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培养译者通过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翻译中的理 解、表达和变通问题的能力。本书的练习材料选自12份联合国文件,由青年译者翻译后,笔者按照联 合国的标准精心修改,并详加解释。译文修改过程显示,即使译者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只要学会思 考、学会查证,仍然可以接近甚至达到专业的翻译水平。本书传授的理念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体 裁文件的翻译。 本书供打算从事或已经从事联合国文件翻译的读者学习参考,也可用作翻译专业的教材。
与那些长途跋涉欣赏美景或观赏艺术珍品的意大利爱好者不同,黛安娜 黑尔斯更喜爱的是意大利语,因为它既美丽又粗俗。它体现出意大利人的天赋:能将任何事物 从大理石到旋律,从不起眼的面条到生活本身 转化成一种欢乐的艺术。 仅凭语言,意大利人就培养出了一种简单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能把沉闷的日子变得生趣盎然,把平凡琐事变成难忘的记忆。例如独具特色的意大利语时态 未完成过去时 :在意大利,未完成的事可能花很长的时间仍未完成,一位研究员告诉黛安娜,他曾向图书馆借阅一本编目内的书,结果收到一份通知,上面写着 此书自1530年出借至今未归还 。 黛安娜将自己在意大利游历、探访的经历,与意大利历史、文学、电影、戏剧、美食等领域的奇闻逸事结合在一起,写成了这本小书。热闹、丰富、性感且有趣的意大利,曾带给黛安娜
《翻译学辞典》由资深翻译家方梦之教授主编。方教授从事译学辞典编纂工作多年,曾主编过小型本的《译学辞典》和大型本的《中国译学大辞典》。为满足初学者所需,方教授又以《译学辞典》为基础,以《大辞典》为参照,编纂本辞典。在《译学辞典》的基础上全面修订1100个词条,通过删除、改写、重写、合并,使收词和释义与时俱进;增加口译研究、翻译技术、翻译教学和语言服务等方面的词条;完善概念体系,增补之前某些概念所缺的对应词条;挖掘传统译论重要词条;将辞典正文改为按音序排列,调整附录的词目分类索引。这本《翻译学辞典》收词总数增加至近1900条,而释义变得精简实用,更适合翻译初学者使用。
本书以学者对谈形式,就翻译本质、翻译伦理、翻译价值、翻译批评、翻译家研究等涉及翻译的根本性问题展开深入思考,主要内容包括: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把握翻译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创造性;翻译伦理的本质诉求;翻译的定位与翻译价值的把握;走进翻译家的精神世界;翻译研究的问题、路径与方法等。本书立足翻译历史观与文化观,针对以上涉及翻译与翻译研究的基本问题加以探讨,一方面把握翻译本质,进一步思考何为译、译何为,另一方面关注翻译现实,对中国文学外译等重大现实问题予以关照。
本书分为导论、案例解析与论文写作指南三大部分。 导论 部分重点介绍学术研究中方法的定义、类别、作用以及如何根据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理论与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等。 案例解析 聚焦当前翻译研究中较受研究者青睐的不同研究方法,围绕 文本分析法 史料考据法 数据定量法 系统考察法 跨学科综合法 5大主题,遴选《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人文社科类尤其是外语类核心期刊近5年翻译研究方面代表性论文若干,并在文后针对每篇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习,了解目前主要的翻译研究方法,增强对于各种研究方法实际应用情况的直观认识,掌握它们的实施路径、先决条件与潜在不足等。 论文写作指南 涉及翻译研究论文的写作框架、方法运用与体例要求三方面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术
《汉日翻译教程》第三版在2008年重排版的基础上,结合汉日两种语言中出现的新变化,对一部分内容做了更新,对用字用词做了进一步规范,并在版式方面做了调整和提升。 《汉日翻译教程》以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常用的翻译技巧为出发点,以汉日语言对比讲解为主线,分词汇、句子、文章三个层次详解翻译技巧,用七章三十三节的篇幅全方位帮助读者提高翻译技能。全书的例证遍及政治、经济、经典文学作品、日常表达等多个方面,书中涉及到汉日两种语言的比较及翻译方法技巧对日译汉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四年级学生使用,也可供业余翻译爱好者参考之用。本书的使用者须掌握日语基本语法,8000以上词汇和惯用词组,有一定的日语书面表达能力和相应的汉语水平。
