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培养译者通过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翻译中的理 解、表达和变通问题的能力。本书的练习材料选自12份联合国文件,由青年译者翻译后,笔者按照联 合国的标准精心修改,并详加解释。译文修改过程显示,即使译者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只要学会思 考、学会查证,仍然可以接近甚至达到专业的翻译水平。本书传授的理念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体 裁文件的翻译。 本书供打算从事或已经从事联合国文件翻译的读者学习参考,也可用作翻译专业的教材。
迅速提升写字技能,轻松写好字! 台湾网上书城艺术类年度畅销排行榜冠军! 写不好字,令许多人都感到困扰,明明照字帖练了很久,但一用到日常写字里,又□得跟以前一样了。其实,这是没有学好正确的写字方法,方法不对,练多少也没有作用。本书从写字基本的坐姿讲起,对握笔的方法,施力的技巧,都用图解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讲解。与普通的字帖不同,这是一本真正 教写字 的书,让您能快速学到正确的写字技巧,轻松写出好字。 编辑推荐: ★迅速提升写字技能 总是写不好字?其实不是练的不够,而是练的方法不对。写字也是一种运动,掌握好握笔与施力的技巧,才能写出一手工整的好字。 ★轻松流畅的实用写字技巧 照着字帖慢慢写,字虽然好看了,但平时写字时速度却跟不上,可见写字不仅要好看还需要实用。做到写字不费力、手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收录了保罗 利科的三篇探讨翻译相关问题的文章,作为当代阐释学的代表性学者,利科对于翻译的关注来自一种探索主体间理解可能性的本能。 阐释学建立在对言语的不理解之上。 而翻译的任务正是疏通其间种种障碍,使理解成为可能。因此对于利科而言,翻译不限于语间交际行为,也发生于语内甚至是语言于其他符号系统之间。第二部分收录了瓦尔特 本雅明名作《译者的任务》的新译本,并有译者长文导读。此译本以德语原文为准绳,同时参考该文法、英两种语言译本四种,力争在多语言的相互关照中逐渐贴近本雅明所言 重现纯语言 的翻译理想。
全书分三编,共十二章,系统阐述了非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与职业发展、翻译理念及工具、以及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本书旨在传播正确的翻译理念,推广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如下: 宏观把握,指导性强:从当今职业翻译实践的角度出发,倡导以翻译复查清单为途径实现准确通顺的翻译,并对翻译的职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理念新颖,视角独特:提倡以英文写作原则指导汉英翻译,借助电子工具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速度,利用平行文本弥补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强调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以宏观的视角解决微观的翻译问题; 注重细节,指导实践:强调以批判性思维贯穿翻译的始终,以撰写译者注的方式培养专业翻译精神,关注翻译实践中的细节问题,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指导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学界需要翻译,却将其边缘化,《翻译之耻》探索了翻译与学术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作为专业译者,劳伦斯 韦努蒂提出,时下流行的作者观念在文学研究领域贬低了翻译,同时也强化了版权法中对 著作权 的不当定义。此外,针对各类学术机构对翻译的忽视,出版商对译者的不公正待遇,本书均给出了毫不留情的批评。 从早期基督教的《圣经》翻译,到日本现当代小说的翻译,韦努蒂的研究均有涉猎。他揭示了译本在构建翻译伦理的社会影响,并提出,翻译伦理促使译作以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一更广阔的视角被写作、阅读和评价。
《译境》囊括王佐良先生专论翻译的中英文章近二十篇,并附三篇访谈。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他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所翻译的《彭斯诗选》、《苏格兰诗选》被誉为范本,*为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培根《谈读书》的译文,被学界誉为 好似一座令后来者难以翻越的高高的山峰 。《译境》囊括王公多年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结晶,文笔优美,见解独到,足见大家风范。本书不仅适宜翻译专业人员精研提高,其简劲高旷的文化散文风格,对一般读者而言也具有吸引力和阅读价值。
