要,涵盖中西方翻译重要理论,既简明易懂又基于原典的中外翻译理论英文教材。全书分“上编”(PartI)和“下编”(PartII)两大部分,各十五章,共三十章。在理论体系上,本书强调“三抓”:一抓主线,即抓住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事件;二抓主角,即抓住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三抓主题,即中西翻译史*代表性的翻译理论和思想。
《译境》囊括王佐良先生专论翻译的中英文章近二十篇,并附三篇访谈。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他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所翻译的《彭斯诗选》、《苏格兰诗选》被誉为范本,*为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培根《谈读书》的译文,被学界誉为 好似一座令后来者难以翻越的高高的山峰 。《译境》囊括王公多年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结晶,文笔优美,见解独到,足见大家风范。本书不仅适宜翻译专业人员精研提高,其简劲高旷的文化散文风格,对一般读者而言也具有吸引力和阅读价值。
就范围而言,《翻译史另写》中的 翻译史 主要指中国翻译史,而且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翻译史;就内容而言, 翻译史 既包含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历史,也包括翻译思想(史)和翻译家。 在《翻译史另写》中时可见到不一样的观点: 爱国 并非朱生豪坚持译莎的首要甚或主要动力;中国传统译论可以用 旨 一言以蔽之; 新译 并非生来就是专名,也并不独指玄奘的译籍;傅雷 神似 译论中的 神 当可解为 精 、 气 、 神 ;钱钟书的 化境 不仅是文学翻译的 理想 ,也可兼作 标准 。这或许便是 另写 之本意。与此同时, 另写 还多少有点 另类 的意思,这从相关篇名中即可感知而出;《饶舌 舌人 》、《 唐僧 是谁》、《万译不离其 旨 》、《误引作者、误告作者》、《他们仨:翻译连着你我他》、《 如影随形 并 左右人间 》
《译道:名家翻译之道》为名家名译的精选集,汇集了诸多翻译大家的经典作品,包括杨必译的《名利场》、徐迟译的《瓦尔登湖》、黄源深译的《老人与海》、王科一译的《傲慢与偏见》等名篇。《译道:名家翻译之道》通过经典译文赏析,来阐述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技巧,包括被动语态译法、抽象名词译法、增词法、减词法、反译法、分译法、合译法等等。
《口译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理论、方法与实践》分四篇,共十五章。篇为绪论,其余三篇分别论述理论基础、方法策略与研究,以及教学应用。 篇介绍研究背景,明确语料库口译研究的学理关系(共三章)。先强调语料库对语言学、语言教学、翻译教学与研究等领域的重大影响,随后突出语料库研究路向在翻译研究未来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后明确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模式与设计对口译研究的启示。 第二篇阐述语料库口译研究的理论基础(共两章)。首先明确语料库口译研究在语料库翻译研究中的地位与性质,随后强调语料库口译研究的意义,介绍口译语料库建设的总体设计与规划。 第三篇介绍国内外口译语料库的建设与相关研究(共七章)。既有口译语料库建设的整体设计思路与加工原则,也有国内外口译语料库建设的实践经验,同时介绍业
由22课组成,有日常生活、文学、文化、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各课分别由课文和练习组成,使学生具有能用日语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能力。
实拍书影 【编辑推荐】 《红高粱》 《青衣》 《妻妾成群》《活着》《烦恼人生》 《马桥词典》 《废都》 《受活》 《古船》等作品 原作与译作有着怎样的关系?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有哪些互动故事?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格局是什么样的? 莫言、毕飞宇、苏童、余华、池莉、韩少功、贾平凹、阎连科、张炜……中国当代文坛ji富代表性、域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妙语连珠,畅谈中国文学在世界的 的现状、困境与前景 。 这本不一样的访谈录或许能让您找到答案。 【精彩书摘】 我敬重、感谢翻译家,其中包括将外国文学翻译成中文的翻译家,也包括将中国文学翻译成外文的翻译家。没有他们的劳动,像我这样的作家,就没法了解外国文学,中国文学也没法让外国读者了解。 ——莫 言
《认知翻译学》以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语言认知理论为基础,对翻译涉及到的语义、语法及转换中的认知机制等展开分析,构建认知翻译学的模块化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具体的翻译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主要包括范畴化、概念转喻、概念隐喻、多义性、像似性、主观性、框架、认知识解、概念整合、关联理论、语篇认知等话题,这些话题分别涉及语言认知的不同侧面,有的旨在以语言认知理论对翻译背后的认知机制作出解释,有的旨在构建翻译的认知模型,反应翻译转换的认知规律。
