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古老文明的精髓和瑰宝。 为了方便人们生活中使用对联,方便广大“联学”爱好者观摩、学习和鉴赏对联,本书本着实用、通俗和精选的原则,从茫茫联海中精选出了上千余副优秀的对联,编成了这本小册子。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略尽绵力,期待能受到广大“联学”爱好者、书法爱好者、新闻工作者及语言文字工作者等多层次读者的喜爱。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形式,又称俏皮话、譬解语、引注语等。歇后语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流传于民间,其表达事理明白、生动、诙谐,具有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特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就像谜语的谜面一样,起“影子”的作用,从中引出后一部分。后一部分就像谜语的谜底一样,含有对前一部分的解释、说明作用。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是不同的,前一部分起辅助作用表达某种意义,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所表达意义的重点关键所在,表达歇后语整体的意义。 谚语,也是熟语的一种表达形式。它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是人民群众长期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它用简单通俗的话表达出深刻的道理。 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是否生动,有无魅力,是与我们掌握的语
葡萄何以会有牙?博士就是把式吗?高楼怎么成了广场?封建社会里为何看不到封建形态?原来这一切都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本书通过或长或短的篇什揭示形形色色的语言接触现象,进而透视文化交流的奥秘。 不同语言之间或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的接触会产生许多有趣的文化现象,这个课题在我国历来少有人注意。因此,笔者企望通过一些零碎的实例与比较专门的研究文字,来引起一般读者和专门家的兴趣,本书的上卷是一些札记式的文字,是笔者在读书与社会调查中想到或发现的一些实例,每个例子都从某个角度折射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而大部分偏重于语言接触方面。下卷除了两篇外,均是较长的专门性研究文字,完全是为研究中外语言接触史作准备的初步探索。 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收录俗语(包括歇后语、谚语、惯用语、套语等)共计两万余条。这些俗语全部采自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上起宋元,下至清末,共计600余种。 全书按音序编排,语目后有规范完整的释文、书证及各种副条形式。释文除了对俗语条目的通俗解释之外,还对某些疑难俗语、词汇有简明考证,独具匠心。选择书证时一般以著作年代和著作重要程度作为依据,适当照顾年代靠后、知名度不高的作品,尽量反映古代通俗小说俗语运用之概貌。意义相关联的主条副条集中在一起,使读者能从中看出俗语的地方变异和演变过程。 附录有《主要引用书目》,收录宋、元、明、清通俗小说书目600余种,既能够反映本书扎实的资料收集功夫,也可为古代小说研究者提供一份详细的参考文献,极具目录学价值。
十二生肖文化是我国汉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十二生肖动物熟语是反映十二生肖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本书以与十二生肖动物相关的熟语为研究对象,涉及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首先是对十二生肖涉及到的熟语及其意义进行搜集、整理及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先从熟语分类角度对搜集到的材料按生肖动物进行次分类,然后在整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各类生肖动物的文化义,依据动物熟语概括义对材料进行第二次分类。其次是对十二生肖动物熟语文化内涵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化背景、文化观念(文化心理观念和精神价值观念)。文化背景方面主要谈十二生肖动物熟语的象征及隐喻义。此外,对于典型熟语,本书还将做探源分析。研究十二生肖动物熟语文化义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对有关十二生肖动物熟语进行了一次系统性地整理,还可以通过分
这部《灯谜·谜语知识全知道》,是一本全面而实用的参考书、工具书,便于灯谜爱好者学习研究谜语的猜射与制作,也为各大企事业单位组织猜谜活动提供了素材。全书分为四部分: “谜语基础知识”介绍了谜语的起源与发展、谜语的结构、制谜的规则与方法步骤,以大量的谜例帮助读者理解与体会猜谜技巧和常见的谜格用法。 “名谜赏析”按类选取大量的谜例进行具体分析,帮助读者特别是初学者体会谜语的猜射技巧,掌握各种格法的运用规则,感受猜谜的乐趣,获得文化陶冶。 “经典谜语故事”选取百余则经典的历史谜语故事,使读者感受谜语的乐趣和奇奥之处,体会中国谜语的文化底蕴和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谜语10000条”分32个门类,收集了万余条谜语,并在其后逐一加附了答案,门类齐全,谜例丰富,为机关团体组织猜谜活动提供了实
惯用语是活在群众口头上的一种洗练、含蓄的语言,属于熟语范畴。它由定型的词组构成,一般通过比喻途径,表达虚指的意义。其表意能力,却超越了构成惯用语的词组的本身意义。 本书收的大都是近代和现代广泛流传的惯用语。一些源于方言的惯用语,如“拆烂污”、“摆龙门阵”、“耍贫嘴”等,因为已突破了方言区,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语言,我们也予以收录。不少新出现的惯用语,如“弹钢琴”、“打预防针”、“摘桃子”等,已为群众普遍接受和经常使用,约定俗成,亦加辑录。 本书实收惯用语约一千七百条。少量是从《恒言录》、《通俗编》、《俗语典》等前人著作中辑录的;部分是从小说、戏曲作品中收辑的;部分是从群众口头搜集的;也有一些是从《现代汉语词典》、《同义词词林》等工具书中辑录的。对有些难懂的条目,就其主要含
