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语(2021 2022)》是编年本式新词语词典,主要收录2021年度和2022年度产生的新词、新语、新义和新用法,例句主要选自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充分展示词语的来源和用法。正文设 相关词语 和 知识窗 板块,附录补收2016 2020年产生的新词、新语、新义和新用法。全书约13万字。
《古汉语词汇纲要》由蒋绍愚先生1983年为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学生开设的 古汉语词汇 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第一版于198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获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由我馆再版,2022年8月第六次重印,我馆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丛书亦收录该书。可谓常销书。本书是《蒋绍愚文集》的第一卷。本书对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汉语历史词汇的研究中把传统训诂学的成果和现代语义学的理论结合起来,是研究古汉语词汇的重要著作。
本书以中心语名词作为分析和解释定语小句结构与意义的出发点,重点探求中心语名词对定语小句句法、语义上的选择限制作用,以及两者间的互动关系。本书主体章节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讨论定语小句内部分类的合理性(第二章)、两类特殊关系小句的限制条件(第三、四章)以及名词补足语小句的生成机制与表现(第五、六章)。通过对微观材料的细致分析,本书从新的视角对多类复杂定语小句现象进行解释,揭示出名词的语义特征及其与定语小句间的语义互动关系对定语小句结构的合法性、形成原因和解读倾向的深刻影响;进而分析特定的名词语义特征和概念结构在汉语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本书是一本古汉语研究方面的专著,讲解了诸多古汉语中的语言概念和现象,内容主要涉及单音词、复音词、词义、词义的演□、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同形词和多音词、因声求义等方面。 本书的某些内容,取自1987年出版的《古汉语词汇概要》,但都作了较大的补充和修改;大部分内容是新加的。与《古汉语词汇概要》相比,无论在理论的阐述、内容的安排、材料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本书力图较全面地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初步建立切合实际的学科体系,充分地反映当前古汉语词汇研究的状况和水平。
本书是《蒋绍愚文集》第六卷。本书2018年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2021年上海中西书局又出版了修订本。2021年的修订本是作者在研读潘重规《论语今注》后,加入了相关内容,此外也对全书内容做了增补和修订。本书是作者在2007年给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博士生开设《论语研究》课的基础上写成的。总的来说,本书是一部从语言文字角度来讨论《论语》文句的通俗讲义。 全书分为七章。第一章重点讨论为什么叫《论语》,《论语》的 论 字为什么读l n,以及《论语》的编撰和流传的过程。第二章讨论与《论语》的阅读和理解有关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一、版本、校勘;二、分章;三、句读;四、词语的理解;五、句子的理解。第三章从《论语》中有关的章节来讨论孔子当时的一些大事以及孔子的态度。第四章到第七章,是关于孔子 仁 的思想、政治思想、修
本书研究内容,就是对四大经典的 新词新义 ,作了四种 解构 ,再细加分析,更以科学比例量化。这是极细微的 针线工夫 ,将字字珠玑穿连成串,重新组合建构复原。苟非治学多能复发大悲心者,何能完成此一巨著! 李志夫 《基于梵汉对勘的魏晋南北朝佛经词汇语法研究》一书,在全面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译佛经的基础上,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部汉译佛经,运用梵汉对勘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穷尽性的调查,研究存在于这几部佛经中的共同的语言现象,总结其中的规律,从而探讨这一时期的中外语言接触对于汉语的影响。这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史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对佛教学、中印文化交流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姚振武
《认知语义学》(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Ⅰ Ⅱ,2000,the MIT Press.以下简称“本书”或“该书”)为认知语言学创始人、美国语言学家LeonardTalmy倾尽心血的集大成之作。《认知语义学》奠定了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领域,尤其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者之作。该书原创性强,各章理论自成体系,且包含多种理论系统。全书基于大量的语料,理论基础牢固。该书不仅对语言学领域内的分支(尤其是语义学、句法学、类型学等)具有方向性的引领作用,而且对人类学、文学(尤其是叙事学)、心理学、哲学、文化研究、神经科学及人工智能等学科中的话题也有重要影响。此书使作者一举成为举世公认的认知语言学创始人。《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文库·认知语义学(卷2):概念结构中的类型及过程》的核心是“概念结构系统”。作者(塔尔米)在卷Ⅰ
《播音员主持人易读错的100个成语》选取广播电视中播音员主持人易读错的100个成语进行注音、释义、辨析。 100个成语基于问卷调查和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2008 2017年14.2亿字次(约2.67GB)规模的有声媒体语料(广播电视节目转写文本)筛选而出,有一定代表性。如:爱憎分明、安步当车、安土重迁、暴殄天物、波谲云诡、差强人意、称心如意、瞠目结舌、乘人之危、嗤之以鼻、踟蹰不前、叱咤风云、窗明几净、大而无当、大腹便便、大煞风景、殚精竭虑、刀耕火种、独树一帜、咄咄逼人、饿殍遍野、繁文缛节、飞来横祸、风光旖旎、风靡一时、刚愎自用等。
