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了19300多个上海话词汇,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用的词、短语、熟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分为26类,包括天文、地理、节令、交通、娱乐、体育、助词等,按照词义归类编排,全部采用汉语拼音拟音,注释简洁明了。词典里收录的词汇不论新老、无谓雅俗,都有囊括。 光盘内容包括《上海话900句》、《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老派)、《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新派)。
方言分类和历史层次都是多年来争论未休的问题,《汉语方言的共时分类与历史层次》是作者近十年来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分上、下两编。上编为 方言分区 ,包括对汉语方言分区方法的再认识、现代汉语方言的历史鸟瞰,具体讨论了两广地区汉语方言和平话的归属问题。下编为 历史层次 ,讨论了 历史层次 的含义、争议问题、学术渊源、分析框架和文白异读问题,深入论述了苏州话、杭州话、闽南话入声尾韵、粤方言古全浊声母的文白异读和历史层次,并对徽州方言古全浊声母无条件分化的成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本书为进行方言文化田野调查的记录手册,包括两大部分:第一编是工作规范,对进行方言文化田野调查的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包括调查规范、语料整理规范、图册编写规范、音像加工规范、资料提交规范。第二编是调查表,详列了方言文化田野调查中需要记录、描写的九个方面:概况、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收录近万条方言文化条目,是实现方言文化调查规范化、精准化、全面化的重要工具。
全手册收录上海市区方言词语约4500余条,用丁氏注音法标注了读音,大部分词条列出了注释并且给出了例句。对其他方言区的读者了解上海市市区方言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对研究上海市区口语的学者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汉语方言学教程》(第二版)综合汉语方言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心得,概述 汉语方言学 这一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内容包括调查方言的语音学和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方言分类、方言历史、方言接触、方言演变、方言调查法、方言的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以及汉语方言学史等。教程对各大方言的音系及主要特点作了介绍,而以探讨汉语方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为主全面反映了本学科的新研究进展。
本书收集了19300多个上海话词汇,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用的词、短语、熟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分为26类,包括天文、地理、节令、交通、娱乐、体育、助词等,按照词义归类编排,全部采用汉语拼音拟音,注释简洁明了。词典里收录的词汇不论新老、无谓雅俗,都有囊括。光盘内容包括《上海话900句》、《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老派)、《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新派)。
本书主要由七个章节和两个附论构成,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在广西南宁的粤语语法上,包括《作为语言区域的广西南宁》、《语言接触与南宁粤语的状貌词》、《方式助词在广西汉语方言和壮侗语中的扩散》等章节,对广西南宁这一 语言区域 使用的粤语的语法做了全方位的归纳与揭示。
《汉语方言学导论》(修订版)论述了汉语方言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方言的调查、记录、描写及方言地理、历史、变异、接触、比较、文字等。本书从普通方言学的立场出发,以汉语方言的事实为素材,讨论方言的理论和方法问题。由于本书的作者亲自调查并且研究心得较多的是吴语,故书中举例时也多用吴语,这可以避免用错语料,也可使读者多受益。
《浙江方言资源典藏 衢州》是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辑)之一。本书简要介绍了衢州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方言本体部分的单字、词语、例句等内容及数量全国统一,便于对照比较;方言文化部分的熟语、歌谣、传说、曲艺、对话等彰显地方特色,方言与译文对照,文字与音视频对照,图文音像相结合,可读性强。
这本书考察了12本编写于19世纪的潮汕方言罗马字语料,运用历时比较的方法,分析一百多年来方言语音演变现象,探索其中的规则与机制,并展现19世纪潮州方言音韵层次及其变迁状态。从而构建了19 世纪潮州方言音系,说明其性质,并以历时音变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文献互证等方法,考察与罗马字语料年代相近的方言韵书及与其相关研究,纠正了以往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本书材料丰富、论述有据、逻辑清晰、结论可信,是汉语方言学结合历史文献研究的新成果。