《唐诗的域外英译与传播》为加拿大籍华人学者江岚教授代表作《唐诗西传史论:以唐诗在英美的传播为中心》的修订版。该书通过搜集、爬梳英语世界公开出版发行的唐诗译介和研究文本,寻绎出了唐诗在英语世界被译介、传播与接纳的历史进程,并对其历程作了分期;同时对各阶段多位主要译介者的成果和贡献作出了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结合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归纳出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唐诗向英语世界流播的阶段性特征。 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不仅被作为唐诗研究领域近年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在学术年会和研究年鉴上专门推介,也得到了比较文学、翻译学、比较文化学、比较诗学、海外汉学研究等其他学科领域的重视,尤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该书已成为多所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必 读书目。本次修订增补了江岚教授
19世纪是翻译的世纪,翻译活动的规模之大,内容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19、20世纪之交的翻译实践,保障了20世纪以后中国对新知识的共享,并为今日的全球化做好了语言上的准备。严复是*早挑战人文科学翻译的本土翻译家之一,他所创造的大量译词,如 天演 等曾风靡一时。但时至今日,除了若干音译词以外,其余都已成为历史词汇。严复的译词究竟对现代汉语产生了何种影响?严复译词多为日制译词所取代,其原因是什么?本书聚焦严复,以严复的翻译活动为考察范围,主要讨论严复的译词,希望对上述问题做一个解答。
nbsp nbsp翻译理论经过 作者、文本、读者、解构、文化、生态 等转向之后亦已出现 认知 转向,认知翻译学应运而生,虽有国外学者提及,但尚未建成系统的、连贯的学科。作者努力打通语言学与翻译学、后现代哲学(含体验哲学)、认知科学等之间的通道,尝试将国外的认知语言学本土化为 体认语言学 ,拟构我国的 认知翻译学 ,率先用 体认原则 来统一解释翻译中的诸多现象,用 体 来解释翻译中的 同 ,用 认(十数种认知方式)来解释翻译中的 异 。这既为我国译学界输送了一个全新理论,也为认知语言学、体认语言学拓宽了视野,算是对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新方向。《体认翻译学(下)》是部提出语言的 体认原则 ,且将其运用于认知翻译学研究的著作,将后现代哲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等观点与译学研究紧密结合,用有限的十数种认识方式统
中华译学馆 中华翻译研究文库 丛书简介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由浙大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许钧担任馆长,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勒克莱齐奥,以及国际翻译界*奖项之一 北极光 翻译奖的得主许渊冲担任顾问。 中华翻译研究文库 由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集合全国译学界的力量,与浙江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本文库坚持积累与创新的学问之道,收录的翻译研究领域的专著、论文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社会性、跨学科性,就翻译活动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索,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如中国文学与文化 走出去 研究、中国典籍对外译介与影响研究等,旨在打造成翻译研究领域的精品丛书, 传承文化之脉,发挥翻译之用,促进中外交流,拓展思想疆域,驱动思想创新 。 计划每年出版10本左右。 总主编简介 许 钧,浙江大
本书以语料库翻译学的方法为纵向线索,以学术文本翻译的若干问题为横向脉络,对俄语学术文本典型语言现象的翻译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和研究。论文首先综观了语料库翻译研究和国内外俄语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现状,继而详细描写了俄汉平行语料库的语料选取、去噪、入库和对齐工作。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是本书的重点内容,我们对俄汉翻译中的显化-隐化、简化-复杂化、规范化-异化、对应等特征进行了研
nbsp nbsp翻译理论经过 作者、文本、读者、解构、文化、生态 等转向之后亦已出现 认知 转向,认知翻译学应运而生,虽有国外学者提及,但尚未建成系统的、连贯的学科。作者努力打通语言学与翻译学、后现代哲学(含体验哲学)、认知科学等之间的通道,尝试将国外的认知语言学本土化为 体认语言学 ,拟构我国的 认知翻译学 ,率先用 体认原则 来统一解释翻译中的诸多现象,用 体 来解释翻译中的 同 ,用 认(十数种认知方式)来解释翻译中的 异 。这既为我国译学界输送了一个全新理论,也为认知语言学、体认语言学拓宽了视野,算是对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新方向。《体认翻译学(上)》是部提出语言的 体认原则 ,且将其运用于认知翻译学研究的著作,将后现代哲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等观点与译学研究紧密结合,用有限的十数种认识方式统
