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1912—1992)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长期担任文化思想和理论宣传工作的领导职务,在中共党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领域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卓越的贡献。这部文丛收录了胡乔木几十年来对上述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章、讲话、谈话、书信共264篇,其中有一半没有公开发表过,相当全面地记录和展示了胡乔木在这些领域的指导作用和学术成就,说明他不愧为中共党史研究和编纂工作的开拓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中国文字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推进者。这部文丛是胡乔木毕生创造的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研究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且对中共党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和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实际工作和学术研究也有长远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本书是谈语言文字
畅销书大手笔系列作者谢亦森新力作,细讲炼成大手笔的精要,浓缩了大手笔系列丛书的要点,又站在新的时代有所推陈出新。全书既总结了理论篇、实践篇、语言篇、修炼篇等的核心要点,又结合当下的特点增加了新的内容、新的案例,特别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新的公文内容、新的公文风格,一书在手,带你炼成大手笔。
《荒野求生:贝尔自传》作者贝尔·格里尔斯身上贴满神奇标签,但很多年前,他与你我无异。从一个普通的小男孩,到“站在食物链的男人”,这中间发生过的一切,《荒野求生:贝尔自传》用三十多万字的深情回溯、60余张精彩照片娓娓道出——这里有一个真实的贝尔。六岁时的贝尔瘦弱怯懦,但他接受规则,不惧挑战,在距地七英尺高的单杠上,他像死野鸡一样倒挂,咬牙死撑;在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中,他满怀热爱,跟着父亲攀岩,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一次次从泥浆中挺直腰身——这里有一个不屈服的贝尔。
方言调查记录语言的现状,方言比较反映语言的历史。方言词典用分条列举的形式,表达调查研究的初步成果。读者可以用来查考方言词语的意义。语言工作者可以据此从事专题研究。文史方面的学者,也可以取用其中的语料。 这里说的是方言词典的用途。《兰州方言词典》再次印证了李先生说的是至理名言。仔细研究这部词典所反映的兰州方言事实,对语言学工作者,还有对相关的社会人文学者,都可以提供很多有益的帮助。词典的音义注释准确,内容丰富翔实,繁简得当,不见烦复。词典共同的条目和注释,反映了兰州方言和官话方言,以及西北地区中原官话、兰银宫话的共性,在程度上反映了汉语方言的一致性:词典特殊的条目和注释,反映了兰州方言的特性,这些特性有的区别于其它官话方言,有的还区别于西北地区其它的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在程
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历史非常悠久的民族。羌语分南北两大方言,北部方言内部差异不大,南部方言土语纷繁,其语音几乎隔村而异。《羌语研究》分绪论、语音、语法、词汇、方言和文字几部分,对羌语曲谷话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中国饮食文化极其发达,中国的饮食以味道为中心,与味道有关的汉字内涵十分丰富,深刻影响了汉字的书写和汉语的表达。本书以文字为核心,选取味、咸、淡、酸、甘、甜、苦、辛、辣、鲜、麻、涩、香、臭、腥、膻16个与味道有关的汉字,每个汉字作为一章,结合鲜活的社会生活,全面阐述其字形演变,字的含义及其演变,有关的成语、俗语和民俗文化等。在内容编排上,味字为总论,咸、淡、酸、甘、甜、苦、辛、辣、鲜、麻、涩等为口味,香、臭、腥、膻等为气味。通过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阐释各种味道的内涵与外延,讲清楚各种味道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从而让读者全面、深刻地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本书从时尚角度为海派文化另启新机。由“时髦”、“时装”到“摩登”的历史轨迹显示,现代性幻影经由都市文化的万花筒不断生产与衍变,却根植于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 作者以图像资料建构新的历史叙事,试图完成“魔都”文化史方面的一种“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 本书讲十二个词的故事。除“时髦”、“时尚”和“摩登”之外也包括“西方美人”、“丝厂女工”、“髦儿戏”、“电车”、“游泳”、“杨贵妃”、“富春老六”等,它们流行于晚清至民国的报纸杂志。书中收录近 300 幅图像,也来自当时各种媒介,是图像证史的一种尝试。 “ 一 个 词 是 一 部 文 化 史” , 而十二个词展示都市文化生活及历史文化样态,涉及感情史、语言史、物质史、影像史等。女性史都市欲望的隐喻,折射出海纳百川的文
美国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两分法理论,认为语言可以分为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本书以此理论基础,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类型归属。针对目前该理论研究中的存在的内容失衡和方法论失当问题,本书一律采用语料库、诱导实验、问卷调查、SPSS统计等实证方法,严格遵守Talmy对语料的要求,同时克服既往研究面过窄的问题,对两分法理论所基于的五类宏事件都进行了全面研究。本书结论支持现代汉语普通话为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混合型语言。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第 一部分是理论基础。重点讨论Talmy语言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以及目前本领域研究的缺陷。第二部分研究现代汉语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理清了Talmy卫星语素概念,专门研究了运动事件中学界很少研究的问题,即静态事件的词汇化模式问题。并引入新的事件切分理论
