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言西语》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政治语言决定了国家的现实意识。《东言西语》是一部打破个人思维模式,追寻民族失落历史,探求家国意识逻辑的挑战读者智识边界之书。郑子宁以共时的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发散式阐明了凝聚于其中的文化偏见;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由此,郑子宁用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化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目为 绝学 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为近50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为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中国话》 本书从语言
发周长楫、王建设、陈荣翰编写的《闽南方言大词 典(修订本)》是 十一五 国家重点图书, 十一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经过多年、大量田野调 查,收录闽南方言特有词汇1.6万多条,注厦门、泉 州、漳州三地读音。注音准确,释义详明,例句规范 ,辨别三地异同,考证部分词语来源。《闽南方言大 词典(修订本)》收录普通话闽南方言对音调2万条, 注厦门、泉州、漳州三地读音综述厦门、泉州、漳州 三地和台湾闽南方言概况附录厦门、泉州、漳州各县 市和台湾省闽南方言特征词附录百家姓、中国省市名 称、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难字等闽南话读音表配有 多种检索方法,近4万条闽南方言特有词、闽南方言 对音词读音光盘以语言事实,明证闽台同源、同缘、 同语。
本词典是一部反映当代生活、集字词为一体并有多媒体和移动产品的粤语工具书。本词典分单字条目和词语条目。单字收录范围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基础,同时增补了不见于字表而在粤语区流行的方言字,共计9220个单字条目。词语条目收录范围包括粤语跟普通话不同的词语和部分俗语,粤语常用并跟普通话相同的词语,以及常用新词语和外语译音词,总计17000多个词条。本书主要针对大众实用研发,基本覆盖广州话日常用语。
全书共十七章,从温州话的概述、语音系统、特点、语流音变、文白异读、异音字、同音字汇、词汇、语缀、方言特征词以及中古音与温州话的传承、温州话的探索和传承、温州话散讲、用温州话吟诵唐诗宋词、温州地名解读等方面,全方位解读温州话,系统地阐述温州话的起源、形成特色以及传承意义,是温州方言研究领域的力作。温州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独特的奇葩,与中原古汉语一脉相承,现今的温州话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特征和读音,被学术界称为 古汉语的活化石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极具地域性,极具研究价值。本书作者沈克成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温州话的研究,出版有多部温州话研究专著。本书在《温州话》与《温州话(增补本)基础上进行修改与增补,作者细细打磨,精益求精,进一步凸显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构筑天津城市文化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随着文化的交融与经济的发展,有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天津方言和俚语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有语言专家指出,再过20年,恐怕很难听到纯正的天津话了。因此,记载和保存原汁原味的天津话就显得意义非凡。 全书收录约7500条天津方言里比较常用的词语、俗语与谚语、歇后语、名俗文化词语等,词汇量丰富,是掌握天津方言词语、了解研究天津民俗文化的大型方言工具书。该书是在原《天津方言词典》的文本基础上,以点读笔的形式对方言例句进行惟妙惟肖地诵读,使简洁生动、质朴幽默的津味跃然纸上。通过原汁原味的天津方言语音点读,为了解和传承纯正的天津话提供了鲜活的蓝本,留住了乡音乡愁。这种以有声读物的形式结合地方方言词典的出版
《近代西北方言文献集成》分四编,*编为 近代西北方言文献提要 ,分方志方言文献提要、方言专著提要、方言论文提要三类;第二编为陕西近代方志方言文献,包括《陕西通志》、《同官县志》等29种;第三编为甘肃近代方志方言文献,包括《西和县新志》、《重修皋兰县志》等44种;第四编为宁夏、青海、新疆近代方志方言文献,包括《海城县志》、《贵德县志稿》、《新疆地理志》等10种;第五编为近代西北方言专著(4种),即张澍的《秦音》、慕寿祺的《甘宁青恒言录》、王海帆的《陇西方言志》、范紫东的《关西方言钩沉》;第六编为近代西北方言文献 论文部分(16种),包括刘文锦《秦中方言》、白涤洲《秦音琐谈》、李酝班《凉州方言序》、冯国瑞的《关西方言今释》、廖序东的《城固 重言 记》,等等。