本书延续前两辑的创办宗旨与定位,遴选9篇由海内外学者撰写的翻译研究论文与评论,并分为四大部分,即 中国翻译史研究 专栏、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翻译实践探索与书评 随笔,所论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既有翻译历史钩沉(如汉学家梅欧金撰写的《十八世纪北京的传教士翻译活动》),又有翻译理论与应用(如强晓的《海外〈论语〉英译文学阐释译本之语体特征探讨》、许景城的《商务印书馆馆歌〈千丈之松〉英译解析》);既有古代中国文化对欧洲文艺创作的影响(如海岸的《时光如酒香,拂过缪斯的鼻尖》),又有古代与当代文化和文本的纵横比较研究(如徐克伟的《日本江户兰学翻译中的汉文与汉学》、陈丹丹的《张爱玲、布莱希特、鲁迅论中国戏曲》);既有气势恢宏的国际视野,又有精深微妙的独到解析, 谈 译 之间,谱写出一部别具匠心的协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积淀与视角》编著者谭载喜等。本书为第四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香港浸会大学,2011年7月)论文选集。中国内地与香港、台湾、澳门等地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提交了论文。本书依照会议主旨,匿名评审,择文而编,集中反映两岸四地学人的*研究成果,对于翻译与跨语言文化交流研究者、各大院校语言文化院系师生以及相关研究感兴趣的其他人士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古诗译文受源语言和目的语的制约,既昭示文化适应的深广程度,又闪炼着文化权力的魅影。翻译过程中,意义在双重语境干预及文化权力的支配下发生 位移 ,故而古诗译文常常韵致不足,诗意寡淡,予人以精神阙如之感。本书以古诗意义的生成机制为核心,描述翻译过程中意义的佚失与转换现象,探讨意义的语际转换模式,并立足翻译诗学、翻译美学等领域进行批评与阐释;同时,透过古诗翻译的视域审视汉、英双语的区别性特质。
本书对钱锺书翻译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将视野从其“化境”论拓展开来,既进行翻译文本对比分析,也对散落的翻译论述进行梳理和解读,探索其翻译思想与学术思想的关系,揭示其翻译思想中的中西哲学基础和文化意识。本书在翻译思想研究的方法论上有所创新,一改聚焦有关翻译策略、方法、标准等的讨论,从本体论、功能观、要素论、方法论、维度观等方面建构钱锺书翻译思想的体系结构,旨在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走向现代提供范例,以中国译学隐性知识显化、零散话语体系化、普适性理论命题提取,助推传统译论在现代语境中实现价值重构。
本书以翻译技术转向下译者提升翻译能力为主线,以传统翻译理论与实践为支点,融入翻译技术,深刻诠释翻译技术转向中的译者如何重新认识翻译,提升翻译能力,并运用计算机和各种资源进行翻译实践。恰如一本“翻译进修指南”。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有联络、接待外国及中国少数民族往来信使的专门机构,这一机构出于日常翻译参考和培养生员的需要,编写过一批汉语和外国语或少数民族语对译的辞典,后世统称为“华夷译语”。成书于乾隆十五年的《西番译语》为其中之一。它展示了近300年前四川省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面貌,提供了数百则常用词语,是藏缅语族历史、文化、语言研究一份珍贵的参考资料。
本书从翻译产业出发,总结了翻译从纯学术走向行业这10年来的发展情况和所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就翻译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为翻译的实际工作和管理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一部洋洋50万字的翻译产业论文集书稿放到了作者的面前。这是我国部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我国一个新兴的行业——翻译服务业的文集。面对这部书稿,作者首先是一阵激动。作为一个毕生从事翻译工作的老翻译工作者,作者认为这是非常值得祝贺的。所以本书的编者中国译协翻译服务委员会请作者写一个序,作者也就义不容辞、欣然接受了。 在这个序言的开头,作者想先引述一下时任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的林戊荪同志2004年11月在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五届全国理事会上关于译协章程修改草案的说明中的一段话。他说:“中国译协第四届全国理事会会议通过的章程中章总则条规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是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现在改为‘本会是具有学术性、行业性的非营利组织’。这样的修改是因为中国译协原有8个分支机构均属学术专业委员会,译协所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