《诗词中国普及读物:诗词写作常识》深入浅出地解答了诗词创作中的常见问题。除介绍格律知识外,又详细解析了法度、炼字、对仗、寄托等诗词创作中不可回避的话题,指导初学者创作出神形兼备的作品。
传统「说文学」之所以举步维艰,很难有所突破,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有二:一是宗许思想太重,始终难逃许说的束缚;二是未能有效地利用古文字材料,特别是在清代金文材料已经相当丰富的情况下,仍未能意识到金文对古文字研究的意义。由于受这些因素的局限,传统「说文学」家之六书研究日臻繁复,文字说解却很多都迂曲难通,字源学也被局限于对《说文》部首的研究。二十世纪初,在孙论让、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的带动下,掀起了甲骨文、金文研究的热潮,真正意义上的古文字学纔逐渐形成。孙论让的偏旁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的提出,为新文字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林义光的《文源》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本字典收录古代文献资料中的常见的通假字2800多个,标明读音,简称字义,广引书证,以供广大从事古籍读整理、中国古代史、古典文学等教学科研人员,以及中学语言教师和一般古籍读者参考使用。
《意大利语实用会话》分为15部分,72组不同场景。内容包括问候、相互介绍、在海关、在机场、在饭店、在银行、在医院以及旅游观光等等。每课会话的排版顺序是:意大利原文、译文、补充句型、注释,书的最后部分是12个附录。 本会话以意大利文化为背景,选取了生活中较为常用的题材,再现了意大利人日常生活的场景,全篇语言规范流畅,朴实无华,实用性很强。 本会话配有录音磁带。
长期以来,外国朋友对汉语学习有一种观念,认为汉语难学。本词典用语义关联的模式,将词语按主题进行分类,用图解的方式解释词语,帮助学习者轻松地达到学习效果,为消除汉语难学的传统观念提供了多方面的解决方案。 本词典包括15个主题,主题单元下又细化出142个话题,共收录约4200个常用词语。主题主要根据国家汉办《靠前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划分,覆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话题则采用大场景或连续小图的方式展现真实生活情景,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轻松有趣的方式理解词义,快速掌握词语。在词汇选择标准上,本着既重词频又重实用的原则,参照了中国媒体和各有关国家汉语教材的词频统计结果。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还收录了大量词组,以方便学习者了解词语的搭配关系。 本词典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词汇的收录不局限于表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涉及的语种较多,除汉语和英语外,尚有法、德、瑞典、拉丁等语言。原书为便于英美读者阅读,一般在汉语和法、德、瑞典、拉丁语的例词、例句后加圆括号,给出英文意译。中译本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只把欧洲语言意译成汉语,而把汉语后附的英译一概删去。为求醒目,中译本从英语译来的例句放在方括号里,置于原例句之后,原的括注仍放在圆括号里,以示区别。
《文字起源》一书可以看成是作者的代表作《文字之前》的简本。经过多年的不断深入研究和课堂教学,本书在理论说明、材料选取的典型性以及文字叙述、篇幅长短方面都较《文字之前》有进一步的提升。作者认真分析了从伊朗、伊拉克、地中海东部和土耳其等地116个考古遗址出土的8000个陶筹,对陶筹的功用、与楔形文字的关系等事关文字与文明关系研究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明确指出:楔形文字来源于计数的陶筹。
本书是由中国文字学会主办的一本关于文字学的期刊,本辑收录了《略论汉字发展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谈谈汉字的基本字符》等多篇论文,呈现了文字学相关的研究及学术成果。
由施春宏、蔡淑美、黄理秋、李昱、谢福等著的《汉语构式的二语习得研究》是基于构式语法理念进行汉语语法习得研究的跨学科探索。主要从语言类型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选择汉语句法系统中的某些特殊现象作为基本研究论题,重点考察语块、准价动词、二价名词、介词性框式结构等词项一语块性构式和双及物式、动结式、重动式等特殊论元结构构式(即句式性构式)的习得机制和认知基础,探讨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构式意识、语块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力求在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构式习得系统分析中提出一些新思路、新观念、新认识。本书论题源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长期存在而难以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书理论构建和实证调查并重,语料库方法和实验方法相配合,适合汉语构式研究人员、对外汉语教师和
《汉语音韵学常识》字数也不多,1958年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重版,是唐作藩先生一本普及音韵学常识的著作。本书为我们介绍了许多音韵学的基本问题,内容涵盖了音韵的基本概念、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如什么是音韵学、为什么要学习音韵学、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字音和音标等等。语言浅显易懂,将晦涩难懂的绝学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深受读者欢迎。曾多次重印。