本书是对我们过去十几年来研究语法化的一个理论概括,研究对象以汉语发展史为主,并参照其他语言的有关现象,尝试建立一个全新的语法化理论系统。本书重点讨论了诱发语言发展的各种可能因素,包括语音变化、语义基础、诠释角度、句法环境、使用频率等。此外还讨论了语法化的两种主要机制一一类推和重新分析,以及多标记之间的竞争关系、语言接触对语法发展的影响等。当今国际语法化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对诱发语法变化动因的探讨很不充分,国内的语法化研究则缺乏理论上的思考,弥补这些缺陷就是本书的特色与价值所在。
本书系1986年作者在华盛顿大学所作年度院系讲座的结集,旨在系统地回应同时期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的启蒙辩证主义“元叙事”。作者通过探讨与反讽相关的事物,对西方观念史进行了纲要性的梳理,将反讽从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法阐释为一种哲学构型。作者在历史语境中将反讽标定为当下的不断“自我指涉性”,引出了一系列从浪漫派到后现代的“现代性的反讽话语”——“反讽主义者知道没有真理,如今必须完全不同地扮演哲学的角色。”
本书是作者几次讲座的演讲稿结集,共分六讲:*讲,汉语语法研究摆脱印欧语的眼光;作者认为用印欧语的框框来套汉语是不合适的,但用印欧语的眼光来观察汉语是必要的,因为汉语有自己的特点,如重叠、双音化、名动包含等。作者强调通过语言的对比来研究语言。第二讲,谈谈 摆事实和讲道理 语法研究方法示例;作者用自己做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两项研究,阐述了语言研究中 摆事实 和 讲道理 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语言研究中描写和解释的关系。第三讲,为什么说汉语的动词也是名词? 语法研究的破和立;这是作者对汉语词类问题的新看法,作者认为汉语里的名词和动词不像印欧语那样是两个分立的类,而是名词包含动词,动词是名词大类里的一个特殊次类,可以叫做 动态名词 。这是汉语词类问题上一个新的提法。第四讲,说,还是不说? 虚词研究
事件语法是一个新的语言学研究领域,我们暂且把它定义为:事件语法研究事件在语言表征和语言认知中的作用。事件语法由一系列的相关理论构成。提出事件语法的目的十分明确,即:利用相邻学科对事件研究的成果,解决语言学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理论。事件语法研究已经取得初步进展。 我们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世界的形式,事物和事件是世界的内容;两组概念又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时间和空间与事物和事件,四位一体。研究四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必须触及其他三个概念。鉴于以上关系,我们认为仅从语言现象本身研究语言,无法触及语言的本质。深入研究语言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深入研究事件。语言学之外的学科,尤其是哲学、心理学等,对事件的研究由来已久,且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语言学对事件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语言学对事件的
杨雪梅编著的这本《汉语近义词语辨析》通过大量例句及练习对汉语中常用的近义词语进行辨析,从而使学生了解、掌握它们之间的不同并能准确地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辨析近义词语的一些基本方法。课文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一课的练习首先是“做一做”,让学习者选择这一课所讲的近义词填空;然后是“读一读”,让学生阅读包含所讲词语的完整句子;第三个环节是“想一想”,向学生就某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第四个环节是“练一练”,再次给出填空练习题和正误判断题,让学生对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检验和巩固;后是“说一说”,让学生用口头表达的形式朗读和造句。这五种题型的安排相互衔接,很好地照顾了学习者的认知特点。 教学建议:每周课时2节,每周1课。每次课围绕3~5组容易混淆的近义词来组织
  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汉语语法隐喻研究》的目的是借助语法隐喻现象的分析,深入探讨汉语中形式与意义的复杂互动关系,同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对汉语和英语在形义互动上的差异进行解读。《汉语语法隐喻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汉语中语法隐喻现象的著作。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描述了汉语语法隐喻的识别方法、分类标准和分布特征;揭示了汉英语法隐喻的异同点,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做出了解释;确定了语言演进和语境要素对汉语语法隐喻使用的具体影响。对汉语语法隐喻的深入分析及汉英语法隐喻的对比,丰富和完善了语法隐喻理论。
本书在汉语和英语空间方位结构形式对比的基础上,对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空间方位结构做了相对全面的实证研究。汉语空间方位结构包括介词、参照物名词、方位词、动词等多个语法成分,成分之间组成多个相互嵌套的结构单位。因为汉语和英语在表述空间方位时结构形式差异明显,汉语相关表述中有很多有标记的结构成分,这对英语母语者的汉语习得构成挑战。本书尝试将汉语本体研究、习得研究、教学研究进行互动,对汉语和英语空间方位结构的对比研究成果,以及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空间方位结构的实证研究成果,能对汉语空间方位结构二语教学提供实质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