翻译损失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补偿是确保译品完整传达原文信息、意义、语用功能、文化因素、审美形式等成分的必由之路。本书是国内部全面系统地介绍翻译补偿研究的专著。作者论证了翻译损失的不可避免性、翻译补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纠正了补偿界说忽视普遍性的倾向;从三个维度对补偿进行了分类;梳理了传统译论中涉及翻译损失与补偿的论述及其对构建补偿理论的潜在价值;探索了现代翻译理论中有关翻译补偿的论述;提出了翻译补偿的六项原则;并在语言和审美层面对翻译案例中不同的损失情况与相应的补偿手段进行了研究。 本书可供翻译方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翻译研究者和爱好者使用。
春来困顿,辑近年发表之散记激篇,自题《译海呻吟》,送同窗好友消遣。子木先生阅罢,提笔批道:“君自言心为形役风卷云,竟不知呻吟为何物?呻吟者,心语也。愚人不识,以为病焉。”遂改《译海呻吟》为《译海心语》。 文中之牛喘月,本人是也。昔时诸友聚首太白论道,各取名号以自喻。因感时务劳苦,不堪其负,故取牛喘月以为号,自比吴牛,见月而喘。旧文常以此号见诸报刊,同窗故旧多有不知,常窃以为喜。岂料前年海上论译,不慎公之于众,为师友所耻笑。虽然如此,至今未改。 我虽先学英文,后习医学,现译中医,但平生所喜,却既非外语,又非医学,更非翻译,实为诸子之学。故而散记之中,多以诸子之论探究事理,颇不入时学之道。幸而此编仅供师友喷饭,并不旁涉,遂不以为虑。 本集所录者,均为近三年发表于《中
曹明伦编著的《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以实证考据和逻辑思辨相结合的方法,按历时描述和共时批评相交的理路,在跨学科、多角度的综合学术视野内,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全书考察了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来龙去脉,辨析了均用Translation Studies为其能指的译介学和翻译学之差异,明确了译介学和翻译学各自的学科概念;重新审视了翻译的目的、任务及其标准,抢先发售提出了“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文本行为”和“非文本行为”这两对概念,批评了功能派理论对二者的混淆,并用新批评理论和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为论据,证明了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永远不会过时。《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修订版)》用确凿的论据证明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从来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道路永远都是
本书从语言交际应用的层面对汉语和法语的修辞手段、修辞异同和修辞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同时,又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语用功能和语言犀利功能等截面,对汉语和法语修辞的表现形式、产生机制及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书借助了翻译研究学派的理论,将翻译研究的领域从语言学领域扩大到文化领域,对当代中国1966-1976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翻译史进行研究,主要参照了勒菲弗尔等人关于翻译受到意识形态制约的理论。但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应上,而是更前进了一步,研究了翻译与意识形态的互动,特别是翻译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全书的亮点即在于,完善和发展了勒菲弗尔的理论,更清晰地勾画出了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说明了这种关系的本质以及翻译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历史清楚表明,翻译不仅仅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奴仆,为其服务并受其利用;翻译还可以通过引进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加以改造,进行限制,甚至可以制造舆论,推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翻译的政治不等于现实的政治。作者通过研究明确地揭示了这一点,这是本书的重
由冯志杰编著的《中国近代翻译史(晚清卷)》采用非编年体例,在简要介绍中国近代社会背景和晚清翻译活动演进的基础上,从翻译的客体、翻译的主体、历史流变和历史影响等方面,探讨了晚清翻译活动的发展演进规律,以“分层扫描的方式”将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图景展现给读者,同时探讨了晚清翻译活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作用,使读者对晚清翻译史有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了解。