本书针对汉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类型学和相互关系,以及方言文化等诸方面的比较,从方言语音的区域特征,异读特点谈到方音演变的类型、动因以及演变规律;从音义相生谈到方言词汇差异的产生,进而提出方言特征词划分方言区的标准;从对闽方言、粤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晋方言、客家方言进行相关比较,提出方言共同点和差异之处,从而进行语言学理论上的解释,为解决现代汉语研究中的难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语料和有说服力的解释。
福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一直备受中国学界和东南亚、太平洋学界的重视。但在这些研究中,福建大多是被作为一个边界地区来对待的。论者或从中国文明的中心看福建,将福建作为中华古文明辐射地区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看福建史前史,福建是“百越”的一部分。虽有学者力图从太平洋史前史的角度看福建,但由于受材料的限制和语言的隔阂,论述或偏于简单的传播论,或限于抽象的现象比较,福建仍然是处在研究的“边缘地带”。本书力图打破这种定式,希望以福建为中心来探讨南岛语族在中国大陆的形成、扩散和社会复杂化进程。本书也是对过去20多年来福建史前考古阶段性成果的总结。
瑶语的历史比较研究是苗瑶语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书选择八个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瑶语方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库建设和语言自动比较程序平台搭建给出有效检索对应方式、音值和分布范围等信息,促进语言历史比较的自动化研究。本书利用共享创新特征和核心词同源保留率两种方法分别探讨了瑶语的谱系树分化图景,这对于理解瑶语的演变具有启发意义,同时对语言谱系树的理论研究具有借鉴作用。本书对于厘清瑶语的历史来源及演化、苗瑶语的比较研究乃至汉-苗瑶语比较研究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收集了一百来种不同汉语方言的用字资料,这些方言涵盖了全国各大方言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专门的 汉语方言用字资料库 。根据这些资料库资料,分别编制官话、晋语、吴语、闽语、粤语、湘语、赣语、客家话、徽语、平话土话等10类方言的分区 方言字表 ,后总合成 全国汉语方言用字总表 ,总字数近3500字,分为式用字、宽式用字和其他用字三种。每字附有在有关汉语方言里的实际用例。本书可以作为方言学、文字学、方言文学、社会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研究工作的参考。
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维佳和安康学院教授周政作序。正文分词语、俗语和歇后语三个部分,共71万字,涵盖了旬阳天文、地理、时令、农业、植物、动物、器皿用具、红白喜事等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兼容并蓄,包罗万象,无异于一本 旬阳百科全书 。词典中收词一万余条,所收词条数目较一些以省、以省会城市为方言点而编辑的方言词典还要丰富,说明旬阳方言词汇非常丰富,是方言调查研究的宝库,从中也可见作者调查搜罗之用功。 该词典采用国际音标注音,用普通话注释条目的意义,易读易懂;索引分门别类,查找方便快捷;部分器具类词条加附插图,图文并茂,更显直观生动。《词典》释义解读透彻,编排体例科学,既是一本实用的方言工具书,也是研究旬阳历史、文化的书目。
作者在陕北多年,发现陕北方言中保留有大量的古代词汇。作者花费十年时间,翻阅了许多古籍,找出陕北方言中古语遗存的来源。书中不仅用古籍来印证方言,也通过方言展示了陕北特有的民俗。 本书记录的陕北特色口语词语,有3900条。记录的原则是作者自己听到的、作者个人生活中用到的,并且普通话口语不用的词语,书里看到的不算。书中收录的陕北词语和语句,一些是作者跟延安、榆林等地的干部、职工和农民聊天所得,很多则出自余家沟村的几十位农民之中。书里的陕北词语,作者依自己对陕北生活的感觉,分为“陕北的古代人称人身词汇、表述行为的陕北古老动词、陕北日常生活中的古人词语、陕北古老的人际交往词语、有关婚丧信仰精神寄托的陕北古词、陕北关于天地自然的古老用词、陕北话里的古代虚词”7个方在,和“亲属,叫了一千五百年