就范围而言,《翻译史另写》中的 翻译史 主要指中国翻译史,而且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翻译史;就内容而言, 翻译史 既包含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历史,也包括翻译思想(史)和翻译家。 在《翻译史另写》中时可见到不一样的观点: 爱国 并非朱生豪坚持译莎的首要甚或主要动力;中国传统译论可以用 旨 一言以蔽之; 新译 并非生来就是专名,也并不独指玄奘的译籍;傅雷 神似 译论中的 神 当可解为 精 、 气 、 神 ;钱钟书的 化境 不仅是文学翻译的 理想 ,也可兼作 标准 。这或许便是 另写 之本意。与此同时, 另写 还多少有点 另类 的意思,这从相关篇名中即可感知而出;《饶舌 舌人 》、《 唐僧 是谁》、《万译不离其 旨 》、《误引作者、误告作者》、《他们仨:翻译连着你我他》、《 如影随形 并 左右人间 》
本书在原《英汉翻译教程》一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融入了*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增补了一些内容。全书共分八章,从翻译总体论、翻译的本体研究、翻译的载体研究、翻译的客体研究、翻译的环境研究、翻译的主体研究、翻译的控制研究和翻译的效果研究等方面对翻译学进行了论述。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全书分三编,共十二章,系统阐述了非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与职业发展、翻译理念及工具、以及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本书旨在传播正确的翻译理念,推广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如下: 宏观把握,指导性强:从当今职业翻译实践的角度出发,倡导以翻译复查清单为途径实现准确通顺的翻译,并对翻译的职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理念新颖,视角独特:提倡以英文写作原则指导汉英翻译,借助电子工具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速度,利用平行文本弥补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强调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以宏观的视角解决微观的翻译问题; 注重细节,指导实践:强调以批判性思维贯穿翻译的始终,以撰写译者注的方式培养专业翻译精神,关注翻译实践中的细节问题,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指导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形象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历史场”中,一切都是作为形象而存在的。具体的翻译活动就是一种塑造他者形象的活动,从文化他者的形象,主权他者的形象,到作家在译入语文化中的形象,原作通过译作在译入语文化中所形成的形象,都是通过翻译活动实现的。在形象塑造过程中的各种操控与改写,可以使他者的形象与其本来面貌发生很大的偏差,更可以对他者形象预先设定或者有意遮蔽,从形象学角度所进行的翻译研究,关注的绝不只是必然发生变易的翻译过程中所生成的形象的真伪,而是关注形象得以生成并定型的过程,定型化形象的持久性与传播性对于翻译活动的影响,以及通过塑造他者形象对于自我认同建构的重要意义。张晓芸编著的《翻译研究的形象学视角——以凯鲁亚克 在路上 汉译为个案》以“垮掉派”作家凯鲁亚克及其代表作《在路上》在
本书作者蒙娜·贝克是曼彻斯特大学翻译学教授、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换言之——翻译研究教程》,主编《劳特里奇翻译学百科全书》,还应邀主编了劳特里奇的“翻译研究批评读物”系列,创办并主编国际*级学术期刊《译者》,担任。国际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学会”副会长。创建并担任国际著名的翻译研究专著出版社St.Jerome Publishing的编辑部主任。 《翻译与冲突》一书阐释了笔译和口译者参与抵制或传播那些为激烈的冲突创造情感和道德土壤的叙事。作者运用叙事学理论,辅以从古到今大量冲突的实例,为我们提供了独到新颖、条理清晰的分析模式。该模式对翻译中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叙事传播、笔译和口译、统治与反抗等问题予以同等程度的关注。 如今,人们对政治敏感的语境中译者的定位问题、对笔译和口译者在冲突(如关塔那摩湾
语言是一个民族为鲜明的文化特征,一种语言的成长史包含着这个民族文化密码——语言与文明进步的关系。一个民族语言所显示出的智慧、创造性与丰富性,与这个民族在文明的所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成正比。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巨大融合力量,它的语言以及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语言对民族的凝聚作用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要完成的统一内容其中就包括了文字。走向*,酿成了焚书。然而,统一文字的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因为在历经春秋战国之后,各国 的文字和书写方式都有了很大不同。 汉语是使用人口多的一种语言,而对汉语研究来说,恐怕也是寂寞的学术之一吧。我们每天使用着我们的语言,而对它的现状却熟视无睹。汉语热正在很多国家兴起,这些国家的