本书汇编了2012年*代表性的各阶层人们的语录,或积极励志,或爱国爱家,或深思时代,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新风貌。通过这些强有力的声音,引发读者思考完善自身,引导读者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境界。。
华夏大地,沧海桑田,沉积于社会底层的民俗文化,保留着许多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祖国各地独特的民风习俗,绚丽多姿,异彩纷呈,令人为之迷醉。 泉州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现代考古的发现,南安大盈青铜器的出土,说明在先秦久远的年代,早就有人类在这个地区繁衍生息。随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在泉州这个区域内,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民俗文化。这里有草莱初辟的泉州先民--“闽越人”,他们有“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以海为田”的故地习俗;有千里跋涉、举族南迁的“中原人”,他们带来了华夏民族的传统习俗:还有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延伸,汇聚十洲人,他们又带来了海外各地的异俗;还有泉州人漂洋过海,深入“绝域之区”,受到当地风俗的影响而带回来的殊俗。
全书取100篇,约25万字。部分稿件在报刊发表过,但是大部分是次问世。书名原为《文史开茅》,因不易理解,今改为《出口成错——还原俗言俚语的真正含义》,明确表示是纠正语言错误的书。 这里的语言错误非同小可,如:“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说错了,危及孩子的生命了;“女人头发长见识短”,这是胡说,是对女人的贬低;“跳进黄河”,当然洗不清了,你就不该往黄河里面跳!像这些错话很多并不是我们的个人偏见,而是承传的语言垃圾造成的。本书不仅涉及到纠正语言错误,也是净化汉语工具的努力。
《林业谚语浅释——一份值得传承的森林文化遗产》是在福建省林业厅办公室1964年10月编印的《福建林业谚语》和建阳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编印的《林业歌谚集》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充实和提高,并适当增加浙江、江苏、安徽、江西、上海、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四川、北京、河北、河南、黑龙江、云南、广东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些林业谚语。林谚数量由原有的100多条增加到1441条。按照林业生产程序,分门别类,尽可能提高到科学理论上对林谚加以通俗浅显的解读,普及林业科普知识,使之更好地服务福建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建设。本书由福建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林业分会陈建诚、苏祖荣两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共同主编。
本书汇编搞笑,深刻,*个性的新潮语段,对话。从各个层面和角度阐发了新时代*代表性的思想和认识,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储备和知识视野,且为我们开启了一道智慧之门,从而激发起更广泛的共鸣。通过这本书,我们会更加理性地认清自身,进而明确我们的奋斗路径,它在给我们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励志的效用。
这是一套*、酷、炫的沟通手册。 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幽默逗闷的搞笑专家、情意绵绵的爱情攻略、温馨感人的祝福满堂,随时随地幽默搞笑,时时处处富有哲理。 轻点拇指,传递无限情谊吧!
由文新报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编著的《中国流行语2008发布榜》日前由文汇出版社出版。书中详细刊发“中国2007年度流通度的十大流行语”、“中国2007年度流行语中的十大人名”以及21大类的流行语会演,并且每一幕都配以独到的启幕词、每个流行语的精彩报道以及插图等,可谓2006年度中国流行语信息大全。
从明朝开始,对联大为流行,成为我国各阶层文化生活的共同习俗。尤其春联,虽山乡僻壤、穷家小户,都很重视。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对对联的重视情况才逐渐减弱。在几百年间,对联是我国各阶层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对联。 本书是对联艺术发展史上部专门研究对联的格律、撰写方法和技巧理论的学术专著。对对联理论的研究,这是本书的宗旨,也是本书能跻身著作之林的价值。它大大有别于古今市面上搜集对联的书籍。
本书具有下列4个特点: 1.新。书中所载春联均为现代春联,内容较新颖,诸如颂扬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等新事物以及期望与时俱进、大陆与台湾实现三通与和平统一的春联数量可观。 2.精。本书所载春联均为经过多次筛选、反复润色所得之精品,思想性、艺术性较强,大多数符合现代严式对联的写作要求;个别内容好而平仄不太协调或词性对仗不十分工整的,也符合现代宽式对联的写作要求,且这种情况比已出版发行的某些同类书籍少得多。 3.适用性强,适用面广。所谓适用性强,主要指本书所载春联绝大多数可供直接选用,个别春联虽不宜直接选用,可供创作同类春联时参考。例如关于欢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的春联,可供将来创作欢庆党的“十七大”、“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