基金项目“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研究”的终极成果,成果2012年9月以“优秀”等级获得鉴定通过。全书150万字,涵盖了东南亚十锅: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华人社区的29个方言点,包括闽方言6个福建闽南话;粤方言7个广府话7个潮州闽南话;1个台山话,一个广西容县白话;客家方言1个广东惠阳客话,4个揭阳客话,2个广东梅县客话,是本论述整个东南亚华人社区方言的著作,是次大面积调查研究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方言的一个力作。著作对东南亚华人社区的语言现状作了全面的介绍,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揭示了一直未被详细披露的华人社区汉语方言面貌,尤其注重目前能显示华人方言演变的词汇研究,阐述了脱离祖籍地过百年的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与中国祖籍地方言的同根同源,与不同
陈晓锦编著的这本《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概要》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项目号07BYY017)的终极成果,成果2012年9月以“优秀”等级获得鉴定通过。全书150万字,涵盖了东南亚十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华人社区的29个方言点,包括闽方言6个福建闽南话,7个潮州闽南话;粤方言7个广府话,1个台山话,1个广西容县白话;客家方言1个广东惠阳客话,4个广东揭西客话,2个广东梅县客话,是第一本论述整个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的著作,是第一次大面积调查研究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方言的一个力作。
董业明、张雁主编的《枣庄方言研究(共4册)》是山东省内套以地市为范围的方言研究丛书。《枣庄方言志》概括说明枣庄方言基本情况,《枣庄方言语音研究》、《枣庄方言词汇研究》、《枣庄方言语法研究》分别就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深入探讨枣庄方言的特点,于是,独具特色的枣庄方言的全貌次完整、细致地呈现于世人面前,为我们认识和研究枣庄方言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当然对研究山东方言乃至北方方言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丛书资料翔实、研究深入,内容安排合理。像语音方面的音系、音变、同音字表,词汇方面的4000余条方言词语,语海方面的大量例句,都是很充实、很可贵的资料。除了描写,本丛书还深入挖掘方言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如通过对语音的共时和历时比较揭示枣庄方言语音的规律性特点,对诃汇进行构词特点的概括
詹伯慧、张振兴主编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上下)(精)》分上、下两卷。上卷内容为汉语方言学百科性条目,设置条目共约3000条,内容涵盖汉语方言学的方方面面,旨在显示汉语方言的基本知识,汉语方言研究的理论、方法,汉语方言的区属、分布、特色.汉语方言的研究成果,汉语方言研究的学者,汉语方言的学术活动,汉语方言的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等等。下卷为汉语方言本体的介绍,遴选54个汉语方言点,概述其语言面貌,再以列表对照方式比较各方言点的字音和词汇。这些代表点可以大致反映汉语方言的整体面貌,与上卷内容相互辉映,是大词典有机的组成部分。 本词典上卷所列条目,视内容需要分别以大、中、小条篇幅出条。大条一般字数在万字以上,中条一般为一两千字至三五千字不等,小条一般控制在三五百字以下。
本词典465万字,包括上、下两卷,是*部全面反映汉语方言和方言学面貌的大型辞书。主要内容包括:本词典总字数约400万字。3000多条条目。内容涵盖以下三个部分。 (一)汉语方言学部分 参照百科全书体例,以特大条、大条、中条、小条分别列目,以中小条目为主。 (二)汉语方言部分 以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词典》分地版的42个方言点为基础,适当增加香港、台北、潮州等几个点,进行各点的扼要介绍和对照列表,从中反映现代汉语方言的轮廓。内容包括:(1)各方言点的概况;(2)各方言点音系;(3)各方言点字音对照表;(4)各方言点词汇语法对照表。 (三)附录及索引部分 附录1 本词典使用国际音标;附录2 汉语方言研究主要文献选录。 索引:本词典条目索引、人名索引和著作索引。
本书对明正德本和清光绪本这两个本子作了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并通过深入的历史比较,探索五百年来福建闽北政和方言语音的演变历史。因此,本书稿的研究成果,填补了闽语方音史研究的空白,对于闽语语音史研究,汉语语音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本书材料详尽,分析透彻,条理清楚,是一部渗透着研究者专业功力的学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