全球化给翻译带来了无限机遇,并提出了新的挑战。《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由潘卫民所著,分为七章,从双语能力、翻译理论、翻译技巧三方面,讨论了全球化时代对译者的要求;论证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全球化与翻译现状、主要问题以及应对办法;提出了全球化时代译者应强化语言能力、培养翻译技能、增强文化意识、掌握现代工具;并以实例证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功能,用格式塔美学理论解读分析《水浒传》两种英译本。 全书例证翔实,语料丰富。对从事翻译教学和研究的教师、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具有参考价值。
《法汉汉法翻译训练与解析》丰富的语料库,便于您学习和查阅:涉及国情、人口、家庭、政权、议会、法制、国防、军事、文化、文学、艺术、戏曲、舞蹈、杂技、音乐、影视、广播、出版、教育、旅游、社会、就业、消费、社保、动物、植物、经济、商务、贸易、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通讯、金融、外资、体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城建、外教、外事、外援、改革开放、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组织、国际合作、中法关系、中非关系、事实等方面。附有法汉双语例文。 《法汉汉法翻译训练与解析》中到位的点评,便于您不断总结翻译技巧:结合例句,对比不同的译文,在鉴别中提高水平。实用的信息,便于您提升翻译的实践水平和应考能力:涵盖翻译训练的标准和要求,融会翻译资格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6B/T 17693《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拟分为以下几部分: ——GB/T 17693.1 英语; ——GB/T 17693.2 法语; ——GB/T 17693.3 德语; ——GB/T 17693.4 俄语; ——GB/T 17693.5 西班牙语; ——GB/T 17693.6 阿拉伯语; ——GB/T 17693.7 葡萄牙语; ——GB/T 17693.8 蒙古语; …… 本部分是GB/T 17693的第3部分:德语。 本部分代替GB/T 17693.3—1999《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 德语》。 本部分与GB/T 17693.3—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原第2章及以下章节序号顺延; ——原第4章细则部分所有示例以表格形式出现; ——删除原第5章,将其内容并人表1中。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提出。
“跨文化翻译”(translating across cultures)和“文化精通性”(cultural proficiency)是当今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本书试图使关于文化的讨论进入一个更严密、更具有连贯性的逻辑轨道,并提供一个为笔译、口译者及其他文化中介者传授文化的模式。作为时下解读文化的一个入门,本书旨在提高文化中介者在构建、理解及翻译文化现实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性。作者认为,文化语境是一个框架,我们在其中感知并理解外在的文化意象或现实。作者的研究方法是跨学科的,借鉴了人类学、元模式理论、社会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功能语法理论等。 全书以大量精当的实例和对权威译文的深入浅出的分析来阐明文化翻译中潜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策略,指导笔译、口译者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适用于所有生活或工作于不同文化之中,并且希望了解更
精辟阐述翻译培训的基本方法,从理论上、方法上,通过实例分析告诉我们会议翻译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为愿意当翻译、愿意教授翻译的人指出一条与成见大相径庭的道路:如何学习和教授翻译,如何使学习翻译的年轻人少走弯路,如何使组织翻译教学的机构事半功倍。 本书介绍的翻译方法是:捕捉话语的意思,把讲话者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再用译入语重新表达这一思想,同时又遵守译入语的语言规则。 本书旨在为各层次的国际交流解决翻译质量问题,让教授翻译和准备教授翻译的教师培养出既能够为国家元首做交传,也能够在高度专业性的会议上担任同传的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