自1993年以来,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差不多每隔两年召开一届,第十二届研讨会于12月3日、4日在广州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此次会议既继承历来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求真务实的传统,又在客家方言比较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在以往研究相对薄弱的客家方言语法、客家边界方言点、海内外客家方言文献、客家方言有声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丰富了客家方言研究的内涵,为新形势下客家方言的调查研究开辟了新路。本书选取了该次研讨会的40篇论文,内容涉及客家方言的田野调查研究成果,以及客家方言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成果,既有共时层面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研究,又有历时层面的客家方言发展演变规律的探讨,材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王浩编*的《自贡方言研究与社会应用》是国内一本关于自贡方言的学术专*。本书的结构方式是理论与应用并重,以理论研究为主,社会应用为辅。**章重点探讨了自贡方言的来源。第二、第三、第四章属于自贡方言的本体研究,对自贡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写。与此同时,结合前人成果,对其他自贡方言研究论文中部分描写不准确的地方,予以修正。第五、第六、第七章属于自贡方言的社会应用。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力争做到雅俗共赏,主要涉及了自贡方言与普通话的学习、自贡方言与文学创作、自贡方言与音乐艺术等三大部分。
《汉语方言否定范畴研究》是 汉语方言语法范畴研究 系列丛书的第三本,讨论的专题为 汉语方言的否定表达 。一共选择了20个方言点进行详细描写,官话区有陕西永寿、青海西宁、四川成都、贵州锦屏,晋方言为河北张家口,吴方言有上海金山、浙江绍兴、遂昌,湘方言是湖南邵东,赣方言有江西泰和、上高,客家方言包括江西石城、广东丰顺,粤方言有广东广州、怀集、广西宁明,闽方言有福建罗源、古田、广东揭阳,另外还有湖南东安土话,囊括了各大方言区。每个单点报告,都以详细描写否定表达系统的基本面貌、语法形式、类型差异、功能分化和限制为主要任务,并对该方言中一些特殊的现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变异,是语言的基本特性;扩散,是语言变异的路径。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将语言变异放在了“时间、空间、社会”的三维世界里进行观察,而在这三维世界中,语言变异的扩散路径也形成了相应的扩散模型。时间维度上的词汇扩散和结构扩散理论,地理空间上的波浪模型,社会空间上的蕴涵阶梯模型,以及综合三者的球形扩散模型,等等。北京话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北京话的研究不仅是一般方言研究,更是现代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北京话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话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就己引起了赵元任、黎锦熙、白涤洲等前辈学者的注意。轻声、儿化、清入字的变异可谓是北京话中正在进行的语言变异现象,其音变的扩散过程和音变机制值得我们关注。我们将在球形扩散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语言学、描
本书收集了19300多个上海话词汇,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用的词、短语、熟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分为26类,包括天文、地理、节令、交通、娱乐、体育、助词等,按照词义归类编排,全部采用汉语拼音拟音,注释简洁明了。词典里收录的词汇不论新老、无谓雅俗,都有囊括。 光盘内容包括《上海话900句》、《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老派)、《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新派)。
定边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是榆林市境内V一的官话方言,处于官话和晋语的过渡地带,方言内部差异复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作为被誉为 陕西方言研究新的里程碑 的《陕西方言重点调查研究丛书》的新品种,《定边方言调查研究》一书延续了该丛书的研究范式,在田野调查所获取的大量语料基础上,对定边方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写和考察。从地理历史人口到方言的形成和嬗变,从语音、词汇、语法描写到语料记音,从平面描写到共时、历时比较,系统地揭示出定边方言丰富而复杂的面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吸收了近年来语保工程的经验,较详细地记录和解释了有关建筑、饮食、婚嫁、丧葬等方面的民俗文化词语,收录了较多俗语谚语、故事、说书、皮影戏戏文等,以求完整地保存方言文化。同时,本书所列语法例句与话语材料还提供了音频,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