现代翻译研究的视角可发端自与原文和译文有关的、以语言转换、文化交锋为内容的客体研究,亦可源自对译者、作者、读者有关的、以翻译过程为内容的主体研究。但从教、研、译三位一体的视角探索翻译活动,在翻译研究领域还不多见。本书作者从事英语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翻译课教学近二十年,教学研究之余,实践试笔之际,精于思考,勤于笔耕,孜孜砣砣,终有所得。现将积年所得汇成一册,分为教学探索、理论研究、实践试笔三个方面,将教、研、译三环节融为一体,以体现作者教学相长、以研促教、躬行实践的治学理念。 翻译测试也是研究薄弱的领域。作者围绕教、学、考三环节,系统讨论了翻译测试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辅以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题型实例。针对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经典译例,作者从各种角度加以分析,指误匡谬,希望不再
“中译翻译文库”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对翻译类学术专著和兼具学术著作及教材性质的图书的总体规划,以中国原创翻译类学术著作为主,兼顾部分国外优秀翻译类学术著作的中译版,包括翻译思想与理论研究丛书、翻译史研究丛书、口笔译教学与研究丛书、翻译名家研究丛书、翻译与语言服务实务丛书、经典作品翻译与传播研究丛书、行业翻译与翻译产业研究丛书、翻译名家自选集、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丛书等。 《中译翻译文库·翻译与语言服务实务丛书:文学翻译论》为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周方珠教授关于文学翻译的*力作。分别探究了小说翻译、散文翻译、诗歌翻译、戏剧翻译的方法。剖析了文学信息的结构,梳理文学翻译的脉络,理论与大量实例相结合,详细阐述了文学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在主要内容上,本书结合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史和相关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效果,以“先笔译理论、后口译理论”的基本顺序,从三个大的视角展开深入的讨论:1)西方翻译理论和中国翻译科学研究模式的转型;2)西方翻译理论和中国翻译文化研究模式的转型;3)西方翻译理论和中国翻译哲学研究模式的转型。具体包括八大内容:西方翻译对等论在中国的接受、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流布、多元系统论在中国位置、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遭遇、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解构、阐释学翻译理论在中国的阐释,以及口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这八大翻译理论并非西方翻译理论的全部图景,而是分别代表了翻译理论的语言学派、文化学派和哲学学派,是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典型的翻译理论,因为本项研究的目的不在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约一百年中,汉语经历了从传统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转型。现代语言学的成果已经向人们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语言不只是一种交流工具,不同的话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观、世界观,有人甚至声言,语言符号即是人的“存在方式”本身。传统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只是语体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话语操作者不同的文化、文学心态和姿态,它们相当有力地制约着操作者,不管操作者是否意识到或是否愿意接受操控。 本书是“译学新论丛书”之一,该书共分6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鲁迅传统汉语翻译文体的历时考察、鲁迅留日前期科技文本的翻译文体、鲁迅留日前期文学文本的翻译文体、鲁迅留日后期及民国初年文学文本的翻译文体。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的又一座里程碑”,傅雷的翻译世界内容极为丰富,值得人们去阅读和发现,更值得人们去作学术性研究和探索。 《傅雷翻译研究》着力于目前国内有关傅雷翻译研究的学术空白处,并对傅雷的翻译世界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全书共分九章,对傅雷的翻译世界进行概览之后,从诗学、风格、选择与文艺思想等主要方面详尽探讨和阐述了这一世界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傅雷富有代表性的具体译文文本,对这种构成进行了饱含说服力的个案分析;此后三章中,则分别提供了傅雷翻译研究的多种新视角,揭示了傅雷其人其译之于后学的启示与意义。在此过程中,使用大量翔实的手资料,采取宏观与微观、理论与文本相结合的立体研究模式,全面展现了傅雷的翻译思想、翻译精神、翻译实践与翻译影响。 傅雷虽已远去,但其译作、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